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歌鉴赏的能力层级达到了“E”.是语文备考中公认的难点.要快速而顺利地突破诗歌鉴赏.就必须“过五关,斩六将”。“五关”依次是:积累关、语言关、要素关、审题关、表达关;“六将”即构成诗歌的六种要素——人、事、物、景、情、理。换言之,就是《考试说明》中的“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相似文献   

2.
文本解读是指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通过阅读文本与作者及作者笔下的人、事、景、物进行心灵对话。本文中的文本基本解读是指准确读懂文本的信息。包括:思想情感——准确理解隐藏于文本内容之中的思想,包括作者和文本本身具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语言内容——准确了解文本所表现的客观事物。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不会变成  相似文献   

3.
季锦燮 《学语文》2003,(1):37-38
一、文本激发想象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如果一味偏重于对语言符号的肢解,则使文章的分析流于肤浅、呆板、枯燥无味。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人或事(内容),都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的“一簇心理体验”。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体味贯穿于全文的心理体验和深刻  相似文献   

4.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对人文性的体味,充分重视对语言的感受、领悟。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是形象,语言表现的就是形象。形象(诗歌中是意象)包罗人、事、景、物,是作者借以表达思想情感、主旨意趣的外在显现。把握好语言形象是进一步走入作者内心思想的关键。“形象”这个概念将引领学生  相似文献   

5.
内容设计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设计应遵循从有效解读教材到科学处理教材的一般过程。有效解读教材是基础,教师应根据课文的语言符号层、艺术形象层、内在意蕴层和社会意义层的不同价值和内涵,对教材进行分析与定位;科学处理教材是关键,教师应从教材内容的心理化、简约化、问题化、操作化、结构化和灵动化几个方面处理教材。  相似文献   

6.
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摞究作品的意蕴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情感等多种内容,是指由作品所展现的特定社会生活场景、风土人情、特定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等因素反映出的意义和价值。从不同的角度随着读者视角的转换,往往可以发现作品的新意蕴  相似文献   

7.
忆君情悲满,肝肠尺寸断——谈谈中国的悼亡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悼亡诗整体数量多,意象选择主要是局限于“身边事、儿女情”,诗歌内容主要是突出妻子的“善”,诗歌的情感内容带着强烈的伦理色彩,诗歌的情感倾向主要呈凄婉、沉痛的氛围,抒情表达方式是由景到人,物我统一,“以素心为己心”。将鸟兽草木诸自然物象,作为人伦世界,理性世界相沟通之媒介。诗中多是景的描绘,情则蕴含在景中,情景交融,物我不分。这种特点是由中国化传统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能否准确而深刻地探究文本,是阅读理解文本成败的关键。从理论上讲,探究文本可以分为浅层探究和深层探究两个层面:浅层探究就是指读懂文章所写的人、事、物、景、情等字面意思;深层探究就是透视文本,即读者通过阅读文本洞察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体味到作者通过文本所表达的内在情感,  相似文献   

9.
对比烘托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揭示事件的本质,更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旨. 一、对比法 所谓对比,就是通过人、事、物、景之间某一个方面或者全方位的对比,突出人物个性,表达作者情感,反映社会现象,揭示事件本质.  相似文献   

10.
金修传 《新高考》2009,(2):16-18
一、考点透析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作品中的意蕴,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11.
“还原”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事物恢复原状。”“还原”用于语文教学,并不是要把作者所表达的语言或思想感情恢复到生活的原状,而是把作者描景塑形、记人状物、表情达意的语言文字符号系统,还原成声音、图像、事件、情感、道理等信息,从而使学生感受语言、运用语言、提高言语能力。  相似文献   

12.
考点指津1.文学作品的形象“形象”就是生活图画,一般可以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小说、戏剧主要是把握人物形象,诗歌重要是把握情感,散文主要是把握文中人、事、物、情这些因素。散文可以写入、写事,也可以写景、写物、写情,这些都是散文中的形象。2.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阅读对体味语言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体味语言的水平高低,从某种角度来说,决定一篇文学作品阅读的成功与否。高考文学作品语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中语言是作者在特定语境下慎重选择的结果,在选择中,留下了那些最能表达自己情感的语言,可以说,这些特定的语言就是作者在写作之时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思想和特定情感的符号,透过这些特定的语言符号就能窥探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作者内心秘密。  相似文献   

14.
一、感知——心灵的交融感知是进入体验的融沸点,语文课文蕴含着作者丰厚深沉的情感,这种独特的情感以抽象的形式蕴隐于语言文字及符号之中。要深入细腻地去抚摸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思,就要调动学生的感觉和知觉,通过各种感官,将对象纳入个体的心灵,这实际上是主体在用心灵接纳客体的过程。即人格化的语言文字材料,通过学生自身的心灵与文本所展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心灵的精华产生交融,与作品中的主体(人或物、景)产生交融的体验审美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一、明确考点要求最新的《考试说明》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指鉴赏诗歌所描写的人、事、物的特征和意义,诗歌中的形象可以理解为诗歌的意象。"语言"通常指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含蓄性和凝炼性,以及语言的总体  相似文献   

16.
一、抓住诗眼,把握情感的基调诗眼是诗中画龙点睛的句子或词语。抒情诗中,作者常常是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触景生情;或借景(物、事)抒情;或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或借物(景、事)析理。这种间接的抒情方式,给我们解读诗歌带来不少的困难。但是,作者所选的景、物、事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要和自己抒发的情感保持和谐统一,因此作者在诗中会或多或少地流露出自己的情感来,特别是一些情感集中、语言凝炼的句子,常常是揭示诗歌主题的“诗眼”。在鉴赏古诗时,我们不妨用以下几种思维方式寻找诗眼。1.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在早已获得的经验、知识…  相似文献   

17.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现代文阅读最高层面的考查。文学作品侧重于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散文的评价鉴赏主要是围绕景、情之间的相关联系生发的,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1.景 (物、事 )与情 (志、理 )的联系。一方面缘情 (志、理 )择景 (物、事 ),另一方面借景 (物、事 )抒情 (志、理 )。写景 (物、事 )是手段是依托,抒情 (志、理 )才是目的,是归宿。散文的“情 (志、理 )”往往体现在议论抒情文字当中,提取散文的精要须用足用活议论抒情文字。如宗璞的《报秋》 (199…  相似文献   

18.
文学意蕴层面指作品所内含的对于社会历史、宇宙人生或审美形象等的独特感悟和理解。由于文学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就使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文学作品的意蕴作为多重意蕴组合而成的系统,一般可以被分为三个层次,即:社会历史意蕴层、哲学意蕴层、审美意蕴层。从作品本身来看,其实它们三者之间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是互通的,渗透且转化。  相似文献   

19.
介小玲 《文教资料》2006,(26):59-60
艾略特的《荒原》以其思辩力量震撼着诗坛。作者用思想的锐利目光去观察和沉思整个人类与人性,展示了深沉的意蕴。这其中,形而下的意蕴层,是诗作中通过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所传达出的比较明确、具体的情感和观念;形而上的意蕴层则超越了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是带有全人类性的、永恒的精神体验和哲理思考,体现了审美意蕴的聚光点。  相似文献   

20.
选入小学教材的文章,都是文情并茂的美文,她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和民族智慧.课文语言和文字不仅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和文字这一载体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涌动着作者生命的活力.作为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让一个个方块字发出生命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