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姓名是社会成员相互区别的符号,隐含着一个民族语言、历史、地理、宗教和阶级状况的信息。受民族历史、心理差异、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英汉民族在姓名的文化心态上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征。本文结合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文化维度理论,简要分析了英汉姓名在文化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浅谈姓名与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姓名,看起来是很私人化的事情,它是社会成员互相区别的一个符号。但从不同民族姓名的起源、构成和发展来看,它又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社会发展史,也有不同的姓名发展史,形成了不同的姓名模式。因此可以说。姓名是社会的产物,它不可避免地会被打上社会文化的烙印。下面就以汉民族姓名的古今发展为例,粗浅地谈一下姓名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汉语姓名与汉民族文化心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言文化学的角度,阐释了汉语姓名与汉民族文化心理特征的密切关系。并从不同视角,总结归纳出汉语姓名不同于其他民族姓名的典型特征,即中国人对姓名的重视程度极高,存在既有名又有字的传统,汉语姓名体现了某种审美心理,取名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极深,取名大量使用修辞手段,造成特殊效果,在姓名使用中存在避讳现象。  相似文献   

4.
从语言文化学的角度,阐释了汉语姓名与汉民族文化心理特征的密切关系.并从不同视角,总结归纳出汉语姓名不同于其他民族姓名的典型特征,即中国人对姓名的重视程度极高,存在既有名又有字的传统,汉语姓名体现了某种审美心理,取名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极深,取名大量使用修辞手段,造成特殊效果,在姓名使用中存在避讳现象.  相似文献   

5.
马晓华  华玉涛 《考试周刊》2009,(26):218-219
姓名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同复杂的社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姓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符号,简单的姓名背后还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隐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语言、宗教、习俗、社会阶层等多方面的信息。因此,姓名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研究英汉民族姓名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对于我们探讨和研究中西文化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也是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内容之一。本文从英汉两个民族的姓名入手,对其来源、结构进行了分析,从而揭示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6.
酒店KTV餐厅命名的文化心理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酒店KTV餐厅的命名,是语言现象,更是文化现象,它是浓缩的汉民族文化。通过命名分析。可透视汉民族崇尚儒家思想,追求财富吉祥,向往纯朴、自然等的文化传统、文化观念和社会心理,也可窥探由于异族文化的影响,汉民族思想文化观念发生的变化。从而引领酒店KTV餐厅的命名规范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姓名是一个特定的符号,体现了各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及民族性格。景颇族的姓名是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演变发展而约定俗成的。通过姓名可探究民族的历史、民族心理及性格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黄乃慧 《函授教育》2003,7(4):108-109
本文通过对汉民族民俗现象中色彩运用的特征进行列举与分析,追溯色彩作为一种文化,其演变的过程,及丰富的功能,从而进一步剖析有关汉民族文化心理的部分特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姓名折射出一个社会及其文化的诸多方面。姓名不仅是一种具有识别功能的符号系统,而且是一种反映东、西方民族特征的社会文化现象。通过研究中英姓氏差异及其文化内涵.有助于从各个侧面和视角去了解另一个文化世界,以便达到更好的沟通和交流。  相似文献   

10.
凌娟 《文教资料》2014,(22):56-57
从古至今,汉民族都非常重视自己的姓名,从其所取的姓名中不仅可以看出对姓氏的崇拜,还可以看出对名字的敬仰。因为一个人的名字不仅是个人的特称,而且透过名字可以看出本人的人格品行和荣辱成功,所以人们历来都将取名字视为重要之事,同时名字传承着民族文化,印着时代烙印。本文通过对汉民族所取名字的考察洞悉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近代的历史上,发式风俗是一个民族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的标志。小说《红楼梦》受当时服饰制度的影响,发型上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形式。试通过对原著中男性和女性发型和发饰特征的归纳分析,结合两个民族的服饰制度和等级制度,来揭示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发式状况和社会文化特征,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服饰制度,尤其是满汉两族的发式风俗和演变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语言和心理文化密不可分。为了探究春联作为代表性民俗文化,其语言透露出的汉民族心理文化,笔者以收集到的40条春联为语料,着重分析春联背后蕴含的崇拜心理和与时俱进两个主要的心理文化特征,以期揭示新时期人们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蒙语授课中小学存在“生源萎缩”现象,并有日益蔓延趋势,这将对民族文化传承十分不利.其根源主要在于蒙语授课中小学文化资本的缺失有关.因此,增加、提升蒙语授课中小学文化资本是缓解“生源萎缩”现象,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的主要路径.鉴于此,要打破蒙汉学校“二元教育体系”,超越蒙汉合校和一体化,建立蒙汉学校教育合作交往机制,这样既能提升蒙语授课学校的文化资本,也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4.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缺少对汉民族文化背景知识和汉文化与母语文化差异的了解,缺乏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导致了其汉语学习的失误。在汉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加强对汉族文化和其母语文化差异的比较,帮助他们扫除因文化差异导致的学习失误,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效率,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有着丰富的比喻用语,它们源于各自的民族文化并充分反映民族的文化特色。由于汉语民族与英语民族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使汉英的比喻用语存在更多的不对应。  相似文献   

16.
人名题材熟语是指由某一个人物的特称转化为一种通指,变成了社会公共符号,并以相对独立的意义存在于语言体系之中的类名。汉语人名题材熟语大多有所依据,或取之于古代神话人物和民间传说,或取之于历史人物,或取之于戏曲小说人物。人名题材熟语的大量出现,体现了汉民族对人的崇尚的社会理念和重名声、重名望的文化心理,具有揭示特定文化背景和表达特定文化观念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17.
广西文化区域的形成肇始于唐宋,确立于明清,在地形、移民和政区等因素作用下,广西总体上形成了东部的汉语区与汉族风俗区以及西部的壮语区与壮族风俗区,其中东部汉语区从方言上可分为东北部的官话亚区和东南部及南部的粤语亚区,从风俗上可分为桂柳平、梧郁浔南和钦廉三个亚区.可以说,明清时期广西的文化区域奠定了今天广西文化版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踏歌习俗,是以足踏地为节奏,连手而歌。载歌载舞的群众自娱性歌舞习俗,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较为喜闻乐见,尤其唐宋时期,从宫廷到民间,从中原汉族到南方少数民族都嗜好踏歌。与其他歌舞习俗一样,踏歌也经历了由娱神、娱人到自娱的转变,它的文化母题是民间的“达欢”意识。  相似文献   

19.
在广西客家聚居区中,有不少以"那"或"盘古"为名的社坛。这类社坛的存在与祭祀习俗,蕴含着我国民族交往与融合的重要规律——对他族、他族文化尤其是宗教信仰的理解和发自内心的真诚尊重。汉族将南方壮侗族群的盘古神话纳入自己的文化体系,对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作用甚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