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十辐同一毂”是帛书本《老子·道篇》中的一句(通行本在第十一章)。余明光教授在其《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第四章《老学的代表作——帛书〈老子〉》中,谈及“《老子》成书的时代”之时,征用本句,认定“‘三十辐共一毂’的车子在春秋之世是没有的,只是到了战国中期才出现,但不普遍,到了战国晚期才成为定制,据此《老子》书只能产生在战国时代,而不可能产生在春秋之世。”①笔者不能同意余先生之说,今不揣冒昧,谈出己见,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通过出土文献,可以确证,《老子》第31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一段非王弼注文;通过版本比较,考订出《老子》第43章“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一段王弼注文和皇侃《论语义疏》所引佚文的断限。王维诚对王弼《老子指略》佚文的考证精微详细,得到学界公认。  相似文献   

3.
《老子》一书蕴含着丰富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老子》第八十章的“小国寡民”并非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而是老子通过削弱地方权力从而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策略。不仅《老子》第八十章,《老子》全书中都有大量的有关中央集权的论述,最明显的是《老子》中多处出现的“圣人”,而《老子》中所谓的“圣人”就是帝王,老子的理论就是帝王之术,老子要维护周天子的统治,必然主张要加强中央集权。受老子影响的法家学说也极力提倡中央集权,而以老子理论为核心的黄老之学指导了汉初的政权建设,提升了汉中央的势力,为汉武帝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老子》“道法自然”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第25章提出了“道法自然”的主张,古今诸多注家脱离具体的文本实际,对其多有不确之解。立足《老子》文本实际,从句法结构、词语古义、原文内涵、话语背景四个方面综合分析考量,“自然”当解为“自然界”或“自然物”、“自然法则”。作为《老子》主要的论道方式,“道法自然”义为借助自然物象或规律来阐发大道内涵;作为《老子》重要的济世方略,“道法自然”义指以自然法则规制世道营作,让世人返璞归真,令天下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5.
《老子》(王弼本)第二章"万物作焉而不辞"句中的"辞"字、第十五章"保此道者,不欲盈"句中的"盈"字和第二十二章"不自是故彰"句中的"是"字皆有殊谊。正确诠释这几个字的词义,对于研究《老子》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对《老子》第六章韵脚从音韵学的角度分析,然后着重分析“牝”、“谷”两个字的含义,以阐发《老子》的道的生成万物和作为万物之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王丛慧 《学语文》2015,(3):56-58
出土文献中《老子》出土的版本最多,主要有马王堆汉墓甲乙本《老子》,郭店简《老子》和北大汉简《老子》共四种,本文利用出土的这四种版本的《老子》和通行本的《老子》相互对校,发现通行本《老子》的三则错误:通行本第一章的"无名天地之始",应依简帛本作"无名,万物之始";通行本第五章的"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应依简帛本作"多闻言数穷,不若守于中";通行本第八十章的"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应依简帛本作"使民重死而远徙"。  相似文献   

8.
《老子》作为哲学著作的最大特点就是“玄”.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言“其辞难识”,老子自己也说自己的学说“玄之又玄”.(《老子》第11章,以下引《老子》只注明章次)这种“玄”是怎么造成的呢?原因很多,从修辞的角度来考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用词“玄”.《老子》是一部哲学著作,它论及的是宇宙政治人生的问题.论述哲学  相似文献   

9.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此句依托“道”而言“无为”,实质上就是从“道”之和谐的根底出发,指明“无为而无不为”乃复归“道”之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0.
“公”与“私”在春秋战国时期即“论战纷纷”,各家言论各执一词,而孔子却“置身事外”——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多学者,多作“公”“私”之论。老子认为圣人的本质特点就在于“无私”,“无私……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最低的标准也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庄子则提出了“无  相似文献   

11.
“静为躁君”是《老子》二十六章提出的一个命题。尽管二十六章论述的具体内容,是说统治者应该守静持重,不要轻举妄动;但综观《老子》全书,“静为躁君”确是老子辩证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他对运动、对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命题。《老子》四十五章云:“躁胜寒,静胜热。”蒋锡昌《老子校诂》认为应作“静胜躁,寒胜热。”蒋氏提出的佐证是相当有力的。六十一章王弼注云:“雄躁动贪欲,雌常以静,故能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圣哲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眚,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老子》四十七章)这几句话颇费解。有人说老子抹杀实践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是反科学的。有人认为老人轻视感性认识,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是唯心主义的。笔者却不以为然。纵观《老子》全书我们便可知:老子是极力反对背离了“道”的轻举妄动的:“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十六章)他认为“道”创生万物之后,万物的运动  相似文献   

13.
<正>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部编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孟子》二章”“《庄子》二则”“《礼记》二则”“《论语》十二章”“《老子》四章”以及《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孟子》中的“齐桓晋文之事”、《庄子》中的“庖丁解牛”等篇目,让同学们在课本中汲取圣贤的思想精髓,品悟古老的人生智慧。本期《本刊特稿》,我们邀请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陈引驰教授介绍“孔孟老庄”四位名家的身世背景和文学特点,以此帮助我们从更高的层次上理解他们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老子〉四章》为《老子》第十一、二十四、三十三、六十四章内容,分别论述了老子“无中生有、无有大用”“欲速不达、顺应自然”“自知、自胜、知足、强行”“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等思想观点,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共同学习文章内容,或完善学生文化认知,或引导学生思考其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从而初步理解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成语“大器晚成”出自《老子》第41章,原文经过传写,沿袭千百年,无数学者都以讹传讹,词句的本意反被淹没。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最初在1978年出版的《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中,也按照世传《老子》将“大器晚成”一句译为“最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制成”。  相似文献   

16.
《老子》作为哲学著作的最大特点就是“玄”。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言“其辞难识”,老子自己也说自己的学说“玄之又玄”。(《老子》第11章,以下引《老子》只注明章次)这种“玄”是怎么造成的呢?原因很多,从修辞的角度来考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用词“玄”。《老子》是一部哲学著作,它论及的是宇宙政治人生的问题。论述哲学问题应当有内涵明确的哲学范畴和概念,逻辑严密的判断和推理,读来才明白易晓。但是老子在阐述  相似文献   

17.
老子认为“道”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的,所以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道”是指客观自然规律,兼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的永恒绝对的本体之义。“自然”即天然,自然而然,指万物非人为的本然状态。老子认为,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这就是老子对“道”的性质的概括。冯友兰先生指出,这构成了一条自然的不变规律。庄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提出了“法天贵真”的主张,表现出重视自然、清淡、真诚之美的审美趣味。其含义有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18.
道家将生命产生的机制归结为“气”的变化,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生命气化论。道家生命气化论萌芽于《老子》,在《老子》第42章中初见端倪;形成于《庄子》,《庄子》运用“气”的聚散变化及其“交通成和”的原理来解释生命现象产生的机制;《管子》和《吕氏春秋》中的部分道家篇章通过对生命孕育和产生之具体过程的解释,发展了道家的生命气化论;至汉代道家集大成之作《淮南子》,则较为全面地论述了阴阳气化产生生命现象的内在机制,将道家生命气化论推向理论高峰。  相似文献   

19.
《<老子>五章》一课出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五章选文,言简意丰,思想精深.本课以三个问题为中心,辅以其他资料,引导学生研读五章内容,力求使学生初步了解《老子》一书中“道”的内涵、老子的治国主张和老子的社会理想,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对老子的主张进行评价,以实现学生和老子的深层对话.  相似文献   

20.
吕琪 《数学教学》2013,(10):8-9
一、案例背景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中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由无数个细节共同组成的,它可能就是那么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细节虽小,但如果稍不注意,或是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或者破坏了气氛,结果都不是我们所想要的.只有细节处理好了,课堂才会顺利地延伸下去,注意了教学细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