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维辉 《广西教育》2009,(26):37-37,51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假如要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那么,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让后进生成为真正的“一个人”呢?对此,我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考虑如何教育之前,完全有必要弄清我们究竟希望获得怎样的教育成果。”“因此,在确定任何一种我们认为最好的教育之前。必须具有我们希望培养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概念。”所以,“只要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面对新的教育形势。一种历史的责任感提醒我们:应重新审视我们当前的实际教育行为,不要自欺欺人,要身体力行,为人类未来负责,培养符合时代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那么,就必须以现代教育理念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3.
人是万物之灵,人不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对教育的需要性。教育是对人的成全。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指出:“有人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不论是整个人类,还是人类中的个体,都有对教育的需要性。我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一开篇就强调人对教育的需要性:“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相似文献   

4.
人是万物之灵,人不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对教育的需要性。教育是对人的成全。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指出:“有人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不论是整个人类,还是人类中的个体,都有对教育的需要性。我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一开篇就强调人对教育的需要性:“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作为人类中的个体,之所以有对教育的需要性,就因为人是“合群的动物”,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  相似文献   

5.
成中英 《中国德育》2006,1(7):13-21
三、基于自我修养的本体宇宙论的孔子模式在阐述孔子教育模式的特点之前,有必要强调一下“为了道德的教育”(education for morality)和“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的区别。“道德教育”有一个明确的道德目标,有相应的道德课程;“为了道德的教育”含义更加宽泛,它是一种为了使人成为一个能够保持并完善其人性的人,营造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和尊重的社会氛围的教育,这种教育保证人的发展和完善。一个人成为道德的人是他成为人的一个自然结果。因此,“为了道德的教育”涵盖了传统的道德教育,但作为指导原则,在认同个人实现和社会发展上,又超…  相似文献   

6.
莫玉霜 《中国德育》2012,(14):40-41
桂林市育才小学,是一所有着22年历史的年轻小学,从建校时的700多学生到现在的1700多人,已成为桂林市七星区育才教育集团龙头学校。多年来,学校大力倡导“吸引教育”,“吸引教育”就是一种理念、一种激励、一种唤醒!育才小学用“吸引教育”的新理念拓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新途径,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傅国涌 《教育文汇》2013,(13):20-21
字迹潦草、墨迹斑斑的作文卷竟获第二名对教育有很多独到见解的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8.
论自主教育     
上个世纪初 ,教育以培养“标件型”人才为基本特征。2 1世纪的起步 ,是人的“个性化”的全面冲刺 ,创新是新世纪的第一把钥匙。教育是一个民族创新的摇篮 ,2 1世纪的辉煌应该是教育的辉煌 ,“科教兴国”的根本是“教育兴国” ,我们应该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为民族的兴旺、人类的前进 ,奉献我们的教育才智。当今时代 ,人应该成为学习型的人 ,组织应该成为学习型的组织 ,社会应该成为学习社会 ,学习伴随人的终身 ,终身教育不再是一种纯粹的理念 ,而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每一个人需要的生存条件。所以任何形式的学校教育 ,都不可能完成人生所需基…  相似文献   

9.
在我的案头有一本我经常翻阅的书,它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书名:《教育的智慧》。这是一本中外教育名言集,收集了许多教师们耳熟能详的教育名言,我经常地去品味这些“智慧”,却发现这本书称为“教育智慧的结晶”更为合适些,因为智慧是动态的、过程性的东西,而名言却是时代的产物,在它的背后是深深的时代印记,不一定适合今天的教育。所以,要让“教育智慧的结晶”重新成为“智慧”,需要我们站在今天的立场上重新解读这些名言。  相似文献   

10.
人文教育是一种高素质的教育近年来,在各种媒体和日常生活中,有关“人文”的词汇,人们用得越来越多,比如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人文教育、人文关怀等。大家都觉得“人文”和与“人文”搭界的这些词汇,是一种层次、品位较高的东西。但什么是人文呢?简单地说,人文就是重视人的文化。而人文教育是一个社会和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不断健全的教育,是叫人求真求善求美的教育。按北京大学季羡林老先生的话说,就是教人“怎样做人和怎样做事”的教育。人文主义起源、发端于公元15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当时人们从神的统治下逐渐解放出来,重新成为社…  相似文献   

11.
一有学者指出:“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不是从人本身、从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的,而是把道德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强调它对人的约束,强调道德教育对人的驯化……这种道德是一种无人的道德,这种教育是一种无人的教育。”“迄今为止,道德教育中的无人现象依然严重。”〔1〕针对这样的德育状况,鲁洁教授作了阐释,认为,既然“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精神世界的提升”,“引导人去过美好的生活,以求善为目的”,那么“发展人的德性就是教育的根本追求”,但“就其原本意义而言,它的主要职能是导之以成人之道、做人之理,它使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为什么要讲“人文”的理念,塑造“人文”环境,培养“人文”素养?究竟什么是“人文”?我认为,它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基于民意至上、民权至上的坚定信念。对于个人来说,就是爱憎分明的历史良知、旗帜鲜明的尊严意识和忠厚的人道主义倾向。对于社会来说,就是尊重少数人的意愿,允许发出不同的声音。更重要的是,使这个理念成为一种“正常的习俗”,成为一种规则。说到底,“人文”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合作、竞争的一个“平台”。每一个人都是既有权力又有  相似文献   

13.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教育是一个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包括了人类的终身各个阶段的教育如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包括了学校、社会、家庭、自我等不同形式的教育。总之一个人在一生中,总是从一个教育阶段进入另一个教育阶段,从一种教育形式进入另一种教育形式。不管是何种阶段,何种形式的教育,按照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观点,可以把教育的实质看作是:按一定的社会目的和要求,调整控制“人”的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才”。在教育这个大系统中,受教育者“人”作为被控制对象,在一定社  相似文献   

14.
音乐教师要善于运用“吸引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引教育”是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一种新型教育理论。它强调教师施教的民主化、师生交往的平等化、课堂教学的形象化。强调要让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过程,使教师成为“最具魅力吸引”的人,使学校成为最具吸引的场所,从而完成教育目标。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理论,“吸引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它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青睐。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更要加强“吸引教育”的学习,  相似文献   

15.
“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是一个人的行为引导另一个人的行为的过程。近几年。“师幼互动”成为一种比较风靡的教育观念。随着幼儿园新《纲要》的颁布,它更成为了一种纲领性的教育理念。而教育的过程本身就体现在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上,通过师幼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影响与碰撞,使课程内容不断生成,课程意义不断提升,从而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达到有效的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基础教育》2009,(6):73-78
教育是创造。爱因斯坦说:“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我国当代教育家郑晓仓在《广师说》中也提出,“师者,长也,谓能领导众人者也”。因此,现代教育需要杰出人才,需要教育的实践者、探究者、创造者,更需要教育家的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17.
生命的缺失,是现实教育的一个病理性存在,在现实教育中,生命往往被遮蔽与忽视了。在这种异化教育中的教师与学生过着一种“非人”的生活,教师在由“神”到“微人”之间徘徊,学生在由“物”到“上帝”之间穿插。然而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生命在受到不合理的规训后,会努力寻找新的途径而决不任由生命受到残酷的摆布,要还教育以生命,让教育成为师生共度生命场。  相似文献   

18.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这段几近刻薄、撼人心魄的话,是七十年前爱因斯坦点评当时的教育状况时发出的慨叹。  相似文献   

19.
生命缺失,是现实教育的一个病理性存在,在现实教育中,生命往往被遮蔽与忽视了。在这种异化教育中的教师与学生过着一种“非人”的生活,教师在由“神”到“微人”之间徘徊,学生在由“物”到“上帝”之间穿梭。然而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生命在受到不合理的规训后,会努力寻找新的途径而决不任由生命受到残酷的摆布,要还教育以生命,让教育成为师生共度的生命场。  相似文献   

20.
在我的案头有一本书,它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书名:《教育的智慧》。这是一本中外教育名言集,收集了许多教师们耳热能详的教育名言,我经常去品味这些“智慧”,却发现这本书称为“教育智慧的结晶”更为合适些,因为智慧是动态的、过程性的东西,而名言却是时代的产物,在它的背后是深深的时代印记,不一定适合今天的教育。所以,要让“教育智慧的结晶”重新成为“智慧”,需要我们站在今天的立场上重新解读这些名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