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柏小麦地冲彝族的生存环境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物质和精神组合体,虎节及虎崇拜是其独特环境中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蕴涵着深刻的文化意蕴,包含了彝族原始信仰的主要内容,即虎图腾与自然崇拜、农耕祭祀、生殖崇拜、祖先崇拜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
云南双柏小麦地冲彝族跳虎节历史文化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柏小麦地冲彝族的生存环境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物质和精神组合体,虎节及虎崇拜是其独特环境中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蕴涵着深刻的文化意蕴,包含了彝族原始信仰的主要内容,即虎图腾与自然崇拜、农耕祭祀、生殖崇拜、祖先崇拜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3.
傩仪,源于以驱鬼逐疫为主要目的的古老傩祭仪礼。在早期傩仪中,动物图腾占主要地位,随着傩仪主体由神对鬼的驱逐变为人对神的请求,傩仪的民间性、随意性和狂欢性逐渐增强,傩仪向傩戏转化。云南双柏小麦地冲彝族以虎为图腾,其虎傩也经历了由图腾祭祀到戏剧雏形的转变,现今虎舞中的请神、酬神、送神保留了虎傩的文化痕迹,而表演性的生产舞蹈则属于戏剧的雏形,展现的是人性的娱乐需求。  相似文献   

4.
小麦地冲彝族的虎傩产生于民族发展的特殊时期,在民族特定的生存环境中形成。随着环境的改变,虎傩文化在保留其内核的基础上,自我调整、自动更新,融进了新的文化元素,实现了小麦地冲彝族虎傩文化的变迁。在小麦地冲这个社会空间场域中,虎傩文化这一惯习,在抗拒变化,固守传统的同时也适时地生成、建构出新场域下的游戏规则。生存环境与文化、场域与惯习之间始终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或“建构”关系,并通过不断地互动与调整达到吻合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5.
李福军 《云南电大学报》2011,13(4):51-54,64
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云南省双柏县彝族"老虎笙",是一种有关图腾崇拜的乐舞,其舞蹈动作是以彝族的虎图腾为依据的,是一种戏剧化了的图腾祭典,它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智慧,保留着许多原始遗韵,是彝族文化特征的标志,体现彝族人民的生命本质特性,这种艺术形式的传承对本民族的延续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傩仪面具是一种文化语言,也是一种文化表征.面具表征的运作是一种意指实践,但它所表征的意义是通过想象来实现的,不过它可以推动一种现实秩序的建构.通过面具的表征,傩仪还实现了一种由人到神的身份转变,这种转变通过傩仪的神性空间获得认同.在傩仪中,神成为自我的一种镜像.由于面具的这种复杂的表征,舞剧 《天蝉地傩》 中的傩戏表演也就有了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7.
睡虎地秦简文字处于古文字到今文字的过渡时期,字体兼有篆书和隶书的特点.字体风格上整体表现出平直化,体势有了横向趋势,章法结字灵活多变,笔画由圆转走向方折,同时伴随着线条的连断、长短变化.逆入横出的笔势,粗细不匀的笔态,隶书波磔特征的隐现,这些都体现出睡虎地秦简字体风格的渐变性与过渡性.  相似文献   

8.
"库诗"是小凉山彝族诺苏人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文化,其中蕴含着彝族丰富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是云南小凉山彝族文化的集中表现。但随着改革开发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进程的深入,促使原来封闭的小凉山彝族与外界社会接触、交流越来越频繁,在其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小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碰撞与冲击,这也使得"库诗"的仪式过程和意义发生了"显性"或"隐性"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肥料作为自然的产物,源于自然而用于自然,是人与自然联系的纽带。看似肥料的历史表明的是人与自然的历史,但其实肥料中蕴含着国家的隐喻。自民主改革以来,云南小凉山地区的肥料使用产生了巨大历史变迁,其阶段性的改变正好映衬着国家对于彝族及农业等一些列的政策权益的改变。生活中看似普普通通的肥料,却暗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等多层面交流的历史,这也使得肥料具有了历史承载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隶书的产生,历来众说纷纭。古代文献记载历来多认为是秦始皇时程邈所造,也有少数认为隶书不是秦代所造,但缺乏出土实物作依据。笔者依据云梦睡虎地秦简,逐一分析,从而认为隶书在秦以前已趋成熟,而且已成体系,在秦代已广泛应用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四个词语“人民”、“大内”、“小内”、“见”,来揭示它在历史词 汇学上的重要意义,同时兼谈它对辞书编纂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书法艺术所表现出来的丰富而独特的美感,不仅给鉴赏者以审美愉悦,而且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乃至美学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意义。文章从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隶书中探求其娴熟简捷的线条美、提按顿挫的节奏美、率意流畅的气韵美等书法艺术特征及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毕摩文化与彝族教育关系初探——兼谈彝族教育发展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其早期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进入阶级社会后,彝族社会主要靠家支来维系。各个家支为了生存,就必须重视教育。毕摩作为彝族传统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便常常被家支头人请去做教师,并成为头人的幕僚。因此,家支教育中浸透了毕摩文化,而毕摩文化也对家支统治及森严的等级制起到了维护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家支教育不存在了,但毕摩文化对彝族教育发展的消极影响还远未消除  相似文献   

14.
15.
在文化的边缘地带孤独行走的中国现当代作家,深刻表现了原始神性被消解后的文明之痛和自然生命解体后的人性之忧.他们召唤着自然人性与巫术仪式的回归,让在理性中迷失自我的现代人恢复对自然的信仰与敬畏,重建人与自然谐和的精神乐园,实现重造国家民族文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孝感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积淀厚重的城市,挖掘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打造本土文化精品,对于孝文化名城的建设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盛举。文章以云梦睡虎地秦简为例,就如何依托云梦睡虎地秦简这一本土文化资源,推进孝感市孝文化名城建设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历朝"殷鉴"思想的指导下,秦始皇残暴的形象逐渐形成,其中汉初和唐初是其残暴形象形成的关键时期。要想了解历史上秦始皇的本来面目,尚需把历朝为其涂上的糊纸层层撕开。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发现为后人了解秦始皇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中的法律方面的简文多少打破了秦始皇严刑酷法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睡虎地秦简1975年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墓,其内容主要是秦律和秦、楚日书,抄写时间不晚于秦代。《睡简》中还存有不少方言词汇。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方言》《说文解字》等古代训诂材料对其进行梳理,共归纳出方言词汇19个,其中动词4个,名词8个,形容词(含副词)7个。  相似文献   

19.
与所有权客体相比,睡虎地秦简对于所有权主体的记载更具鲜明性。其中最明显的所有权标识当属"公"与"官",二者所表达的含义均有官方、官有之意,但在具体律文的使用之中,二者所指代的主体倾向仍有一定差别。"公"实际上标识了广泛的国家或官府所有权,其中亦不乏对于先秦"公"观念的继承,这成为秦代财产法最突出的特点。"官"则更倾向于对官有财产的管理与保护。至汉初,这些官有标识逐渐被新的名目所取代。  相似文献   

20.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文书包括二部分,实质是墓主人对不同性质的二种文书的抄录,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其中一部分是所谓的"语书"。"语书"的本质是秦代地方长官对属县官吏的教诫之文书,它是汉代地方长官"教"令的渊源,包含地方长官的私人性意愿,与正式的公文有区别,是公文书的重要补充。秦汉时期地方长官的私人教令,在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奠基的初期,就发挥了重要的施政功能,更是一种特殊的教化地方吏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