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云明 《新闻界》2006,(5):59-60
经济时评与人们的经济工作、经济活动、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大到股市行情的开跌,小到柴米油盐的供给,都与百姓利益直接挂钩。但由于它在写作上具有专业性、政策性、抽象性等特点,加上一些写作者素有的“官样化”思维惯性,使得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经济时评呈现出一种“学术化”、“  相似文献   

2.
一篇好的时评应该作到这样三点:一是来自生活,有的放矢。前几年,我在基层采访时,听一些干部议论说,上级部门布置工作时,要求基层都要当作中心工作来抓,结果分散了人力、分散了精力,不能聚精会神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写了一篇时评《切勿乱用“中心”二字》,新华社发了通稿,还配发了一篇评论。好的时评,应该是从生活中来的,有感而发,切忌泛泛空论。二是以评为主,论点鲜明。不少时评篇幅不短,但述多于评,缺乏一针见血的议论,即使有点议论,也无关痛痒,毫无新意。好的时评所以给人印象至深,就是因为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以论为主,观点明确,颇有…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关于“时评”的讨论与研究文章不时见诸报端。这些讨论与研究文章主要探讨当前新闻媒体的“时评”实践问题,少有探究“时评”的历史。即便是研究“时评”历史的文章,也大都是追溯到1904年6月创刊的《时报》为止,鲜有往更早处考察。由于对“时评”的历史缺乏充分了解或者根本不了解,许多人将“时评”看作是一成不变的评论文体,甚至认为“时评”是新世纪才兴起的一种文体。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关于“时评”的讨论与研究文章不时见诸报端。这些讨论与研究文章主要探讨当前新闻媒体的“时评”实践问题,少有探究“时评”的历史。即便是研究“时评”历史的文章①,也大都是追溯到  相似文献   

5.
时评在国内媒体中“发烧”已久。说实话,我对时评越来越不“感冒”,甚至有些讨厌有些时评家喋喋不休地“胡说八道”。今年2月6日,发表在《大众日报》一版上的时评《忘家,只为望家》,虽然只有700字,却新意盎然,让人眼睛一亮。  相似文献   

6.
时评的复苏与勃兴是当前报纸文体演进中的一大特色,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断裂与沉寂之后,时评重又焕发生气,成为各报树立“社会公器”形象、争夺读者眼球的重地。如北京日报经常以“长安随笔”“北京晨语”等栏目发表时评文章,中国青年报更是一直把时评作为自己的“招牌”,就连一向走大众路线的南方都市报也把第二版辟为时评专版,宣称“德不高则行不远,站得高则看得远”,以此追求“高品格”。从各报的反映来看,时评越来越受到报界人士的青睐。经济时评作为时评的一种,更是异军突起,散发着自己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人民日报》:报纸时评要敢于在第一时间“说话” 《人民日报》近期发表文章指出,报纸时评要敢于在第一时间“说话”。文章指出,报纸发表时评受出版周期限制,因此比起网络评论来不免多受一些掣肘。尽管在发表时评方面,报纸“跑”不过网络,也不如网络“跑”得轻松,但这不是报纸“躺倒不干”的理由。报纸是守望社会的“雷达”,一份有操守、...  相似文献   

8.
观其 《青年记者》2007,(5):73-73
贪腐官员落马,人人喊打。新闻媒体更是急先锋,往往还没等落马者着地,就开始千炮起轰了,“揭密”、“时评”、“声音”、“众议”、“民声”,等等,扯去了落马者之前的显赫和伪装,还其本来面目。或言辞激烈,或讽喻巧妙,让人看后颇觉舒坦,解气、解恨。  相似文献   

9.
与思想赛跑     
吴廷俊 《新闻前哨》2011,(5):101-102
时评是时代的思想原声,是思想交锋的结果。中国时评诞生在20世纪初那样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在中国新闻史上.首先创建“时评专栏”的是狄楚青的《时报》,所以狄楚青曾骄傲地称:“时评者,《时报》之评论也。”自1904年《时报》出现署“时评”之名的言论以来.  相似文献   

10.
1999年10月,为了加大报纸信息量,增强新闻的贴近性、服务性和可读性,河北日报进行了一次改版,开办了经济生活、社会和文化三个周刊。“圆桌”作为经济生活周刊头版上的重点栏目,应运而生。回顾几年来的编辑经历,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在当下经济时评类栏目日渐式微的形势下,一个好的经济时评类栏目离不开编辑和作者共同的悉心经营。一、稿源是办好经济时评类栏目的重要保障。就我们自身体会而言,“圆桌”开办的最初半年里,稿源成了决定栏目生死的最重大课题。首先是来稿少。虽然事先我们已经考虑到愿意写经济时评的作者少、会写者更少的现实,但…  相似文献   

11.
时下某些时评作品,有几个共同特点,可以称为“八股”病。如果用几个字来概括,就是“旧”、“凑”、“瘦”,“陋”、“秀”。“旧”。即观点陈旧,不仅与人雷同。而且不断重复自己;“凑”,即生拼硬凑.观点加例子。不管是否符合逻辑.硬拼凑在一起:“瘦”。即内容单薄。缺少分析,缺少比较,缺少论争。  相似文献   

12.
时评的历史与规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股“时评风”,遍吹中国各媒体,似有“泛滥”之势。仅从栏目的名称看,《中国青年报》有冰点时评、经济时评、教育时评;就连它的思想理论版,也新设了“思想时评”。《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先后开设了“热点时评”;《人民日报》的“人民网”有“人民时评”;千龙网有“千龙时评”;《文汇报》创办了“文汇时评”;《长江日报》2001年末创办了“今日时评”,而在此之前,《中国政协报》早有“今日时评”在前头,并已于2001年与《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一起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另外,新出版的《经济观察报》还有“一周中国时评”。  相似文献   

13.
在不少杂文家感叹“纯杂文”阵地正在逐渐丧失之时,如今。一种名为“时评”的新闻评论,却异军突起。这种游离于传统意义上的“纯杂文”和“新闻述评”之间的时评,正“攻城掠地”,成为许多报刊的“招牌菜”。2004年,笔者尝试着在《衡阳晚报》一版,开设了一个时评专栏“茶楼闲谈”。  相似文献   

14.
在不少杂文家感叹“纯杂文”阵地正在逐渐丧失之时,一种名为“时评”的新闻评论异军突起。这种游离于传统意义上的“纯杂文”和“新闻述评”之间的时评,正“攻城掠地”,成为许多报刊的“招牌菜”。  相似文献   

15.
关于“时评”的写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时评,不是四平八稳的专论,也不是自由联想的杂感、随笔、旁敲侧击的讽刺;它是面对新闻事实本身的一个毫无避让的回答:这事儿,我怎么看。它是清晰的判断形式,是针对这种判断的有效率的表达。   时评的核心是判断 时评的基本内容无非事实与道理。在时评的结构中,“事”与“理”的关系,就是判断关系。什么是判断呢?普通逻辑告诉我们:“判断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工具。”新闻评论的基本功能就是对新闻进行认识。判断是新闻评论的核心价值。 对一件事随便说点什么是容易的,但对一件事作出判断,则是难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新闻评…  相似文献   

16.
近年,不少媒体均开辟了让公民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时评栏目或时评版面,如《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南方周末》的“方舟时评”、《燕赵晚报》的“今日时评”、《大河报》的“今日视点”等。由于这些专栏和专版刊发的内容多系国策民情、国计民生,秉承良知与公正,形成了浓厚的舆论氛围,越来越被广大读者所关注。事实证明,依托媒体优势,努力搭建公民发言和交流的平台,是新闻媒体正确引导舆论的需要,也是树立责任媒体“社会公器”形象的需要,这充分说明时评是引导舆论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7.
新闻评论是媒体阐述立场、观点,影响、引导舆论的“灵魂”和“旗帜”。近年来,新闻时评作为新闻评论中的一个受欢迎的特殊载体,活跃在媒体上。它以快捷、深刻、尖锐的特点和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优势,赢得了渎者。时评的影响范围扩展后,其导向作用不可忽视。时评运用得好,对于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大有裨益。反之,有害的评...  相似文献   

18.
彭军辉 《新闻界》2007,(1):64-64,55
当前报纸新闻时评专栏的兴盛,从一个侧面可以说明:“观点时代”已经到来,受众早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新闻接受,而更愿意发表或倾听“声音”。  相似文献   

19.
陈敏 《新闻世界》2009,(9):71-72
由南方都市报和广东电台合办的“南都视点·直播广东”栏目于2009年6月22日正式开播,这种新的时评节目形态将报纸与广播的联姻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本文认为,在调动报纸全部资源、借助报纸迅速扩大广播栏目的知名度、吸纳多种声音元素等方面,“南都视点·直播广东”都实现了报纸与广播时评联姻形态的再创新。  相似文献   

20.
2005年8月,重庆天气正在酷热中“冒火”。与此同时,我的一篇章也在“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中小小地“火”了一把,这就是发表在重庆日报2004年5月18日的时评《“越位”与“缺位”》一,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评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