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汉芬 《广西教育》2009,(26):36-36
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指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与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它是一种内心的反向力量,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不加以有效地应对,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以下笔者就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以及应对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姚栋萍 《文教资料》2007,(36):152-153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对教师的批评教育置之不理,有的甚至采取反抗的态度。作为一名教师,如何看待中学生所表现的这种逆反心理,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呢?我认为应该从思想上引导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用宽广的胸怀去面向全体学生,给予每个学生以真诚、纯洁、无私的爱,让学生在教师的关爱下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3.
逆反心理是指人的个体在接受外来教育、规范、刺激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映。它的特征是学生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努力预防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是班主任老师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张宝光 《班主任》2006,(8):25-26
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指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与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它是一种内心的反向力量,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  相似文献   

5.
班主任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逆反是中学阶段极易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表现为学生对学校、教师所倡导的道德、伦理、规范进行逾越的故意行为,因此调整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调整中学生逆反心理大致有理解、沟通、治疗与干预等几种手段。一、理解——打开学生的心门理解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教师需要理解学生逆反的原因,其次是需要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的“自我”意识在增…  相似文献   

6.
吴永法  张强 《山东教育》2002,(17):14-14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中学生逆反心理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自主逆反。处于独立自主意识迅速发展期的中学生,如果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过分地运用控制手段,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行动自由受到威胁,这时,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办本来愿意办的事,甚至故意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这种现象就是自主逆反。平衡逆反。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比较对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学生一致,学生也可能产生抵制甚至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  相似文献   

7.
孙文敏 《天津教育》2003,(11):39-40
人的一生中,随时都会有逆反心理的产生,只不过在青春期发生的频率最高。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著名心理学家彪勒把青春期心理发展的倾向分为两个时期,即青春初期和青春后期。她认为青春初期的心理倾向特点主要是否定的,主要表现为不愉快、烦躁不安、反抗、执拗、粗暴、见异思迁、懒惰等等。所以,处在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对什么都怀疑,他们内在的心理倾向使其对周围的人或事物产生一种自然而强烈的反抗情绪,他们爱唱反调,并有一种胡闹的欲望。由此看来,青少年学生对教师及家长的监督、教育常常有抵触、反对和敌…  相似文献   

8.
逆反心理是当今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教师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具体方法有: (一)心理换位法就是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对某个问题如何处理”。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逆反心理非常普遍.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学生本身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的显著时期,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者则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因此,认真研究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对促进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营造健全的集体舆论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常常会碰到部分学生的反常情绪.例如,有的学生对校规校纪表现出厌恶,甚至会故意触犯纪律来显示自己;有的学生明知道老师的要求是对的,但还是容易被情绪所支配,做出不合常规的举动,屡教屡犯;对任教老师,有的学生会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对自己喜欢的教师言听计从,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则反其道而行之,处处抵触,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  相似文献   

11.
逆反心理是主体在自我的心理需要与客观的心理环境相悖时所产生的一种具有强烈对抗性的心理状态及其倾向,有着强烈的情绪色彩。除了与情绪相联系外,逆反心理还与个体的思维水平、个性尤其是态度有着密切的联系。逆反心  相似文献   

12.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许多时候,总有一些学生喜欢和老师“对着干”、“唱对台戏”,或做起事来消极、冷漠,县至以厌恶的态度对待学习和周围的人和事,这就是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不认真对待,合理解决,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探讨、研究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以及形成的原因,积极寻找对策,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学生能够健康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多正处于青春期前后时间,正是逆反心理比较突出的年龄阶段.中学生消极逆反心理,像一个反冲活塞一样堵塞了德育渠道,冲击了教育效果,一直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独立意识强烈、情绪感情上的对立、好奇心强等方面,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年龄偏小、家庭与社会的不良影响、学校工作中的不足等。矫正逆反心理要从消除学生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开展活动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者则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因此,研究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对促进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进行有效思想品德教育,营造健全的集体舆论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学生以消极、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和教师的批评的现象,这种现象来自于心理称为逆反心理。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他们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怀疑,对正确的管理产生抵触,对班集体冷漠,与老师感情疏远,老师要求做,他偏不做。强制着做了,也做不好。教师要求不做的事情,他反而积极做,这种心理对学生的成长、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必须矫正。  相似文献   

17.
(一)研究缘起 现代人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必要的知识技能,还应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受“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不少教师把中学生当作应试备考的“机器”,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正常的发展需要,致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严重的逆反心理。目前,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行为已使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相对紧张,同时也妨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消除学生逆反心理,有利于巩固学校教育成果,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魏萍 《青海教育》2006,(1):16-17
心理学认为,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从自身经验出发,探讨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成因,并提出了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刘新奇 《职教论坛》2002,(20):51-51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在一定的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对教育者的教育和要求产生反感情绪,从而故意表现出与教育者的意志、愿望、要求背道而驰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是中学生常常表露出来的一种心理误区。要想有效地预防和消除中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除了应从教育学的角度去改进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素质之外,还必须特别注意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去采取相应的心理策略。根据笔者多年的中学德育实践和探索,预防和消除中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须从以下方面着手:一、应遵循的原则1.因势利导原则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