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日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新国标”)是高校日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引导性、纲领性文件,重在从课程创新和质量培养的层面做出阐述。依据全球化“新时期、新形势、新发展”态势,参照“新国标”培养方案指导内容要求,对日语类专业学生的知识多元构成、人文属性、社会融合、区域指向等方面提出见解;以此为指导,着重从课程内容、知识构架、师资发展等几方面发掘和完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新方式,旨在为培养出复合型并具有竞争力的先领型日语专业人才而探索。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5,(95):72-74
工科院校特色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是适当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善、科学、合理的特色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英语专业虽有诸多实践课程但缺乏体系的问题,提出构建英语专业"倒金字塔"形,多维度的立体化实践课程体系,弥补了体系缺乏的不足,凸显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特色的校园文化则是高职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其构成高职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那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重要的载体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有效途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引领校园文化、弘扬学院精神、培育道德风尚,培养未来职业生涯的社会化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民办高校办学特色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办学特色就是推动发展的竞争优势。我们办学十年,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基本思路和做法如下:一是“助残扶弱”铸特色;二是坚持发展树特色;三是狠抓教学出特色;四是紧跟市场创特色;五是诚信办学扬特色。  相似文献   

5.
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渗透德育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其专业学习的特殊需要,必然要广泛接触西方文化,这有助于快速提高英语专业水平,但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我们要结合英语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加强德育渗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专业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前提,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应用化学专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国家教委批准建设以来,培养了大量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分析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盐城师范学院自身办学的经验和特色,针对江苏省特色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在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体系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完善等方面进行实践与思考,以期促进准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日制助学是许多民办院校办学的起点,目前依然是其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批准和监督指导。笔者通过本文概述了几年来西安外事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全日制自考助学的教学实践与管理活动,分析探讨了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完善自考助学工作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因大规模扩招而引发的生源素质下降的问题日益凸显,民办高校面临的问题更加严重。结合民办高校的实际,对英语专业进行分层教学,被证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分析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的现实瓶颈和成因,在新文科背景下探索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的关键问题,试着提出教学效果的提升策略和保障措施,意在及时发现英语口译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在全面改革和系统优化中增强对学生口译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创新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本文主要阐述了我校英语专业过去两年来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和构建,并就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对翻译能力的研究,依托翻译能力多元观和极简观的理论框架,从元认知视角对翻译能力的本质进行解读。研究通过挖掘元认知在翻译问题动态处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翻译能力的本质就是翻译元能力,包括三个子能力:导向能力、分析能力、评估能力。翻译元能力在元认知调控的导向、计划、监控、评估作用下,以双语能力为基础,识别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根据翻译问题及解决的需要,有效调动其他翻译能力,统筹规划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12.
可供性理论(Affordance Theory)由认知心理学家J.J.Gibson提出,他从生态学视角揭示了行动者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环境可供性具有动态性、多元性、层次性与差异性。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应有效利用环境中不同类型的可供性,特别是偶发的可供性;优先利用确定发生的可供性、物质文化产品的可供性以及语言可供性,从而促使学习者形成跨模块认知通道,能够快速、有效地感知、利用、塑造环境的可供性,习得第二语言。  相似文献   

13.
"第七届中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11月在重庆大学隆重召开。本文拟在概述研讨内容的基础上对本次会议作扼要评析,探索中国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三个线上阅读(词-词呈现、部分-部分呈现和整句呈现)测量反应时间的实验,旨在探讨基于频率标准的词串结构能否作为一个整体在语言处理中进行存储和提取。受试包括英语本族人、高水平和低水平英语学习者。结果发现,本族人和高水平英语学习者拥有相似的语言处理机制,能够利用词串结构的整体性更有效地处理实验句中的词串结构,而低水平英语学习者则不能。作者同时用研究结果对二语学习者的隐性词汇知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鉴于国内翻译教学界对汉语语料库探讨不足,本研究探讨BCC汉语语料库在英汉翻译教学中的应用。该语料库具有数据海量、界面友好、使用免费等优势,可用于验证母语直觉,提高翻译能力。本研究通过真实的非文学翻译例证,说明汉语语料库可用于验证母语语感,提高术语准确性,找到合适的词汇搭配,并恰当运用专业通用词。研究总结了语料库驱动的翻译教学模式中母语语料库使用的教学策略和技巧,为翻译教学中语料库的应用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互文性为理论框架,运用语料库与定量统计方法,对比分析中美500强上市企业年报文本的互文性特征,试图发现年报互文性特征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中美总裁致辞在文本特征层面存在差异,中文总裁致辞篇幅较短,少用被动结构和第一人称单复数代词;2)中美年报总裁致辞在互文性特征层面存在共性与差异,均使用直接引语,披露绩效信息存在显著差异,但披露前瞻性信息未见显著差异,两类年报存在语块重复,直接引语的数量与侧重点不同。本研究对商务话语研究、商务英语教学和企业传播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7.
藏族学生英语三语(L3)习得受到母语藏语(L1)和第二语言汉语(L2)的双重影响。以多语交互影响研究者提出的类型近似模型、第二语言主导模型和累积增强模型为理论基础,收集L2水平不同的藏族L3学习者的作文语料,从流利度、词汇丰富度和词语错误率等三个维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L1和L2在L3写作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L1在作文构思阶段发挥作用;L2水平越高,词汇错误率越低,但L2水平在词汇丰富度上并不具有区分力;教学媒介语对L3也会产生一定影响。这一结果对于藏区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篇对美国著名汉学家倪豪士《史记》翻译实践的专访文章。倪豪士教授所主导译注的《史记》译本颇具特色、极富学术价值。对于古典西方著作(希腊与罗马的),西方学者通常出版两种翻译:一种是为了普通读者的注释很少的流畅翻译,另一种是针对学者的对文本与上下文都进行广泛注释的翻译。华兹生的《史记》译本是优秀的流行版本,而倪豪士的翻译目标是提供一种学术性译本,倪译本因而主要被西方的学者、专家与学生所阅读。倪豪士教授采用国际性合作翻译模式与文本细读翻译法,译著谨严,意义非凡。他翻译《史记》已长达近30年的实践与精神值得我们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9.
As curriculum standardization escalates, teachers’ agency in relation to teaching to student diversity takes on increasing importance. This article draws from an international study that investigated the multicultural and antiracist teaching practices of 15 English teachers in two racially diverse schools, on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other in Canada. Analysis of in-depth interviews and curriculum-related documents found that teachers’ agency was related to biographical elements of professional preparation, prior experiences with diversity, and generational status. The article reports on data from the United States school and offers recommendation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preparation.  相似文献   

20.
Over the past 15?years, many state governments in Mexico have initiated local programs to introduce English at the primary school level. In 2009, the Mexican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malized the Programa Nacional de Inglés en Educación Básica (PNIEB) as part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argument that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English speakers in Mexico is necessary for the country to be globally competitive and to follow the trend in other developing economies of augmenting English instruction in public educ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NIEB and the state programs that preceded it. The authors document the practices and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gram based on data collected from interviews with the main stakeholders involved (students and parents, teachers, school principals, and program coordinators) and from classroom observations. The total data-set consisted of over 200 interviews and classroom observations spread over several years from 2008 to 2012. Several challenges are described,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materials, the role of English in relation to other subject areas, and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who often speak English but have uneven formal preparation. The status of the teachers, both as second-class citizens within the schools and the instability and irregularities with their contracts, was identified as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llenge to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