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况扬  江婕 《传媒》2015,(9):78-79
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如何失去自律,导致行为失范,并探讨了媒体坚持自律与他律的重要性.首先分析了新媒体的涌现给受众提供了平等的信息传播平台,借助新媒体平台,受众获得信息传播的自由,接着论述这种自由带来的信息传播问题,最后指出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的自律、社会及法律的监管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媒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并已成为人们获取新知、了解时事、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随着媒体数量和种类的增长,媒体的信息容量也日渐增大,我们也在媒体上频见血腥、恐怖图像.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以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网络社区为主的自媒体快速发展,但是因为自媒体信息发布门槛低、操作自由,在体现公民的言论自由、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如果把握不好法律边界,往往容易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甚至和公共利益发生冲突。那么,自媒体可能触犯的法律问题有哪些,如何避免因无知或者对法律边界认识不清而触犯法律?本文通过一个个现实案例剖析了自媒体在民事领域和刑事领域可能触犯的十大法律边界,提醒大家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4.
毛贺祺 《今传媒》2013,(1):133-135
任何权利都不是绝对的,法律赋予媒体进行传播活动的自由,就同时会规定对这种自由的必要限制,如报道不得侵犯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但是在司法实践中遵循的公共利益原则并没有明确界定"个人隐私"的范围。公众人物参与的社会公共事务很多,行为举动相较他人就可能具有更多的新闻价值,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为了追求社会效应,往往就弱化了对公众人物的权利保护。现如今国内并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来明确划定公众人物的隐私范围和相应的权利保护措施,使得现今媒体在进行报道时经常将公众人物曝光于受众眼球之下,法律的不健全使得媒体报道和司法审判均无法感受到尺度所在。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网络传播浪潮日益高涨,社交媒体平台作为人们日常接收信息和表达反馈的主要渠道之一,不仅反映出了当下受表达自由理论影响的社会舆论现状,同时也暴露出了“表达自由”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的种种问题。通过对网络传播过程中的个体以及商业群体发布的信息内容来思考表达自由的合理边界,据此提出个体及商业单位在表达时应遵循和承担的社会责任。新媒体时代,表达自由的含义得以扩散,且在网络世界中发生嬗变,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也对表达自由产生了影响。社交媒体平台中的表达自由应由道德、法律和社会企业相互配合、共同治理,形成良好的网络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纸媒如何突破同源新闻竞争重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同媒体组成的信息网纵横交错,新闻热线铺天盖地,笼罩了所有能发生新闻的时空, “独家发现”新闻在竞争激烈的媒介环境中越来越难.在平时的采访中,一件新闻事件总会吸引众多媒体的记者,新闻越是重大,吸引的记者越是众多,新闻越是重大,越没有独家发现的独家新闻.加上信息资源共享的局面日益普遍,新闻的同源化现象开始蔓延.在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纸媒生存空间更为艰难,面对同一新闻,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将影响媒体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伴随信息传播垄断壁垒的打破和网络自媒体属性赋予个体言论以前所未有的开放与自由,意见领袖异军突起,然而社会影响良莠不一。有序的网络公共空间、良性的社会发声机制亟待建设。意见领袖务必在明晰自由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言论自由、个体权利与社会伦理、法律边界问题,对发声原则、角色意义等形成深入认知,从而树立交往理性,不断提升话语价值。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民族危机深重,这一时期,国人的出版自由观念呈现出三种取向:保守观点以三民主义为理论基础,认为战争环境下应对媒体加以限制,实施新闻统制政策;激进观点认为越是处于国难越要放开出版自由,不应有所限制;折中观点认为可以加以限制,但是要讲究尺度。三种出版自由观念取向,具有各自的社会基础,缘于一定的历史语境,三者相互博弈,也对当时的出版自由政策产生了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9.
毫无疑问,新兴媒体和自媒体的兴起,加速了信息流动,丰富了公众表达,但也带来了信息碎片化、表达情绪化等问题。浩如烟海的信息如果不能及时清除泡沫,结果就是鱼龙混杂、真伪难辨;众声喧哗的表达如果不经过理性沉淀,很可能变成人云亦云、三人成虎。越是真伪难辨,人们越希望获得真实权威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吴玉霞 《传媒》2016,(4):89-91
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受众的信息自由度越来越高,但信息传播中的失范行为也越来越多.客观来讲,当前法律规制,远远跟不上自媒体发展的速度.对此,国家要结合自媒体发展特点,加强对自媒体及受众的法律规制和引导,加强舆论监管,对挑战法律权威和底线的要加以严惩.对此,本文结合自媒体法律规制现状及问题,针对性提出自媒体法律规制完善对策,以期为自媒体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新闻反转剧"其本质是一种新闻失实,真实性作为媒体安身立命之本,其泛滥正严重威胁着媒体的公信力、恶意消费公众的善意与信任。越是热新闻,越需要冷思考。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需要更多理性和有效的信息,需要媒体增强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2.
国际媒介     
新闻越是铺天盖地,越是不能让人满意。数字时代。受众在海量的新闻和选择的多样化中陷入“新闻疲劳”。《应对信息过载的逆向思维》提出媒体的应对之策:媒体不仅要提供有深度和背景的新闻,还要当好信息的过滤器,引导受众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信息自由是人类的基本价值目标,也是当代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都在致力于推动信息自由相关立法工作。美国1966年制定后又多次修改的《信息自由法》,是已知最早使用“信息自由”一词的法律文本.随着社会对于信息需求的增多,公民不满足于被动地获取知识信息。故此,在信息自由理念的指引下,开放档案成为当今档案工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新媒体代表的互联网将全球连接在一起,信息传播呈现出全球化和多样化特征.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信息自由和知情权的同时,也有可能会促成某些社会冲突.不论这些社会冲突是否有其爆发的必然性,网络往往都被认为是其中主要的推动力量.究其根本,主要在于网络是属于"端点媒体"(即以个体的使用为基础的媒体),它为个体提供了相对成本低廉、独立且较为自由的信息接受和表达权利,这为信息传播的多样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论文阐述了信息自由这一概念的发展演变,并对部分国家的信息法律体系进行简介;通过梳理美国《儿童互联网络保护法案》事件的案情经过及社会反响,分析案例背后的信息自由与信息法律体系的关系,并揭示案例为我国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传媒与司法是当代两个重要的社会公器.随着媒体本身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人们对信息需求的增强,大众传媒的触角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思想及行为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与此同时,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也使得司法对社会的调整力度空前强大,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在全社会得到了基本普及.  相似文献   

17.
孙永兴  邸洪旗 《当代传播》2012,(6):24-25,30
从压制型社会到回应型社会,媒体的演进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压制型社会中,媒体从属于政治,但这也是媒体脱离政治而自由的动力;自治型社会媒体自由是对压制型社会的否定,媒体独立于政治并监督政治权威,但媒体过度自由的缺陷又需要出现形式独立的媒体;只有在回应型社会中,形式独立的媒体才既享有真正的、充分的自由,同时又能克服过度自由的种种弊端。  相似文献   

18.
金延  闫龙龙 《东南传播》2021,(6):118-121
融媒体时代,信息采集、编辑、发布机制发生根本改变,自媒体与机构媒体具备近乎同等的发布权和传播权.因此,虚假信息、暴力恐怖信息、色情信息、垃圾信息爆炸式传播,鱼龙混杂的整体局面对受众获取和甄别接受信息带来了极大挑战,也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升受众媒介素养、科学甄别接受价值信息,既是业界、学界面临的课题,也是建立科学有效、合理可控信息传播及反馈机制的必然要求,更是受众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新闻自由是在法律范围内,借助媒体传播信息和意见的自由,构成公民、记者和媒体的法定权利。 媒体发表新闻与意见不受约束,当然是自由的,但不能损害公共利益或他人、他国的名誉,否则应受到道德谴责或法律审判。 在民主国家,媒介防止煽动、诬陷或辱骂性言论,对他人的名誉和世界和谐有新贡献。是各国媒体公认的义务。 西方少数媒体及记者对中国的振兴。不断释放诽谤、污蔑与猜疑的信息,打着新闻自由的旗号诋毁中国,是他们遏制中国发展惯用的伎俩。 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国际新闻自由公约》表明,新闻自由作为国际报道的严格规范。是各国新闻界的行为准则。 国际报道涉及他国的主权和尊严,各国记者只有相互尊重彼此的制度、民族权益和文化,才能形成新闻自由的国际性。  相似文献   

20.
手机媒体的诞生和发展不仅带来传播生态格局的变化,也在社会、经济的变革中具有重要意义.正如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信息",手机媒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改写了媒体的生态环境.总的来讲,它"第一次实现了传受双方自由,自主的沟通,点对点之间的流动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