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性模态和道义模态之间存在着类似和区别 ,在此基础上给出冯·赖特道义逻辑的经典系统 ,说明经典道义逻辑在向标准道义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科层悖论"为讨论对象,以社会学研究的传统话语为讨论背景,通过梳理社会学研究中"唯名论"和"唯实论"理论传统关于社会行动动因的不同研判,运用法兰西学派组织理论所建基的方法论和主要命题体系,不仅批判了传统社会学关于社会行动研究的二元论断,并且将其融入到行动者及其行动体系的分析范式之中。这种向度的研究为讨论依据"管理(规则)是如何可能的"提供了一种更富有实践意义的方法和范畴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群体性事件是当前政治学、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群体性事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参与各方充分利用制度空间来寻求维护自身利益的一项集体行动。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制度、组织、行动者利益之间的关系,力求行动各方在制度框架内解决分歧。  相似文献   

4.
言语行为动词不仅具有字面意义,而且还具有人际意义,它们在人际交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讨论主要从逻辑情态和人际功能中情态系统的角度两个方面进行。逻辑情态分为认识情态和道义情态。情态系统是人际功能的主要实现手段。韩礼德把情态分为情态化和意态化两个语义系统,其中认识情态与情态化系统相对应,道义情态与意态化系统相对应。  相似文献   

5.
道义悖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义逻辑是逻辑学发展的新分支,道义悖论也因此成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四种重要的道义悖论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逻辑悖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悖论是齐硕姆悖论,它主要涉及到如何可靠地表达条件义务的问题,因此,要想可靠地表达条件义务,必须建立二元道义系统。  相似文献   

6.
教育政策运行过程是一个充满行动气质的资源分配、关系博弈和群体冲突的过程,教育政策系统论的视角又将政策运行看作一个高度复杂的、动态性的、非线性的具体行动系统,系统内部的行动者身份认同与政策系统内外达成的社会认同共同构成教育政策优化或革新的系统动力。社会系统分析框架为研究者提供了整体性和复杂、协同观点,去解释教育政策行动背后的关系构成,对教育行政权力作用下行动者关系和群际互动有着更为真实和深刻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现代道义逻辑开创者冯·莱特在道义逻辑起源问题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他认为,道义逻辑是模态逻辑的一个分支,基本的道义概念可被认为类似于基本的模态概念。为了更深刻地研究道义逻辑与模态逻辑间的联系,还提出了条件逻辑理论,从而使得对遵义逻辑起源的研究呈现出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问一个一般问句可以看作是有利于明确主体"事务管理"(issue management)的外部事件。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就对提出、精炼和解决一个事务等外部事件的刻画讨论了事务管理的静态逻辑和动态逻辑,最后进一步探讨了动态认知逻辑的扩张以及其它一些有待继续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行动因果论(CTA)是行动哲学领域对行动进行界定和解释的标准理论,它认为行动可以化归为一种事件,且作为行动者心理状态的基本理由就是行动的原因。然而,CTA面临一些挑战,比如门德尔等哲学家所认为的,CTA有时候无法刻画行动者在实施行动时所发挥的能动性。近年来,斯洛瑟等人试图给出“能动性消失问题”的回应,进而为CTA的主流地位进行辩护。分析这些辩护的缺点可以发现,CTA的能动性消失问题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站在一种较为温和的立场上,能动性消失问题对于CTA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从整体上看 ,群体科研应该属于行动研究的范畴。行动研究指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行动所进行的研究 ,它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 ,以提高实际工作的质量。群体科研的研究程序一般是 :首先由专业研究人员根据区域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和现状 ,确定研究课题计划 ,形成研究假设 ,建构研究方案。其次 ,专业研究人员与实验教师合作探索 ,形成研究思路 ,完善研究方案 ,同时 ,普及研究理论和思想 ,让参与研究的教师能够深入领会、理解、掌握研究方案和思想。然后 ,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依据回收的信息进行方案修正。实验方案来自教…  相似文献   

11.
道义逻辑是逻辑学研究的新领域,二元道义系统的提出时间更短,因此,国内的逻辑研究者对之较为陌生。为此,本文首先对二元道义系统产生的一些情况进行考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接着对主要的道义系统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指出其优缺点。最后,对现存的二元道义系统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内涵逻辑系统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当前最具代表性的内涵逻辑系统有:模态逻辑、时间逻辑、自由逻辑、道义逻辑、认知逻辑等。从狭义上看,内涵逻辑系统包括丘奇的内涵逻辑系统以及以丘奇内涵逻辑系统为基础的其他系统。本文讨论的内涵逻辑特指源于弗雷格的涵义和指称理论的狭义内涵逻辑。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是由多个主体建构的行动体系,其中行动者的互动构成了课后服务的实践逻辑。作为主渠道的中小学通过与政府、家庭、社会等进行互动以及实现自我能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后服务体系,行动者通过内外联动解决了部分实践难题。为完善课后服务体系,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应进一步发挥政府的行动整合作用,确保学校的自主权,学校应主动利用课后服务提升育人能力,课后服务的影响性评估应得到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教学数字化转型是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关键,是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重要突破口。职业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包括课堂、课程和专业三个层面,是一个涉及多要素的复杂系统。依据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职业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的行动者要素及其功能,认为组织行动者的协同共生是转型的推力,个体行动者的数字能力是转型关键,物质范畴非人类行动者的联通共享是转型的支撑,意识范畴非人类行动者的文化重塑是转型的保障。基于“转译”原理,从动力激发、动力合成与动力保障三个阶段构建了职业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制,并从推动数据融通、强化产教融合能力、培育数字素养、培植数字文化四个方面构建了“一体两翼一擎”的职业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5.
情态动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范畴,其模糊性一直是人们理解情态语义的难点,该文运用非范畴化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情态动词的子范畴,由道义情态到认识情态的非范畴化过程,并且发现情态的模糊性,即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的合义,体现为情态动词非范畴化过程的中间状态的模糊性上。  相似文献   

16.
行动研究兴衰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国外一种引人注目的研究方法。所谓行动研究,就是“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行动者”主要包括中小学教师及行政管理人员;如果专家学者(研究者)直接参与中小学的教学或管理,则这些专家学者也算是行动者。行动研究自产生至今,经历了一个  相似文献   

17.
恩斯特@马利(Ernst Mally),奥地利著名逻辑学家,于1926年提出了第一个道义逻辑系统,开辟了逻辑研究的新领域.但马利的系统遭到人们的长期批判,认为他的道义系统存在严重的缺陷.作者认为,马利的系统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但这些不足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只需稍做改进,其系统并不比其他逻辑学家提出的系统逊色.作者还认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一元的角度来看待马利的系统,这实际不是对马利道义思想的正确反映,或许用二元逻辑的观点看待马利的系统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8.
公民社会是西方经验反复印证了的规避“国家主义”风险的有效公共领域,其卓越的实践功能自然地吸引了以探寻社会良性运行为旨趣的大批中国学者的关注。在认定公民社会是个“好东西”的价值预设与“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理论预设的基础上,学者们开始了对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的诸多研究。但由于在概念理解中隐没了“公民”的存在,在对“中国公民社会何以必需”的问题上遗忘了其对中国公民主体性觉醒的意义所在,致使在解答“中国公民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时,只能单纯围绕“自上而下的建构”还是“自下而上的演进”进行学理性的剖析,却无法在具体实践中给以足够有力的指导。究其原因在于研究过程中“行动者”的缺席,即缺乏对“行动者”及其“行动逻辑”的凝视与关切。引入“公民行动者”的分析范畴,就是以对公民社会构成主体“行动”的关切冲破“国家——社会”固化分析框架的藩篱,并以行动后果可能存在的意外性和偶然性修正有关公民社会的乌托邦预设,同时通过对中国人和西方人行动逻辑的比较检视公民社会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对中国社会的意义,从而对中国公民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做出更具说服力的解答。  相似文献   

19.
博弈逻辑是博弈论和逻辑学相交叉的一个崭新领域,属于应用逻辑范畴,研究理性的主体互动行动中的推理过程,即研究博弈中的逻辑推理问题。  相似文献   

20.
行动者“有意忽略做某事”能否作为一种行动,行动哲学家们对此争论不休。不少哲学家反对把它看作一种行动类型,主要理由在于很难说明与之相关的因果效力问题。“有意忽略”中因果效力的解释面临直观上的二难悖境,为解决这一问题,哲学家们提出了四种主要应对方案,但它们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基于“有意忽略”中事态于行动者的因果依赖关系,可以尝试给出一个因果依赖新方案。因果依赖方案虽然不是从事件因果的角度寻找“有意忽略”的充要条件,但有助于理解“有意忽略”中的因果效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