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西夏法律思想定型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盛律令》是现存最为完备的一部西夏法典。它形成于仁宗天盛年间,作为西夏时期法律制度发展的顶峰或集大成者,标志着西夏法规体系、法律价值体系、法律制度体系、法律形成风格等基本定型。在此背景下,西夏的法律思想也趋于成熟并巩固下来。律令所反映出来的法制观、价值观及伦理观与儒家的法律思想基本吻合。在法理、立法、执法、法律监督方面都反映出儒家法律思想的特点.构成了西夏时期法律思想的主流。  相似文献   

2.
儒家法律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我国长达两个余年的封建社会有重大影响。本文从礼法、立法、司法三个方面对儒家的法律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作为"百家争鸣"中最早形成的学派,儒家思想支配了中国古代法律几千年,渗透于古代、近代的立法、司法活动,也影响了当代法律的思维方式。本文拟通过对其基本内容的阐述,分析其对中国当代法律的影响,着重其积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元典章》、《大元通制》等重要法律文献及其他历史资料,对元朝统治者提出的“祖述变通”、“附会汉法”、“实行文汉”等法律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这些思想在稳定元朝统治和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儒家思想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有着深厚的影响,其中某些主张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解读儒家思想中关于法律的主张和观点,以图对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儒家法律思想以"礼治、德治、人治"的主张贯穿于中国法律文化思想的整个过程中,不但影响了中国社会文化生活领域,更深刻地体现于法律制度当中。在推进和完善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对儒家法律思想,要认真研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成为我国法制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赵越 《华章》2012,(19)
众所周知,中国自两千多年前便以儒立国,整个中华法系是以儒家法律思想为精神实质而形成了以中国为首的大儒学文化圈,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积淀深厚的文化内涵长期在我国历史中闪耀出璀璨的光芒.当然,不能否认的是儒家法律思想也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是其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合理成分,无论何时,对我国法治社会建设以及当下的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琳  刘港 《丹东师专学报》2006,8(2):103-106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法律思想亦内涵丰富.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观点是“礼治”、“德治”与“人治”.这三者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不可分割.同时,儒家法律思想也不排除法治.  相似文献   

9.
陈宏谋是广西历史文化名人,康乾时期桂籍高官,其法律思想可从礼治思想、德治思想和人治思想三方面来加以解读。其礼治思想体现在对礼的继承和对礼、刑两者关系的处理上;德治思想归纳为教化和民生两方面;人治思想表现在官吏自律和举用贤人上。  相似文献   

10.
陈宏谋是广西历史文化名人,康乾时期桂籍高官,其法律思想可从礼治思想、德治思想和人治思想三方面来加以解读.其礼治思想体现在对礼的继承和对礼、刑两者关系的处理上;德治思想归纳为教化和民生两方面;人治思想表现在官吏自律和举用贤人上.  相似文献   

11.
鲁迅没有过时,鲁迅研究还有着广阔的空间。当下的鲁迅研究至少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一是发掘鲁迅的和谐文化资源;二是总结鲁迅的文化斗争经验,回应当前文化思潮的不良倾向;三是鲁迅精神品格研究,防止鲁迅被“软化”;四是深入开展鲁迅生平研究;五是拓宽鲁迅作品研究的空间;六是拓展鲁迅的比较研究;七是开拓文化视角新领域;八是拓展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九是加强鲁迅研究之研究。  相似文献   

12.
鲁迅文学写作教育思想包括:文学功用在于改变国民精神;写作主体要冲破一切传统思想与手法;作者以政治思想素质为根本;人物创造宜采取"杂取合成"法和"画眼"法;语言表现力求易懂;习作要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反对文学批评的"捧杀"与"骂杀".  相似文献   

13.
西方现代思潮和神话研究,启迪了鲁迅对中国神话的新认识,同时也导致了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看法,而鲁迅对神话的重视又始终从国民性重建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出发,因而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这导致鲁迅的精神世界实际存在三个维度,即传统、西方、现实。  相似文献   

14.
鲁讯小说中“我”的形象塑造从典型化方式看有两种情况,一是以自己的思想历程为雏形,一种以是自己的生活经历为雏形。从功能和作用看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作为作品中的主人公,一是作为作品中的次要人物。  相似文献   

15.
鲁迅民俗观的形成,主要与国外人类学派民俗观、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的影响有关。与借民俗以研究历史或表达人生情趣不同,鲁迅的民俗观是一种启蒙致用的民俗观,但其部分观念并没有超出同时代的其他人物。人类学派民俗观与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成就了鲁迅的民俗视野,但同时也弱化了鲁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散文诗《野草》集中浓缩着鲁迅的哲学思想,与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思维的律动上有着某种"对话性",但其中更不乏鲁迅式"存在主义哲学"的存在。通过对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作整体性的回顾与阐释后,不难从中找到它与鲁迅思想模式下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共通性——人类存在的"虚无—价值"命题。而《野草》正是从体认虚无、搏击虚无、超越虚无三个方面对鲁迅思想模式下的存在主义哲学进行了含蓄而深刻的阐释。在这一思维律动过程中,挖掘出属于鲁迅式的"存在主义哲学因子",从而完成对鲁迅《野草》哲学审美的巡礼过程。  相似文献   

17.
鲁迅日记在鲁迅身后的命运,构成“鲁迅”命运的一个侧面。鲁迅日记初次发表,引发读者对其中所呈现的鲁迅形象的不满;鲁迅日记被1938年版《鲁迅全集》失收,为1922年全年日记的丢失埋下了伏笔;鲁迅日记简约的文风,为后来者在日记内容的阐释方面,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陈明远在<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中,研究了鲁迅的经济收支情况,王锡荣在<鲁迅生平疑案>一书中对陈文提出了异义,本文对王锡荣的异义作了批驳.  相似文献   

19.
鲁迅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儒、道、墨、释持有不同态度。他对基于儒家传统思想的封建礼教以及儒、道所型塑的国民劣根性作了深刻批判,而对佛、墨思想则更多地持一种积极评价的态度。但是作为文化传统的社会思想,它的演进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一生致力于通过文学、文化活动改造愚昧落后的国民性,促使保守落后的中国社会与传统文化向着进步的光明的方向转变。为此,他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大致的"捣乱"边界:尽可能地不直接同权势者发生正面冲突,以便使自己存活下来,并能够坚持"韧性的战斗"。除了改造国民性这一目标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以外,统治者的残暴、对"不可再造的"个体生命价值的珍视以及庸众的"看客"心态等等也是他采取这一策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