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和临床医学人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医疗保健事业发展的水平和医疗保健的进步程度,同时也关系到广大劳动者的健康保障和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当前重点培养一批临床医学研究生,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解决临床医学专家队伍后继无人的战略措施。然而,怎样才能把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成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第一流水平的临床医学专家,这是医学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把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成具有“三个面向”的高级医学专家,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就必须跟上并适应医学科技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接轨实践的基础上,遵循临床医学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为目标,构建了“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5+3+X”培养体系是指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X年住院医师亚专科培训(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同时提出强化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建立临床技能训练质量保证体系和完善适宜的配套政策等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首都医科大学为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两轨合一”,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措施。实施“四证一金”的培养模式后,改革成效初步显现,并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对八四级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阶段考核,实行筛选制度。去年底前后,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卫生部“关于培养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对61名八四级临床医学研究生进行第一阶段考核工作,达到检查培养质量,择优筛选的目的。经过考核,择优35名研究生升入第二阶段攻读临床  相似文献   

5.
“临床技能学”是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聚焦新形势下专业型医学研究生的培养需求,分析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及一流研究生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核心问题,通过更新教学理念、创新课程体系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思政教育,探索并初步建设了集理论性、指导性、前沿性、应用性和思政性于一体的全方位的“临床技能学”核心课程体系,旨在提升临床医学生的专业技能、临床素养,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质量和临床医学研究的重要保证。培养研究生的自主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将“大刊导思”课程作为日常教学任务,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研究生对高水平期刊文献进行导读和精读。对本学科71名在读研究生进行了“大刊导思”课程相关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大导思”课程的有效参与度在研究生科研获奖和奖学金获得数量方面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大刊导思”课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临床科研思维,可助力推进学科的科研教学一体化。  相似文献   

7.
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从加强岗前培训、严格执行通科轮转培养模式、加强培养过程质量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提升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举措,并分析了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以探讨如何有效提升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北京大学医学部改革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探索并坚持“四轨合一”的“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录和培养标准;适应医改对人才的需求,推进全科医学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9.
科研能力包括文献阅读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工具运用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以及论文撰写能力,是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研究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本文结合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实际,从多个角度探讨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具体做法,为培养优秀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开阔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以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贯穿整个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学习、临床实践和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因此,激发和培养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成为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关键。本文就如何提高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科研兴趣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2013年5月以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了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制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在这场变革中与时俱进,我们将结合我院神经病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中的新举措,探讨双轨合一制度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2.
笔者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置以后在临床学科出现的问题 ,进一步强调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应是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核心 ,科学的思维方法应是临床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 ,贯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是临床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 ,笔者还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应归位到国家和各级科技创新体系战略安排之中 ,医学科学学位设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只设立博士学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介绍了重庆医科大学建立并实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新型临床能力培养模式、加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做法与成效。  相似文献   

14.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临床医师为目标,其核心是提高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力。结合潍坊医学院近年来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及考核的研究,本研究为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考核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探索和创新:构建了以培养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界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双重身份”,实现了“三个结合”的全程有效衔接,通过“四证合一”解决了专业学位与执业医师资格之间矛盾.其培养方案特色在于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的实践能力培养.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强调协同创新、质量为本和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16.
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认识和做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我校在加强基地建设,特别是在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方面有以下几点认识和做法。一、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依据与范围根据原国家教委、卫生部关于加强研究生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卫生部关于《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益,针对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性强、培养周期长等特殊性,特别是考虑与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衔接,我校与各方面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我国保障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实践,阐述了“医教协同”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提出的新要求。认为“医教协同”背景下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应该是多维联动的体系,要参照国际标准建立国家质量标准、医学院校内部的质量标准、同行专家的专业质量标准,还需强化全面质量文化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可适应未来医学科学发展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医学人才。因此,大力增强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是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然要求。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通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逐渐形成了具有湘雅特色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我校1984年开始试行培养应用型临床医学研究生,1984、1985年先后招收13名和50名研究生,分布在13个学科,已进行1~2年的培养,但培养方法还不成熟,尚在探索阶段。一、对临床医学硕士生学习的安排及对基础理论学习的看法临床医学硕士生的学习安排,必须按其性质及需要来确定。(83)卫科教字77号文件指出:“临床医学硕  相似文献   

20.
为了改变临床医学研究生单一的培养模式,更好地满足临床医学对临床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1983年原教育部与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培养临床医学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的试行办法》,1984年首先在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试行。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培养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认真贯彻《试行办法》,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迄止1993年底,三所学校共招收了1926名临床医学研究生,已有567人获得医学硕士(临床医学)学位,357人获得医学博士(临床医学)学位。今天,我们回顾临床医学研究生制度的10年改革与发展时,深深感到这一改革的成功,对在新形势下继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特别是对我们现在研究和讨论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