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采写的消息《家用录像机非法进口触目惊心》一文(刊登在1988年9月29日《中国机电报》),被评为1988年全国好新闻二等奖。这不禁使我有点受宠若惊,也使我定下心来总结其中一点东西。为了了解北京电视机工业发展面临的喜和忧,我来到北京市政府电子工业办公室。办公室主任详细地给我介绍了北京市电视  相似文献   

2.
采写批评不正之风的稿件难,其中一难,就在于稿件中的事实必须十分准确、扎实,稍有证据不确凿的地方,就会带来很坏的影响。我们采写的批评“青海餐厅”的一组报道发表后,不仅社会反响比较大,三篇稿件被《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并加了按语,而且,被批评者没有提出任何异议,没有一个人指责报道失实。  相似文献   

3.
我采写并发表在徐州矿工报上的仅有227字的通讯《夜宿吉普车》,获江苏省企业报1995年好新闻奖,原因就在新闻篇幅虽短,“却内涵丰富,发人深思,可读可信”。现就这篇稿件的构思,谈谈自己的感受。 其一,立意高远又含而不露。我在采写《夜宿吉普车》过程中,没有越俎代庖。只字没提领导干部要勤政为民、廉洁自律之类大话。始终坚持用感人的细节来烘托主题,让读者在读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去感受、回味,自然地得出  相似文献   

4.
自去年下半年起,心中常常鼓荡着一种尝试的欲望:冲破现有一些经济报道比较呆板与专业性较强的局面,向增强其社会性,通俗化和活泼方向努力。当这样一种心理态势与八月获悉的丁金关三个儿子富打光棍的信息一结合,思维的屏幕上便立即出现一个“亮点”——这次可能遇到了一个试验性的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时代发展的最强音。作为新闻工作和文化传播者,更要有所担当,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以此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那么,新闻作品如何更好地发挥以上作用?笔者以为,作为地市级党报当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乡土气息就是要深入基层,写出百姓关心、关注的稿件,避免空话、套话、假话。唯有如此,作品才能可读、可信,群众才会欢迎,作品定会自然而然地深入人心,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力学上有一条基本定律叫胡克定律。它指出,在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形变跟引起形变的外力成正比。这个定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所以叫做胡克定律。有人专门依此做过实验,在一面砖混墙体上按照胡克定律计算出几个着力点,然后对准这些点将墙壁穿透,只用锤子砸上几下,墙壁就会被凿出一个大洞。电视剧《越狱》中的主人公也是  相似文献   

7.
部队工作,特别是后勤工作,大都是一些经常性的工作。怎样从大量的、常见的人和事中,挖掘出新的东西呢?下面谈谈我在采编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成果斐然.高速发展的经济与多姿多彩的生活给我们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无穷的写作源泉.但是,横向比较而言,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与社会发展水平均远不如发达地区,由于交通落后,信息不灵,加之开放意识与工作节奏都不可与发达地区同日而语,不像平原与城市那样每天都有新的大的成果.几年的新闻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如果不用“抠”的精神去写新闻是很难多写稿写好稿的.一个记者如果完全依赖于事实本身的重要程序来决定自己所写稿件的质量高低,那就成了事实的奴隶.在贫困山区搞采访,就应该勤跑多思,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经常性思考,乐当有心人,“火候”一到就会“灵感”即现,从人们司空见惯的或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掘出它不寻常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系列报道“踏寻郑和在非洲的足迹”和“非洲寻访郑和遗迹”在《人民日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分别以12篇和20篇的数量连载,得到海内外读者的普遍肯定和认可。除人民网转发外,国内不少报刊也纷纷转载了这组报道,使之影响进一步扩大。回想起这组  相似文献   

10.
1996年5月中旬,报社派我到江苏省徐州市参加粮油市场报社驻江苏徐州通联站成立大会。原计划一天的会议结束后,第二天返回郑州。不料,会后在同徐州市粮食局的领导闲谈时,却挖出了一组获第八届全国商报好新闻一等奖的连续报道。  相似文献   

11.
我是基层单位的一名通讯员,十多年的采写实践使我感到,实事求是地报道正面典型固然受到人们的欢迎,但不留情面地抨击不正之风更能获得群众的信赖。批评报道能够以直接反映群众的呼声见长,它读者多,影响大,但采写的难度也大,因而批评者更需要祛除邪恶和坚持真理的精神。下面结合我采写批评海安县烈士供电所电霸作风的稿件谈几点体会: 一、要有敢做“出头椽子”的勇气几年来,我们海安县仇湖区烈士供电所桑爱国、顾官林等人利用手中的供电权,向农民敲诈勒索,群众普遍反映,烈士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时代发展的最强音,各行各业纷纷立足实际,各显神通。作为新闻工作者,作为文化传播者,更要有所担当,  相似文献   

13.
新疆日报记者汝炳荣、刘旭平、金瑞涌合写的深度报道《“○”的震颤》等四篇一组荣获自治区1987年好新闻特等奖和全国1987年好新闻三等奖。这是汝炳荣同志撰写的采写体会文章。  相似文献   

14.
王士彬 《军事记者》2012,(12):32-33
今年9月中旬,《解放军报》记者部与通联部协调配合,派出采访小分队,先后深入北京军区、海军和第二炮兵基层部队,围绕转变领导干部和机关作风主题展开调研,采写出一组3篇"调研式"内参,稿件受到军委及总部首长的批示表扬。调研,即调查研究的简称,目的是获得系统客观的信息研究数据,为科学决策做准备。而"调研式"内参,就是指通过大量调研数据形成的内参稿。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时代发展的最强音,各行各业纷纷立足实际,各显神通。作为新闻工作者,作为文化传播者,更要有所担当,应当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笔者以为,应当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乡土气息就是要深入基层,写出百姓关心、关注的稿件。唯有如此,作品才能可读、可信,群众才会欢迎,作品定会自然而然地深入人...  相似文献   

16.
我采编播的少儿节目《“济公”谈济公》,获得了省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全国优秀广播节目三等奖。电视连续剧《济公》播放以后,在少年儿童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孩子学  相似文献   

17.
我采写的《专储玉米哪里去了》一稿,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是对我的高度评价,也是对我的及时鞭策。我不是喜欢写批评稿的记者。但做为一个全面的、称职的记者,你又无法避开现实矛盾,逃避现实问题。在一次江西省农业局长会议上,大家谈起农业形势。有人说,听广播、看电视新闻,有的省分配到了国家专储玉米,我们省里有没有?省畜牧局长回答:“第一批,我们不清楚,被粮食部门独吞了。第二批分了一点给农业部门。”某地区一位农业局长对我说:“李记者,别的稿子你不要写,就写一篇专储玉米哪里去了?”当时,我感到这个问题不是一…  相似文献   

18.
“钻进去”与“跳出来”——写好通讯的体会陶发君吴政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几年,我们实在算不上写通讯的高手。然而,由于偏爱通讯,尤其学生时代曾被焦裕禄那篇通讯感动得泣不成声,便特别看重、且经常学习和实践这一新闻体裁。久而久之,也就触摸到几许要旨,写过一些为人...  相似文献   

19.
我是无锡日报的记者,采写过不少短新闻,也编辑过不少“豆腐干”文章。读罢阮海儿的《宝钢“小人物”推动了国家金融政策调整》一文,对比报纸上常见的干瘪鸡肋式短新闻,深感写好“豆腐干”新闻是不容易的,是大有学问的。文短题材重很多人认为,新闻短,容量必小,反映不了重大题材,只能写些小  相似文献   

20.
教育新闻不好出新。“少突发、多常规、非显性”,是《中国教育报》记者时晓玲总结的教育新闻的一大特征。其他行业也有“季节性”,但没有教育的“季节性”这么强,特别是党报。每年四五月的大学生就业,6月底的学生毕业,7月份的高考,8月的高招录取,9月初的新生入学,播种——生长——收获,有着如此强的“季节性。” 犹如农民种在田里的麦子,由于土质、温度、旱涝以及管理的不同,即使是同一块田里的麦子,最后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实践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例子:同一新闻事件,不同的记者去写,效果大相径庭。这种情况在不同的报纸之间时常发生,在同一家报纸的不同记者甚至同一记者身上,也会体现。 比如每年7月7、8、9三天的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