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状语语义指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状语在表层结构中的同现成分与在深层结构中的同现成分不同,这使得表层结构关系相同的结构成分的语义匹配关系可能不同。本文以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相互转换关系来揭示同类型的状语的不同语义指向。  相似文献   

2.
对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标准理论提出异议。从语义学角度出发,用典型的主动——被动转换为例,从七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说明即使深层结构相同,但转换后由于表层结构不同,句子的语义也会产生差异。因此,虽然句子的深层结构在语义解释中起主要作用,但表层结构在语义解释中的重要作用也不可忽视,否则,势必影响句子语义的理解,造成标准理论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传统语法中的主语、宾语、状语等语法关系只是句子表层结构方面的概念,在句子深层结构的分析中要重视施事、受事、受益、时间和处所等概念所表示的句法语义关系。深层结构的句法语义关系经过一定的转换可表现为句子的主语、谓语或宾语等,但与表层结构的句法关系没有固定的对应关系。格语法认为,句子的深层结构由情态和命题组成。以动词为中心来分析句子深层结构格关系的格语法克服了转换生成语法对语义重视不足的缺陷,表明表层结构的主语并不一定是深层结构的施事格,句子深层结构的成分排列不是以句序为顺序,而是以各成分的语义及其与动词的关系为顺序,排列成用业显示其深层结构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4.
邓民 《现代企业教育》2009,(14):154-155
汉语同音省略是语言经济性的产物,同时也有王希杰提出的复合词也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之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一致性造成了同音省略,而它的不一致性会导致省略后产生歧义,本文从语音、语法、语义几方面对同音省略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造句方法谈     
著名语言学家Chomshy认为句子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指字词及其组织 ,可以对它进行通常的逐层分析 ,直至短语 ,涉及句子的形式问题。造句就是从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即言语的理解) ,又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即言语的产出)的过程 ,也就是说造句要完成好言语的理解和言语的产出这两个环节。那么 ,如何立足教材指导学生发现用词造句的规律 ,造出正确、通顺、连贯的句子呢?一、言语的理解(一)识别字词理解是产出的基础 ,包括语音知觉 ,字词识别 ,句法分析 ,语义表征。进行造句首先要结合语义识别字词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  相似文献   

6.
一、语义学对深层结构的解释生成转换语法问世,向人们揭示了语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任何一种语言的语法,实质上是一个能生成无限句子的有限规则系统.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的学生Katz和Postal把语义问题引进生成语法,提出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概念.1965年,乔姆斯基的《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发表,一个结合语义的语言模式出现了,使生成语法进展到了标准理论时期.这一时期的语法内容中,语义问题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他认为:任何句子至少有一个深层结构和一个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决定句子的意思,表层结构决定句子的形式.当然,所谓深层结构决定一个句子的意思,并不纯粹是语义上的也是语法上的,也就是说,它可以表示词、词组和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成语义学是从“生成——转换语法”分化出来的一个流派.生成语义学关于深层结构和语义表现之间的关系的观点,可用下面这个示意图来说明:  相似文献   

7.
一、听力课教学(一)听力理解过程。听力理解是在正常的脑机制下进行的。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人脑的不同部位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有的区域有区分语音的作用,有的则有记忆、分析等功能。乔姆斯基在转换一生成语法理论中,把语言分成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与深层结构(DeepStructure)。表层结构主要指句子的语音部分,深层结构主要指句子的语义部分。听话者首先接触的是语言的表层结构,包含发音、节奏与语调,即音、律、调三要素,这是表层结构的主要内容,有辨义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看转换生成语法的方法论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纵观转换生成语法发展中深层结构、表层结构、语义解释之间的关系,表层结构对语义解释起一定的作用。从相关理论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乔姆斯基的研究方法与以往有所不同,从而可见转换生成语法的方法论特点,即理性主义、演绎性和形式化。  相似文献   

9.
该文借助乔姆斯基关于语言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理论,分析了笔者在翻译实践,尤其是文学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该文列举了三个译者在将语言深层语义转换成表层结构时应注意的问题,即了解背景资料、注意英汉语言形态的差异以及发挥译者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状语的主要功能是修饰谓语,但当形容词充当状语时,语义指向较为复杂,其语义并不一定直接指向谓语中心语,还可以指向主语、宾语等成分,其句式可表示为NPs+Adj+VP+NPo。为解释描述性指宾形容词状语和结果性指宾形容词状语深层结构的不同及形容词状语语义指向歧义的问题,拟借助分布形态学理论的动词化核心、动词词根对指宾形容词状语句的事件结构进行句法表征,进一步阐明表层结构决定句子的形式,而深层结构决定句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确处理好句子的显性关系与陷性关系是语法研究的重要任务这一,显性关系是借助于语法结构而体现出来的各种语法关系,而隐性关系是潜藏在显性关系后的各种语义关系 它们是互为一体,密不可分的,研究中的任何偏颇,都是欠全面的,本文针对隐性义与句法结构关系问题,归纳出汉语中常见的几种句法结构,探讨隐性义(以下简称语义)在法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高校在智能时代的背景下需要更加重视深度学习人才的培养和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训练,基于同伴对话反馈的讨论式学习是高校课堂中激发学生高阶思维、加深学习投入度的重要实现途径。研究通过自然状态下的探索性实验探究了基于小组在线讨论活动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促进作用以及学生在同伴对话反馈过程中存在的表现特征与规律。研究发现:(1)基于小组在线讨论活动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可以显著促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从浅表学习转向策略学习和深度学习,尤其对浅表学习者作用较明显,对深度学习者可能存在负面效果;(2)此类活动可以显著促进学生的认知层次从单一或低级多元结构到中高级多元结构的转变,但尚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到更高层次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3)更积极参与活动的深度学习者的认知层次并没有比浅表学习者提升更佳,尽管他们在带动浅表学习者参与和学习方法深化方面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以上发现为高校教师更好地设计混合教学情境下的深度学习活动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审美意象结构是文学审美解读的核心概念,尽管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象结构都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并各具其特点,但如何实现作品的审美意象结构由表及里的过渡,则离不开审美解读,对审美意象结构解读基本程序的探析是文学审美解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翻转课堂是包含教学媒体、教师、课程、学生要素的结构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三个子系统,即"教师-媒体-课程"的课程设计系统、"学生-媒体-课程"的学生学习系统和"教师-学习问题-学生"的主体互动系统,每个子系统内部都存在着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有效的翻转教学需要教师理解深层结构的价值和意义,超越表层结构运行中容易出现的技术控制、知识取向、浅表互动等问题,实现学科思维方法的掌握、积极的情感交流与体验、批判反思意识的塑造等深层的学生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解析构造学纲要的指导下,结合笔者在显微构造地质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实践,剖析了显微构造鉴定所能解决的解析构造学的科学问题,认为对于“构造的分期性和阶段性”、“表壳构造与深层次构造”等问题可发挥重要作用。教学体系方面,显微构造鉴定应分为光学显微构造地质学教学和电子显微构造地质学教学两个体系。结合实践提出了光学显微鉴定的循序渐进的实用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6.
英语动词不定式补语与汉语“兼语”都具有宾格性特征,在这两种句式中第一个动词授予后宾语的赋格,而这两个深层结构都给第二个谓语提供了逻辑主语。在句法层面上,两种句式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17.
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转换生成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表层结构表形,深层结构表义。那么,在英译汉时,表、深层结构会带来什么影响呢?将从以下三点来分析表、深层结构对英译汉的影响:强调、形式美观、歧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等值论,阐述了英汉篇章的翻译。不仅要研究篇章表层、深层、修辞层三个层次的等值转换的问题。更要研究在译文中如何体现出原文深层的主题思想和形象,以及环绕主题思想的论证推理的过程、逻辑推理的脉络和原文中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内容和社会意识。从而在译文中体现出原文语用层表现主题思想和形象的言语风格的修辞特色,这是最终达到译文篇章与原文篇章三个层次最大等值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语际翻译是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生成过程。以小句为单位,基本的语义转换是在深层结构上进行的,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TL)表层结构的生成除取决于目的语的语法和比较修辞特征外,还与源语(SOURCE LANGUAGE,SL)表层句子的语义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20.
The tems surface and deep are widely used to describe student approaches to studying and learning. Different writers have attributed different shades of meaning to the terms, as the categories have resulted from the work of a number of groups or individual researchers. There are greater divergences of opinion on the question of how students can be influenced to adopt either a surface or a deep approach.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ynthesise some of the divergent positions into a simple model of student approaches to learning which concentrates on the ways that students may be influenced to adopt either surface or deep approaches. The model recognises the existence of predispositions to either deep or surface approaches, and the use of strategies for particular tasks. A number of contextual variables seem to influence students with a deep predisposition to adopt surface strategies. The transition between surface and deep predispositions is seen as difficult to influence, but three types of interven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