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师和家长,同样扮演教育孩子的角色,只是老师恐怕要比家长多一份心理负担。因为孩子的危机意识较弱,老师随时担心万一有点儿闪失,如何面对家长?如果家长能体谅老师的这份心,在沟通态度上加以尊重,老师对未来工作也能多一份信心。担当教职重任的老师,应该敞开心胸,排除防卫心理,包容家长对孩子的关切,但是也不能失去立场,一味迎合家长所提出的“过分”要求。例如:“我的孩子会吸吮手指头,希望老师能尽快帮他改正过来。”这种情形如果发生在欧美先进国家,老师会回答家长:“这习惯是你把他养成的,如果你非常介意,请回去帮他改正后再送来。”而…  相似文献   

2.
一、期望与幼儿园多沟通,多参与幼儿园活动。“希望老师对孩子在幼儿园的各方面表现常与我们家长沟通,以便我们有重点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多举办几次家长开放日,使家长能及时、更多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以便全方位进行配合。”“望能经常参加你们的教学活动,一学期一次太少。”二、期望老师能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孩子,给他机会,因人施教。“孩子比较内向,请多多训练她大方的性格和讲话的能力。”“我的儿子敏感、脆弱,特别自尊,这是我最近发现的一大缺点,希望老师针对他这一弱点予以教导。”“孩子比较缺乏竞争意识,希望锻…  相似文献   

3.
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能够有“一官半职”,其目的是想让孩子平时多帮老师做做事,协助老师管理班级,锻炼孩子的能力。可班级的“官位”毕竟有限,由于僧多粥少,“跑官”就潜流涌动。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一是使有些孩子觉得不公平。如果班主任是为了锻炼所有孩子的能力,而采取轮流当班干部的做法,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能接受的,大多数家长也能理解。但是,如果这中间因为某个学生的家长位高、权重,或者送的礼多,而当上班干部,哪怕是临时增设的并没有多大“权力”的虚职,也会让那些在“台上”的班干部感到不…  相似文献   

4.
初中孩子,由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与家长的冲突增多,形成“代沟”。家长怪孩子不听话,孩子怨家长不理解,有的孩子甚至和老师之间也产生矛盾,这样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很不利。考虑到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本刊特从本期增设“心理世界”、“青春关照”等新栏目,以加强孩子与家长、学生与老师的沟通与理解,相互之间消除隔阂,融洽相处。——编者  相似文献   

5.
卜卫 《家庭教育》2002,(1):22-23
许多家长对如何指导孩子使用媒介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但却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孩子正确使用媒介。在这里我们向大家介绍一位嘉宾,她就是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我们杂志的新朋友卜卫老师。卜卫老师从本期起在“校园内外”栏目和家长朋友们谈具体的指导方法。这一期先谈媒介对孩子的影响,让家长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孩子的媒介兴趣,从而能正确、客观地认识媒介对孩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玉香 《山东教育》2005,(13):57-57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书。在独生子女时代,没有哪位教师不希望学生成才,也没有哪位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在前所未有地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的同时,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恨铁不成钢”的体会:无论怎么唠叨,孩子根本“不理那一套”,你的付出,他并不领情。孩子究竟怎么了?是他们不懂事,还是我们的教育观念出了问题?孔屏在她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一书中,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回答了这个问题: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家长和老师,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老师和家长自己。作为一个从事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研究十几年的有心人,孔屏…  相似文献   

7.
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独苗苗,为此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小皇帝”、“小公主”骄纵日盛,脾气越来越大,隔三差五地要这要那,父母总是一味地迁就。日久天长,养成了孩子诸多的陋习。做家长的非常苦恼,却无可奈何。 天下哪有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如果这种爱变成溺爱,则于孩子、家庭、社会都有害。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以为在更多的场合下应适当地对孩子说:“不行!” 孩子不吃饭,要说:“不行!你不吃,大人把  相似文献   

8.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会怎样做呢?一般来讲,家长都会尽力配合老师,共同教育孩子。可是,当家长认为孩子的错误可能带来不利影响时,他们往往会试图给自己的孩子开脱。有的家长甚至变得蛮不讲理!这样的情况一旦出现,老师怎么处理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层面思考:看准家长蛮横的出发点,对症下药孩子犯了错误,家长的注意力往往首先集中于“孩子怎么样”。出于“爱子心切”,家长可能不配合老师对孩子的处理,甚至蛮横地以一种强势对待老师。作为老师,我们要能理解家长保护孩子的这种心情,同时要摸清家长的心思,“对症下药”。班上一位女同学A偷拿了…  相似文献   

9.
孤单的小鸟     
暑假来临。学生将有更多的时间和家长相处,家庭的环境、氛围、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和沟通程度,更应该引起所有家长的关注,所以,本期“心灵探秘”选择了三篇文章,从孩子不同的表现入手,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并给出专业的建议,我想,如果老师们能把这类文章推荐给家长读一读,今后的工作也许能轻松一些,也顺畅一些。  相似文献   

10.
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道出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阶段的重要作用。孩子入学后,许多父母便逐渐忽视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把教育孩子的视角放在了学校教育一头,评论教育孩子的成败问题,往往只关注学校的教育责任。殊不知,家庭教育始终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健康发展!笔者要说“家长是孩子常年不下课的全任老师!”  相似文献   

11.
邢爱玲 《父母必读》2015,(2):106-108
幼儿园又换老师了,孩子变得不爱上幼儿园了……新学期开始了,作为家长的你正在经历这样的遭遇吗?换老师对孩子和家长都是一种考验。孩子对新老师的不接受、不喜欢是正常的,家长和幼儿园该如何帮孩子度过这段郁闷期呢?  相似文献   

12.
晓佳 《家长》2001,(Z1)
家长以牺牲自己的工作、休息时间来陪伴孩子复习,陪孩子预习,陪孩子做作业。姑且把这种现象叫做“三陪”吧。但是,“好心”的家长,很少去想这种“三陪”是帮了孩子,还是害了孩子? 过去,大户人家为了使孩子能专心学习,雇书童丫环服  相似文献   

13.
有的家长说:“老师不喜欢我的孩子。” 有的老师说:“家长不管,不配合。” 其实,哪位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获得好成绩。哪位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 家长和老师的这种误解,往往源于没有很好地沟通。依据时空的变化,家长与老师在教育孩子上扮演着不同角色,他们需要在交流中相互理解和支持。 本栏目将陆续发表老师与家长的心语,在家长与老师间架起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语文教学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叶老先生的这句话着重指出了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着力于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使他们离开老师后能自己学习。对孩子进行辅导,其实也是“辅导,是为了不辅导。”一般来说,无论家长文化程度如何,总有一天会辅导不了孩子学习的。这正是每一位家长所希望见到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嘛。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使其在家长不能辅导时仍能很好地学习。家长要有意识地为不辅导做准备。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实岂止如此。可以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其地位和重要性非学校教师可取代。家长在孩子面前往往以两种面目出现:一是对孩子实施家教的“老师”;二是本色的人和家长。当家长以“老师”的面目对孩子进行家教时,概而言之就四个字:言传身教。“言传”一则是给孩子指导学习,做老师的助手,或指导孩子专长的发展,其角色和作用相当于家庭教师。二则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做人教育、意志教育等。对没有直接指导孩子学习能力的家长而言,家教主要是后者。许多有见地的家长越来越重视“身教”这种无声的教育的作用。但“身教”关键在于“做”,“做”一时容易,  相似文献   

16.
正孩子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能不能吃饱?中午睡觉了吗?和小朋友打架吗?今天学会了什么……家长总有无数问题想问老师,跟老师交流沟通。可是,这么多问题该什么时间和老师进行沟通?又该如何有效沟通,以随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呢?讲究沟通的内容家长和老师沟通的范围,不应只限于孩子学会了什么,能不能听得懂。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有益于幼儿身心各方面发  相似文献   

17.
一、父母首先要安慰孩子责怪孩子无能,教孩子“以牙还牙”,或者不问青红皂白,简单对待,武断处理问题,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些做法会造成孩子失去正确的是非观,心理上感到压抑,有委屈不敢向父母诉说,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会产生不良孩子之间的事情引起家长们之间的不和睦。老师对孩子间的交往负有一定的指导教育的责任。对孩子的纠纷,家长还可以通过老师找欺负别人的孩子或其家长谈话,协商教育。孩子被小伙伴欺负,你可以这么办@金马  相似文献   

18.
镜头(1)小学的放学时间到了,孩子们排着队伍由老师带领到校门口,门口围满了来接的家长。过了一会儿一位家长气冲冲地跑到老师面前:“我的孩子呢?”老师说:“我已经送到校门口了。”家长责问:“我怎么没接着?我的孩子还小,如果孩子出了什么事你能负起责任吗?你这个老师是怎么当的?……”老师真是有苦说不出,只好到处地找,最后在学校门口的小店里找到孩子。镜头(2)四年级的小明跑步时不小心跌倒了,头擦破了皮,老师随即带他到校医处进行了处理。第二天家长找上门来,说:“孩子怎么会跌倒?要你班主任干什么用的?怎么不负责孩子的安全呢?如果孩子…  相似文献   

19.
经常听到这种事情,某位小学生家长为学校作了“贡献”,或帮学校、老师解决了某个“难题”,于是他(她)们的孩子在学校就有了极大的“进步”,理所应当地当了班干部、“三好学生”、“小标兵”等,各种荣誉接踵而至,甚至在考试中也能得到老师的“特别关照”。对此,老师可能会说:这有什么稀奇,这是对家长应有的回报。但是,这种回报真的有利于孩子吗?这对其他孩子公正吗?  相似文献   

20.
对只盯分数的家长重在正确引导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此一般都能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的工作。但仍有一部分家长过分希望子女将来能出人头地,只重成才,不重成人,认为孩子在学校就该读书,忽视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及其个性发展,两眼只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不注重孩子素质的全面提高。针对此类家长,辅导员要注重多与其沟通,交流观点和看法,消除他们的疑虑,让他们多给孩子一些肯定,多和子女沟通,与孩子交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