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我们教师责无旁贷。在教学中,我尝试创设多种条件,鼓励学生大胆去想,去说,去探索,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少年儿童的发展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作为新世纪的小学教师,应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教育不仅使每个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技能,教育更应该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中,应把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我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  相似文献   

4.
5.
今天,有关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话题已然成为焦点。某种程度上,对于这一话题的关注也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基础教育。据笔者了解,上海基于创新人才素养培育的实践一般有如下类型:社团活动类课程培养模式、课堂教学培养模式、高校与中学联合培养模式等。应该说,沪上不少学校已经开展的许多实践,的确有助于我们对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经验的积累与辐射。但在当前学生自由时间和空间十分有限这一前提下,  相似文献   

6.
7.
21世纪需要的是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高度责任意识的一代新人,这一点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也明确指出。根据数学学科的这一总体目标,21世纪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作为实验教师中的一员,更是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放在了首要位置,在课堂教学时,大胆实践,合理使用教材。以下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8.
9.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江泽民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  相似文献   

10.
张淑珍 《西藏教育》2014,(10):38-39
<正>创新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学生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产生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机制造成的,也与教学方式密切相关,那就是教师只顾照本宣科,缺乏创新。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  相似文献   

11.
12.
一、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学生没有学习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对所学知识只能死记硬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理顺教与学的关系,理顺学生学会和学生会学的关系,理顺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体的关系,理顺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强化创新的途径,养成创新的习惯。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趣呢?是不是所有的课都能上得有趣呢?  相似文献   

14.
龚华 《广西教育》2007,(6A):36-36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真理的心理取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迫切任务,下面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教育必须迅速从传统的圈子里走出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此,就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结合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一、创设和谐氛围,为创新意识培养提供良好的教  相似文献   

16.
刘春格 《学周刊C版》2011,(5):150-150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7.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主要有三项内容: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19.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教师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