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常小静 《台州学院学报》2010,32(5):53-56,65
尼古拉斯·埃文斯的长篇小说《马语者》中充溢着极为浓郁的悲剧气氛,体现了作家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是通过文本中多重层面的悲剧来表现的,如身份悲剧、社会文化悲剧、家庭悲剧、爱情悲剧等等。并且,这种悲剧意识和当代的历史文化语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体现了作家对当代美国社会的思考。同时,在这部作品中,作家也对这些悲剧的救赎之道作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马语者》是好莱坞著名电影家罗伯特.雷德福用十年时间精心打造的一部诗情浓郁、内涵深邃的影片。影片从外在结构上看是一个拯救生命的故事,从内在结构上看,则是一个爱的发现与觉醒的故事。整部影片自始至终都渗透着对个体生命的关心和对生存意义的关注,以及对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视和对人的美好情感的肯定。  相似文献   

3.
李和平 《安康学院学报》2006,18(3):53-54,58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颂的歌舞,它的诞生和繁荣是希腊人的原初生命意识和希腊神话结合的产物,希腊悲剧的重要特点就是它从诞生开始就是一种生命悲剧,这也是为什么希腊悲剧虽历经千年但在今天仍旧充满着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通俗小说《马语者》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和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共同家园的关注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责任感,女主人公安妮的心路历程正是深层生态学所提倡的"自我实现"的历程。小说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重视人与万物的关系,将人与动物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演绎得淋漓尽致,凸显出深厚的生态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5.
马文静 《现代语文》2006,(11):50-51
鬼子在《悲悯三部曲》序言中写道,“我的小说,大致是这样写成的,就是想像中被砸成无数碎片的一个瓶子,一片一片的捡起,然后依照我想像中的瓶子一片一片的拼接的,等拼接好后在将瓶子高高举起,然后再一次的砸到地上,砸的比上一次更加粉碎”。从中我们看出鬼子是一个用自己的想像写作、并把自己的想像穿透的作家。人类原本的善良、良知被人类的恶劣改变的面目全非,就像是已经被砸碎的瓶子一样在人们的面前呈现的痛苦的表情,而作用自己的独特阐述把这个已经被改变的世界重新组合,把已经被涂抹的有些乱七八糟的世界重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时的世界是一个更加充满伤害与痛苦,更加让我们悲悯的世界。在鬼子的作品之中有着对人的生存更为深层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传奇》,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以香港与上海为舞台,以都市中的普通人物为主角,以人性与爱情为基点,再现了他们简单生命的各种形态,并剔透出他们的灵魂的空虚与苍白,从而实现了中国现代学小说创作的一次飞越。  相似文献   

7.
徐子昂 《文教资料》2014,(23):34-35
电影《马语者》删除了小说原作中的野马意象,取消了主人公汤姆在野马前献身的情节。原作中的野马是动物逻辑的象征,代表了生态极端主义对家庭伦理的僭越。由于野马意象的缺失,电影遮蔽了原作对生态极端主义的否定,破坏了原作生态思想的结构性,难以称为一次成功的改编。  相似文献   

8.
《百年孤独》构思精致巧妙,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丰满,情景亦幻亦真,通过塑造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通过描绘一幅幅精巧绝伦的历史画卷,通过叙述一件件离奇怪诞的生活琐事,展现了人与自然抗争的弱小与无奈以及人性的孤独。乌苏娜作为布恩蒂亚家族伟大的女性,在不幸的婚姻预言中,在与命运的不断抗争中,终无法摆脱历史的魔咒,陷入了深沉的孤独之中。  相似文献   

9.
<古巷道>是黄石矿冶文学中一部独具特色的代表作.在小说文本中,作者主要通过对矿区农民起子等人"盗宝"传奇故事的讲述,生动再现了新时期矿区人在物欲驱使下人性的异化和在生存压力面前不屈的抗争.小说背后,隐藏着作者对人性的道德评判和对生命的关怀.  相似文献   

10.
《野花与箭》是胡风创作于中华民族动荡不安年代的诗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愤闷孤寂的情感构成其丰富的情绪层面,整部诗集张扬着自我超越的韧性战争精神和搏击时空的力量,诗歌在整体上呈现出自由灵活,意蕴丰富的美学特征,这与胡风一贯的艺主张和独特的艺术追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史铁生,疾病将他的身体磨损地千疮百孔,却把他的精神磨砺地更加坚韧。苦难并没有将他击垮,而是给了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思考何为命运,何为人生。而他在散文《我与地坛》中,交出了一份长久以来他对生命意义哲思的完美答卷。  相似文献   

12.
《平凡的世界》是反映当代社会大变革时期人物奋斗的一部重要的长篇巨著,其浓郁的乡土情感和深切的人文关怀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尤其是书中传达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激励了无数读者。通过时代和地域两个层面的分析,深层阐述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3.
是一种什么东西.它可以让一个身处黑暗中的人无比坦然地面对生和死、名与利?活着还是死去.对于他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死生之情是羁绊不到他的。名利与尊位也是他所不屑一顾的。世间的一切似乎都与他无关.然而他却对芸芸众生充满了同情。他是那样地高高在上.又满怀悲悯地俯瞰着人世。他的一生都在超脱当中享受着灵魂永久的和平.他只想逍遥在无穷的世界中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因为他的胸中充沛着自由.因为他的名字叫做庄子。  相似文献   

14.
孙青 《华章》2013,(18)
苦难意识是人类的普遍意识,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受到了文艺家的广泛关注。中国的先锋小说家们以其卓越的先锋精神和敏锐的观察力默默关注着中国社会的苦难。余华的小说《活着》就是体现这一意识的典型产物。一叶知秋,以《活着》为代表表现出的强烈的被动的消极的忍受的麻木的苦难意识是与西方文学中体现的积极的主动的苦难意识相区别,除去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不同之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中国人缺乏宗教信仰,这是本文论证后得出的重要推论。  相似文献   

15.
《野花与箭》是胡风创作于中华民族动荡不安年代的诗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愤闷孤寂的情感构成其丰富的情绪层面,整部诗集张扬着自我超越的韧性战斗精神和搏击时空的力量。诗歌在整体上呈现出自由灵活、意蕴丰富的美学特征,这与胡风一贯的文艺主张和独特的艺术追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北京出版社新书《重塑生命》全面、生动而细致地展示了一位初中毕业的父亲教育双耳失聪的女儿走向成功的经历。作者是一名中学教师,在创作结束后,他谈了一些自己的感悟——我们注意到,主人公在与厄运拼搏的过程中,固然父爱是其驱动力,然而,更应该让我们引起注意的是,主人公由一个工厂的技术员而成长为一个教育上成功的实践者。这充分说明,教育本身实际上是更倾向于操作性与实践性的。教育强调实践性与操作性,教育也不应该排除技术  相似文献   

17.
18.
散文集《野草》是鲁迅先生对生命进行哲学思辩的结晶 ,其生命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生命的矛盾意识 ,包括黑暗与光明、生和死、绝望与希望、理想与现实几对矛盾范畴 ;另一方面是生命的抗争意识 ,即生命在对外界的压迫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意识 ,这两种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5,(63):17-18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处女作,该书时间跨度自20世纪60年代至2002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过程中他与父亲的关系、与哈桑的"友谊"、随父亲移居美国后的生活及他对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拯救,体现了阿富汗人民的生活的苦难与悲剧。本文通过对《追风筝的人》中三位主人公阿米尔、哈桑和索拉博的生活经历的描写及他们性格特征的分析,体现阿富汗儿童命运的悲剧,以期加深人们对阿富汗儿童的了解与同情。本文首先介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及其作品《追风筝的人》,其次分别讲述阿米尔、哈桑和索拉博的生活经历并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最后探讨阿富汗儿童的悲剧命运并揭示导致他们悲剧命运的原因,即阿富汗宗教各教派的冲突、种族歧视、塔利班的残酷统治、阿富汗所遭受的战争等。  相似文献   

20.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的一篇哲理性散文,本文对其中关乎生命问题的思考从生命时间观这个层面进行,将生命放在无限与有限、运动与静止、永存与毁灭间进行赞叹与思索,并对永久的生命进行了赞美和讴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