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案例]……在学生完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数学活动后,我让学生在教材"做一做"的下面加上两道题:  相似文献   

2.
一天,老师从"数学王国"宝库里找来这样一道计算题:33333.3×12340-111110×370.2,并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允许使用计算器)。我看了题后,第一感觉是这道题的运算数据较大,数位较多。因此,我首先想到的是用计算器计算,这样不仅计算的速度快,而  相似文献   

3.
正如话题中所说,学习过计算器的使用后,学生常常偷着使用计算器,甚至连简单的口算题都用计算器来算,计算能力大大下降.不少老师为此煞费苦心,有的苦心说教、陈述利弊,有的厉声训斥、严加看管.可是往往好景不长,老师这边一松懈,学生那边便又"死灰复燃".学生如此"钟情"于计算器,原因何在?怎么解决?下面的一则案例也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有幸聆听了小学数学名师华应龙老师的两节课。这两节课设计巧妙、视野开阔,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居高临下把握数学”的理念,尤其在“我会用计算器吗”一节的教学设计中,华老师进退自如的教学艺术令人赞叹不已。一、欲擒故纵,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课始,华老师在黑板上贴出计算器图片,让学生自问:“我会用计算器吗?”学生兴奋地回答“:会!”这时,华老师故作惊讶状:“你们都会了,用不着我教了?来看看这几道题,你们会用计算器做吗?”接着出示了三道计算题。设计这三道计算题,华老师可谓煞费苦心。第一题是57734+7698,用计算器即可直接…  相似文献   

5.
最近听了两节“用计算器计算”的课。课上,执教者都安排了让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计算器进行计算这一环节。同样的一个环节,由于处理方式的不同,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不同。案例一师:现在我们要进行一项比赛。比赛之前,请大家先选择一下,你准备用计算器计算,还是口算?全班同学毫无商量都选择了计算器。可不是,计算器计算起来既准确又快捷,还无需动脑。不选?傻了!师:(追问)真的都选择计算器吗?(教师的语气中带着期盼)一位男生充满“豪气”地说:“我来口算吧!”在他的影响下,又有五六位学生选择了口算。于是,教师出示比赛题:1.27 3.9 0.73 6.1,125×…  相似文献   

6.
情理相融的数学课堂的设计要体现整体性。以"用计算器计算"教学为例,让学生认识计算器,在计算中体会计算器的优势,以及能够合理使用计算器,利用计算器探究数学规律。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学生这样说:这道题我应该会的,可是一粗心就做错了.教师给学生分析卷子时,经常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这个学生能再细心或耐心一点,这道题他是能做对的.由于小小的细节错误,我们的学生功败垂成,败走麦城.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让我们体会到"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的分量.  相似文献   

8.
课前思考: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当学生遇到"下列各题,能简算的用简便方法计算""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下列各题"时,总会有学生在问:老师,这道题要用简便方法计算吗?有个学生看到25×32、35×201,嘴里嘀咕着"我喜欢列竖式计算"。可见,简便运算对学生来说并不简单。当再次执教这节课时,我不禁反思: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不太喜欢简便运算题的?通过何种载体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本节课通过依托思维导图前置自主整理,培养数感,追问算理本质,剖析简算方法,发展学生的简算意识和运算能力。  相似文献   

9.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所蕴涵的"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规律",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习这一教学内容,旨在通过计算器寻找规律并应用于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特级教师严育洪在教学"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时,通过设计由形到意蕴藏规律、由点到面探索规律、由浅入深应用规律、由此及彼联想规律这样四个教学环节,不仅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有趣的探究活动,更让他们收获了"规律的探究有规律可循"这一道理.  相似文献   

10.
使用计算器计算方便、快捷,而运用笔算则费时费力,还容易出错,所以学生喜爱计算器不难理解.如果教师一味明令禁止,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最好的办法是宜"疏"不宜"堵",与其限制学生对计算器的使用,不如引导学生对笔算产生兴趣.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笔算产生兴趣呢?  相似文献   

11.
<正>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44~45页《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针对"想想做做"第1题(如下图),教师直接出示题目,让学生先在计算器上拨珠子,再填结果,最后比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根据课堂观察,学生能够清楚地描述每组题的异同以及计算过程中的注意点。但是,在后  相似文献   

12.
人生有一种乐趣,叫做"归零"。何谓归零?也就是清空过去,把自己心灵的一切清空,不背任何包袱,简单生活,轻松快乐地面对一切,让自己的未来从零开始,就像大海一样把自己放在最低点来吸纳百川。这好比用计算器计数,算完一道题最好回到零的状态,再算第二道题,如果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算,肯定算出一笔糊涂账。如果这道题的数字很多,算了一部分,也最好  相似文献   

13.
<正>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单元,教学内容包括认识计算器、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的计算,并探索计算中的一些规律。练习中安排了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趣题以及使用计算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计算问题。这样的安排自有编者的意图,但在设计教案之前经调查统计,全班同学都使用过计算器。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拿计算器按按就会了,有的是老师要求带计算  相似文献   

14.
设计背景:"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是课程改革以后引入小学数学课程的一个新内容,旨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是学生亲历数学知识形成以及建立模型、探索规律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仅仅满足于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功能和学会使用计算器计算,没有从根本上认识计算器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可借鉴的工具",是学生学习数学、进行思维训练的辅助工  相似文献   

15.
六年制数学第九册“测量土地”练习二十四中有这样一题:有一台播种机,作业宽度1. 8米。用拖拉机牵引,按每小时行6千米计算,每小时可以播种多少公亩?学生对题中的“作业宽度”不理解,纷纷举手要我讲一讲。对于这个与生产实际有密切联系的问题,第一次教学时,我采取“冷处理”,让学生课后观察播种机播种(或压路机压路等),然后解这道题。平平淡淡就这样过去了。第二学期学生又在课本中碰到了下面一题:  相似文献   

16.
最近听了一节"用计算器计算"(苏教版第七册)的公开课,其中的两个精彩的教学片段让笔者很受启发。片段一:......学生学会了计算器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出示:2301-21×39师:请使用计算器计算。  相似文献   

17.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小数乘除法(二)"的练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用竖式计算3.5×0.072.其实,学生在学习过新课以后都知道首先是把3.5和0.072看成整数35和72相乘.我认为这道题目对于我们班的学生来说应该是"小菜一碟",但在我指名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时,她的计算过程让我大吃一惊.列式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实践活动以及考试中,应当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还应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规律等活动.”通过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验算,让计算器最后“把关”,学生不再害怕计算出错,逐渐降低对计算器的依赖心理.  相似文献   

19.
据统计,全省有相当多的初中不按教学课标和教材要求教学.他们以中考试题内容为依据,考什么内容教什么内容,擅自删去必学内容中的"实习作业"和选学内容中的"用计算器进行数的简单计算"、"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等.对中考范围内的教学内容,随意膨胀加码,甚至把义务教育教学课标已经删去的内容,又拣了回来给学生补充.对教材中的"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内容,与中考联系密切的也列入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20.
计算器引进课堂,不仅仅是为了借助计算器进行复杂的计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计算中掌握探索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最近,笔者有幸听了全国名校———杭州天长小学市级新秀吴玉兰老师的一节观摩课,现把其精彩的部分实录下来,进行分析。案例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现代小学数学》第八册)……师:(出示题组)我们可以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1)9×9=(2)99×99=……(6)999999×999999=(生计算,陆续举手。)师:除了9×9可以口算,另外的都用计算器算的请放下手。(只有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