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一、故事激趣师 :我知道小朋友们爱听故事 ,前几天 ,我读了《古今文人轶事》(罗启荣编)一书上赵树理“传经”的故事。今天我来讲一讲这个故事。(1951年秋天 ,赵树理回到自己所熟悉的太行山 ,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体验农村生活。村里有个小青年写了一篇文章让赵树理指导。赵树理看了一遍 ,说 :“你先改一次 ,明天让我看。”第二天 ,小青年把稿子改好 ,送给赵树理 ,他看了一遍 ,说 :“你再改一次 ,明天送给我。”第三天 ,小青年又把稿子改好了送来。赵树理看了一遍 ,说 :“我看你会改 ,再改一遍。”第四天 ,小青年再次将稿子送给赵树理 ,他…  相似文献   

2.
该我上公开课了,我精心制作和准备了教具。因为是一次故事活动,活动前我已把这个故事背的滚瓜烂熟。活动开始了,教室里坐了许多老师但绪始头师,虽然不是第一次上这样的活动课,但我心里还是有几丝忐忑,镇定好情绪,活动开始了,导入活动主题后,我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起故事,刚讲了个开头,突然,曹石小朋友打断了我的讲述。“老师,这个故事我听过。”我心一惊,始料不及。旁边的老师也惊奇地望着我们,我马上稳定情绪,亲切地问他:“你听过是吗?听谁讲给你听的?”“妈妈。”曹石无不自豪地说。“是吗?那你讲给小朋友听怎么样?”曹石有些犹豫,在我的亲切…  相似文献   

3.
用故事导入新课一位教师在教《竞选州长》之前,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的进步作家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克·吐温与当时纽约州的州长不期而遇。这个州长早就对马克·吐温怀恨在心因此,他劈头就问:“马克·吐温,你的小说很成功吧,你知道世界上什么最坚固、最锐利吗?告诉你——我的防弹车最坚固,我的手枪里的子弹最锐利。”马克·吐温听了,微微一笑,说:“尊贵的先生,我了解的却和你不一样。我认为,世界上最厚实、最坚固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是你的胡须。瞧,你的脸皮那…  相似文献   

4.
鬼话     
刘梦稼阿姨家的小哥哥到我们家吃晚饭。晚饭桌上,我们比赛讲笑话。 哥哥抢先说:“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一听说讲故事,我们都觉得肯定很长,就反对说:“不行不行,只能讲短小的笑话!”哥哥却不理睬我们,继续说:“我要讲的这个故事开头很恐怖,中间很搞笑,结局很悲伤!”听他这么一说,我心想:这个故事虽然很长,但是情节应该很生动,就听听吧!于是我对哥哥说:“好啊好啊,你快点讲吧!”哥哥见我很期待,脸上露出了狡黠的笑容。  相似文献   

5.
愚智之间     
我给儿子讲了这个故事后,儿子笑了笑不以为然地说:“让我也会这样做的。”我给儿子讲的故事是:美国第九届总统威廉小时候是个文静而怕羞的孩子,人们却把他看成一个傻瓜,常常喜欢捉弄他。他们经常把一枚一美分和一美元的硬币摆在他面前,叫他随便拾一个,威廉总是拣  相似文献   

6.
活着真幸福     
“死过一回的人,还有什么要求?”我每次回到五叔爷家去串门,他总要给我讲他云南抗日的故事,开头总是这么一句话。听他第一次讲故事,我觉  相似文献   

7.
开学第一天,就有数十名学生围在我的身旁,邀我讲小故事给他们听。我想来想去,总想不出个合适的故事,就讲几个成语典故给他们听。我先讲了一个“名落孙山”的成语。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注意力非常集中。讲完后,他们恍然大悟地叫了起来:“老师,要不是您讲故事给我们听,我们还以为是‘名落深山’呢!这回我们可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个‘名落孙山’了。”我又接连给他们讲了“打草惊蛇”、“五十步笑百步”和“一鼓作气”。同学们也都准确无误地掌握了这几个成语,并说:  相似文献   

8.
“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这两句话并不陌生。倘若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这两句话就可以用“超限效应”来理解。在理解超限效应之前,我们先来分享一则故事: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感人,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身上的所有钱。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仍在讲,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马克·吐温最后为什么会一分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是个十分幽默的人,我们从以下几个小故事中便可见一斑。一次,马克·吐温坐火车去首都一所大学讲课,他十分着急,而火车却开得很慢。这时来了一位检票员问马克·吐温:"你有票吗?"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儿童票。检票员仔细地打量了他之后说:"真有意思,我看不出你还是个孩子哩!"马克·吐温答:"现在我已不是孩子了,但我买车票的时候还是个孩子。你要知道,火车开得太慢了。"  相似文献   

10.
正习作要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五”:我和陈明是好朋友。一天,我们把在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拿出来玩,陈明一不小心把我的小木船摔坏了。争执中,陈明又把它踩坏了。我非常生气,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以上这段话只讲了故事的开头,没有详细地讲述事情后来怎样了,结果又是怎  相似文献   

11.
今天是聪聪做故事小明星的日子,他要给小朋友讲《脏嘴巴的小白兔》这个故事。故事是我挑选的,我和聪聪做了精心的准备,反复地背诵,希望他的第一次“登台表演”能圆满成功。晚餐时,我问聪聪故事讲得如何,聪聪回答我:“我没讲小白兔的故事,我讲的是《司马光砸缸》!”原来,小家伙竟然私自更改了故事内容。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理直气壮地说:“故事是妈妈选的,我不喜欢,我喜欢《司马光砸缸》。”听着这个3岁娃娃的独立宣言,我诧异他的小脑袋里的奇怪想法。可是,我又由衷地高兴,聪聪长大了,他有了自己的主张,有了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比他学会一百个故事更让我骄傲。  相似文献   

12.
姚春 《教育》2009,(14)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准备掏出自己所有的钱捐款。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这个故事给我们教  相似文献   

13.
孩子们总是喜欢听“打仗”的故事,巴不得“把连续剧”一次听个够。下面这个小片断就记叙了冰心和她的表兄妹们缠着舅父讲故事的情景: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我”含泪上床,要多伤心就有多伤心,要多无赖就有多无赖;小朋友们,现在读来是不是都恨不得要跟着落泪呢?提“起书”,我们还真能回忆起一些感人的故事来…  相似文献   

14.
一次女儿又缠着我跟她讲故事。我们拉勾协定,一人讲一个,“铜锤、剪、布”,谁输谁先讲。 我讲的故事是《龟兔赛跑》。我刚讲完,女儿便大声宣布:“我讲的故事是《第二次龟兔赛跑》。”当时我感到很惊讶,不知道小家伙用的什么心计,我静静地听着。 “兔子第一次比赛输给了乌龟以后,心里很难过,伤心地哭了。兔子回去后,爸爸批评了它,妈妈告诉了它失败的原因。过了几天,兔子和乌龟约好进  相似文献   

15.
任教多年,经常有家长问我:“为什么我天天给孩子讲故事,有时一次讲2~3个,可我的孩子却听了就忘,一个故事也说不出来。”其实,这些家长走入了一个误区,以为给孩子讲故事讲得越多越好。俗话说“贪多嚼不烂”。后来,我向家长介绍了一个诀窍——五天讲一个故事,收效甚好。 第一天,请幼儿自己看一遍家长事先选择好的新故事图书。告诉幼儿故事名称,并提问:“这本图书上画了谁?猜猜他们在干什么?”等幼儿看过一遍后,家长再与他共同认识图书中的重要角色,并帮助他记住故事的名称。 第二天,家长与幼儿共同看书,并声情并茂地讲一遍故事,一边讲一边用通俗易懂的话,解释幼儿不易理解的字词的含义,或用容易理解的同义词直接置换,并对故事内容作必要的讲解。最后,与幼儿初步地讨论故事的教育意义,可问:“你喜欢谁?为什么?”  相似文献   

16.
大梨和小梨     
我的女儿已两岁半了。为了启迪孩子智慧,培养好的品德,我便时常给女儿讲些童话,生活故事等,她常常听得入神。一则故事多讲几遍,她便能断断续续地复述。一次,我给她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完后,我问她:“孔融为什么拿小梨,而不拿大梨?”她稚气地回答:“因为小梨削好了皮,大梨没有削好皮。”我听了又好气又好笑,真想批评她,但转念一想,她毕竟还只有两岁半,能这样回答也是动了脑筋的。于是我在以后几次复述这则故事时,就着重强调了孔融因为人小吃小梨,而把大梨让  相似文献   

17.
蒋长兰 《幼儿教育》2002,(12):40-40
从儿子三岁时起,讲故事就成了我和他每晚的“必修课”。如今儿子六岁了,讲故事依旧是我俩每晚的话题。我们讲故事的方式也由当初的我讲他听,发展到现在的我问他讲、他讲我听、他编我听。我问他讲。比如讲《小鸭得救了》这个故事:一只小鸭  相似文献   

18.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准备掏出自己所有的钱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零用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这个故事给了笔者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活着真幸福     
"死过一回的人,还有什么要求?"我每回到五叔爷家去串门,他总要给我讲他在云南抗日的故事,开头总是这么一句话。听他第一次讲,我觉得故事很新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后来听多了,就有点厌烦,我私下认为五叔爷的故事就像祥林嫂唠叨她的阿毛一样,乏味得像一杯白开水。  相似文献   

20.
在幼儿园大三班的活动室里,小朋友们聚精会神地听完了老师讲的故事《美丽的小公鸡》。老师问:“小朋友们,你们听了这个故事后,懂得怎样才是美?怎样是不美?你们喜欢怎样的美?”孩子们立刻展开了有趣的讨论。首先举手发言的是个男孩子,他说:“小公鸡整天在树林里跑来跑去,总要人家讲它美丽,可是它不爱劳动,又不愿意帮助别人,我就不喜欢它。”另一个孩子插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