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新格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发达国家仍然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欧盟、日本又是重中之重;北美、欧盟和亚太三大经济圈的内部投资加强;美国是最大的双向投资大国,日本具有多元化投资格局;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有一定增长。这些反映了世界经济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2.
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二战以来形成的两极格局随之消亡,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拙见以为,未来的多极格局将是以经济为首要因素的“四圈”、“五极”格局。一、以经济为首要因素的“四圈”即将兴起所谓“四圈”就是美洲经济圈、欧洲经济圈、东亚经济圈和独联体经济圈。美洲经济圈、欧洲经济圈已经随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洲联盟的建立开始运行,至于东亚经济圈和独联体经济圈,则处于酝酿时期,从长远看,它们的形成将是现实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东亚经济圈。它是一个包括东南亚各国以及中国、韩国、日本等在…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趋势。在21世纪,烟台市作为环渤海经济圈中的重要城市,应该采取与环渤海经济圈协同发展的战略,以区域经济的视角,在科学的城市定位基础上,确定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对策,最终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2017年6月16-18日,第四届中国世界经济学科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学术论坛在安徽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来自5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出席.此次会议得到《世界经济》《China&World Economy》《世界经济文汇》《南开经济研究》《财经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的鼎力支持.会议围绕"世界经济新格局,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这一主题,就世界经贸新格局重塑、"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ODI和吸引FDI、新常态下全球金融创新改革、创新驱动与中国经济增长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与世界专题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章节内容。二战后尤其是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政治变化的新格局、新特点、新趋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外围环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国际背景。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中国加入WTO在即,新世纪如何更有效地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日益成为中国学界与政界同仁们关注的焦点。而对于中国如何推动东中西地区协调发展,有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如何进一步强化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创造第三大经济增长极、如何实现东北地区经济振兴,重塑“东北虎”形象以及如何发挥大连既有优势,创建国际名城等问题,在《中国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策》中均可找到较为满意的答案。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一个重要战略性任务是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转换驱动要素,保持经济中速稳定增长。"一带一路"建设务必遵循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形成两个"开放新格局":国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前者要打破地方、部门保护主义和市场割据,对内对外全面开放,实现国内区域和跨区域经济一体化;后者通过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实现对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共建"欧亚共同经济空间"。  相似文献   

8.
[热点背景]目前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欧亚接合部的广大区域是重要的一部分,它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潜力巨大的市场和丰富多彩的文明,在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上海合作组织10个成员国、观察国人口占全球人口的2/5,面积是欧亚地区国家面积之和的3/5,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近年来,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稳步发展,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额大幅度增长,在中国和中亚国家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中亚经济圈有望形成。  相似文献   

9.
最优货币区理论为欧洲货币联盟提供了理论依据,欧元的流通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针对亚洲地区建立统一货币的困境,提出统一中国货币以及构建大中华经济圈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现代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圈内进行的,中国处于蓬勃发展的亚太经济圈内,作为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中国来说,应该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加强与经济圈的联系,促进经济的发展,使之成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与朝鲜半岛的经贸合作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亚太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经贸合作是在半岛经济发展过程中和当代经济格局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其未来的战略选择取决于半岛经济今后的走势和我省今后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的五大经济特征之一。“是帝国主义压迫和剥削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和国家的坚实基础。”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与垄断统治的不断加强,随着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资本输出呈现了新的格局。这种新格局的出现,给世界经济特别是给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13.
挑战与创新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近两年了,中国经济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形成更加开放、互惠互利的经贸新格局,中国经济总量和外贸进出口总额所占份额有所增加。应该说,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正从中受益,世界各国也从中受益,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对地区和世界经济在一个全球性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保持增长态势作出了积极贡献。应当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过程,也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表现在:国际经济、技术竞争和综合…  相似文献   

14.
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之后,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域———环渤海经济圈正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成为拉动北方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中国在2 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环渤海经济圈建设构想。这个经济圈狭义上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约占中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2 %和人口的2 0 %。目前,这里的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份额占到全国的1/ 4,并已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带,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这个地区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讨论欧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说明在目前状态下,蒙代尔的“最适度货币理论”在亚洲还难以实施,阐明中国政府及早统一四种货币、加快中国经济一体化进程、营造“中国经济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其“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角色日益引起全球投资者的青睐。依托这良好的经济发展背景,全国许多城市正着力建设现代城市经济,以带动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例如:上海着力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打造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构建世界先进制造业高地,领军于“长三角经济圈”,全力打造中国经济“龙头”?这项战略关键取决于“科教兴市一走通华山一条路”,即能否建立起世界一流的“人才高地”,归根到底就是能否建立起具有较高竞争力的教育结构体系:大学后继续教育——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并把它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工具、因此,现代城市经济建设给成人高等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成人高等教育能否抓住机遇,关键在于是否能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环印度洋经济圈最初由南非、印度、澳大利亚、新加坡、毛里求斯、阿曼、肯尼亚倡导,现在有33个国家参加,将来可能发展f4近50国的规模。它是世界上人。最多的经济困,也是未来世界重要的资源圈、纺织国。电子圈、金融四。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近20年来主要集中在北美区域和东亚区域,因此国内尚无研究环印度洋经济圈的专著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教授叶卫平博士的专著(环印度洋经济国与中国企业)1997年2月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后,起到了填补这个研究领域空白的作用。“九五”期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18.
在抗日战争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北部湾地区原有的对外贸易及交通格局逐步被打破,形成了以东兴——钦州为进出口贸易及转运中心的战时对外通道新格局,北部湾对外通道成为中国南方与外部世界能够发生贸易联系的重要通道。这一格局的出现尽管是短暂的,畸形的,但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交织,对中国战时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也给北部湾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某些难得的机遇。重温历史,展望北部湾地区在未来世界交往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西江走廊为海陆两大社会经济圈的互动发展提供了重要通道。多元经济文化在西江走廊的共存、激荡与交融。使肇庆成为岭南文化最主要的发源地,并在历史上多次成为泛珠三角最大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面对新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浪潮.肇庆应当为海陆两大社会经济圈重新构建适应现代化需要的高标准通道。实施“东引西连”战略。再创多元经济文化在肇庆的共存、激荡与交融发展的历史新辉煌。  相似文献   

20.
大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如何降低经济圈内城市间的交易成本,加强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如何蝗升大城市经济圈内核心城市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是大城市经济圈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我国以香港、上海、北京为代表的三大城市经济具有不同的特点、优势,也存在各自的发展障碍,三大城市经济圈应该尽量扬长避短,不断降低圈内城市间的交易成本,提升整个城市经济圈的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