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清初回族思想家、"天方学人"刘智在当时"以儒诠回""以回补儒"历史文化大背景下,从伊斯兰教教义学的立场出发,基于在中国弘扬伊斯教兰教教义思想的神圣使命感,以其深厚的儒学文化学养与系统的回教教义学研究,在广泛吸取前辈学者的基础之上,对"真一说"进行了深度阐发,从而建构了以"真一说"为理论基石的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哲学基本骨架.  相似文献   

2.
《古兰经》的伦理道德观对伊斯兰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最基本的经典,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提供了范围广泛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本文就其伦理道德观对伊斯兰教社会、政治、经济及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使我们体会到了《古兰经》的伦理道德观对伊斯兰教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独特的伦理道德风格。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塔吉克、东乡、保安、撤拉等10个少数民族的大部分群众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各民族接受伊斯兰教的时间先后不一,但在思想信仰、行为规范、风俗习惯、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伊斯兰教的烙印。今天,我们要研究少数民族教育现状,就不可不研究伊斯兰教的影响和作用。一、中国伊斯兰教寺院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在伊斯兰教传布和发展的历史中,其教育制度和教育效果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清真寺不  相似文献   

4.
从比较学的角度将中国伊斯兰教与世界伊斯兰教进行比照研究,以探讨回族的形成尤其是中国伊斯兰教的形成及其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5.
"情性"问题不仅曾经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中国思想的重要畛域,更曾经是传统教育的核心地带、礼乐抚育的关键旨趣。如果溯源传统"情性之教"最重要的"教材",其一就是如今主要被纳入文学分类的"诗"学尤其《诗经》学,此即流传有绪的诗教传统。"诗教"根本立足是兴发受教者的胸襟、气宇、志向也即"仁心"问题。"新文化运动"发起的破旧立新运动使得儒教首当其破,诗教更不例外。"诗"无复"经"之尊位,日渐获得全新的释读与定位。本文意在经由对"现代文学"建构过程的简要历史回溯,探索在"情性之教"的可能性实践中"文学教育"的具体旨归与功用。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教金陵学派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陵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几乎无一不是出身“名门”,有着深厚的儒学根底,有的还有科举的功名,可谓是“阅遍”儒、释、道经典。“金陵学派”的学者大量沿袭、移植、改造中国儒家学说(尤其是宋明理学)的概念、范畴、命题来论证伊斯兰教的宇宙观、性命观、认识论、两世吉庆观和伦理观。因此,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思想是“金陵学派”的重要理论来源。除了受儒家思想影响之外,“金陵学派”的学者们的著作中也有佛、道影响的痕迹。“金陵学派”用汉文经典代替阿拉伯文经典,用儒学(兼有释、道思想)诠释伊斯兰教义,使伊斯兰教在中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色化,构建了中国伊斯兰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7.
一“伊斯兰教是一种信仰和一种法律。”它的教义是穆斯林的共同信仰、共同生活方式和共同社会思想;伊斯兰教法则是它的核心,是穆斯林行为的准则,具有约束行为的作用,违犯了教法规定,要受到惩罚。伊斯兰教法(“沙里亚”)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是古代伊斯兰教国家的法律制度,也是近代某些伊斯兰教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或立法的基础。伊斯兰教法和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进程中,为了适应中国已有的文化格局,也为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回族对佛教文化中的某些“非典型性因素”进行了吸收和改造。回族对佛教文化的吸收,是在不违背伊斯兰教基本信仰的前提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适应,也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9.
章论述了法权的两大构成要素,即理性和利益,并以历史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中西法权观念的得失以及中国儒教思想在法治现代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的标志性建筑,承载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及价值,是伊斯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清真寺建筑特有的风格,反映了中国穆斯林独特的审美意识及其美学思想。通过分析中国清真寺建筑从其创设之初至今其建筑风格的变化,运用艺术人类学及建筑人类学的理论知识从空间布局、建筑材料与色彩选择方面剖析中国清真寺建筑的文化内涵,认为中国清真寺建筑风格体现了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交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在汉代,儒学进一步强化对礼仪和天人之道的重视并推进,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西汉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发展模式.从“天人相分”到“天人相与”,董仲舒吸收了《春秋》中的“天道”思想并从“天人关系”进一步对汉代儒学进行梳理,尤其是在与汉武帝的《天人三策》中也体现了董仲舒向孔子“仁学”进一步靠拢  相似文献   

12.
不论是中国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天人相分”,都没有处理好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天人合一”一味强调人类必须顺从自然,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无所事事,缺乏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而“天人相分”则一味强调以人为中心,征服自然,虽然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吸取两者之精华而摒弃其糟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我们创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服饰艺术之所以呈现出独特的形制特征,除与历史上特有的自然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中西文化交流等重要因素相关外,更与长期盛行于中土的“天人合一”观念及儒、释、道,伊观念对它程度不一的统摄分不开,这些观念既赋予中国传统服饰艺术一种追求“乃顺承天”、“服位有等”之伦常目标的衣规服制,又普遍赋予人们一种追求中庸节俭,重生厚死,崇祖念旧,坚固实用的服饰消费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4.
庄儒虽为二家,但其思想多有融通。儒家的天命观中,“天”有自然之义,也有不可知的必然性之义;“命”则包含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庄子的自然之“天”既来源于老子,又吸收了儒家;而具有必然性意义之“天”与包含必然性与偶然性双重含义的“命”,则直接来自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教的"吉哈德"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吉哈德"既是穆斯林的宗教义务,又是穆斯林群体与非穆斯林群体之间的交往方式。这种交往方式分为4种:用心、用舌、用手(笔)、用剑。"吉哈德"包括"大吉哈德"和"小吉哈德"。"小吉哈德"的内容常常使不了解其含义的人发生误解,也常常被心存不轨的人所利用而加以歪曲。因此,"吉哈德"中"小吉哈德"内容需要受到格外重视。  相似文献   

16.
归纳了现代新儒学伦理思想的传承性、形而上性、融合性、个体内省性等基本特征,分析了当代未成年人道德观发展的基本现状,从“天人合德”思想与坚定未成年人道德信仰的教育、人文精神的凸显完善未成年人“人性”的教育、“求道”“求真”目标培养未成年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追求“君子”理想人格培养未成年人懂得奉献的道德品质等方面探究了对未成年人道德观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天命观"是儒家哲学中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之一,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建构的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学体系,渗透着敬天、知命、畏天命的"天命观"思想。孔子的"天命观"是相信天命但更注重人事,充满着关注现实和人生的务实精神。其中,对"天"的态度,是敬;而语及"命"时,多和人事结合起来,强调如何在"天"意的指导下,更好地处理人事,因此更注重的是在"天意"之下的现实的生活。其对"天命"的叙述,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成分,实开董仲舒"天人合一"理论之先河。孔子敬天,因而重祭祀;知命,因而重现实生活;畏天命,才"敬鬼神而远之"。可以说孔子以天命观为基础,建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8.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两晋南朝的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佛教的发展给本就式微的儒学带来了危机,为了恢复儒学的权威地位,士人知识分子进行了不懈努力,柳宗元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他提出了"统合儒释"的思想,吸收佛学精义以改造儒学,使儒学在唐代有了新的发展。不仅如此,柳宗元的"统合儒释"思想还对后世影响很大,二程朱熹正是借鉴了这一思想,以"援佛入儒"的方式对儒学进行改造,建构了新儒学———程朱理学这一庞大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使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最突出的是“中和”,他们在艺术上崇尚“和”的精神;先秦道家的美学观念最突出的是“虚无”,他们在艺术上追求“虚”的意境。论文仅从“中和”准则和“虚无”思想这两方面,谈谈先秦儒道的美学观念对中国艺术的审美特征的影响,并以音乐、建筑、舞蹈、绘画等艺术为例,试作中西比较。  相似文献   

20.
“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阐述“诚”与“道”、“仁”、“信”、“真”、“义”、“慎独”的关系,发掘、 继承、提升儒家的“诚”说,以丰富社会主义道德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