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2.
目的:探讨低年级大学生亲子依恋、孤独与手机依赖三者的关系。方法: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亲子依恋问卷(IPPA)和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Emotional versus Social Loneliness Scales)对甘肃省四所高校的1800名一二年级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检出率为17.31%;(2)手机依赖的大学生与非手机依赖者在亲子沟通、亲子疏离及孤独上得分均呈显著差异(P<0.001);(3)亲子沟通与孤独和手机依赖都呈显著负相关,亲子疏离与孤独和手机依赖均显著正相关,孤独与手机依赖显著正相关(P<0.01);(4)孤独分别在在亲子沟通、亲子疏离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低年级大学生亲子依恋对手机依赖的影响是部分通过孤独的中介作用实现的。这些结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年级大学生亲子依恋、孤独与手机依赖三者的关系。方法: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亲子依恋问卷(IPPA)和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Emotional versus Social Loneliness Scales)对甘肃省四所高校的1800名一二年级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检出率为17.31%;(2)手机依赖的大学生与非手机依赖者在亲子沟通、亲子疏离及孤独上得分均呈显著差异(P<0.001);(3)亲子沟通与孤独和手机依赖都呈显著负相关,亲子疏离与孤独和手机依赖均显著正相关,孤独与手机依赖显著正相关(P<0.01);(4)孤独分别在在亲子沟通、亲子疏离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低年级大学生亲子依恋对手机依赖的影响是部分通过孤独的中介作用实现的。这些结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祖父母(外祖父母)看护1—3岁孙子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1-3岁是亲子依恋形成的关键期,苓阶段看护者如果能给予儿童恰当的照料,不仅能使儿童形成安全的依恋,也有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文章通过访谈法探讨祖父母看护特点、形成的历史、生态结构,分析了祖父母看护与亲子依恋的关系,并提出提高祖父母看护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9,(34):4-6
本研究通过对沧州地区高校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探讨在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人格特征和亲子依恋关系的相关关系,以及亲子依恋对自我同一性状态的预测作用。结果显示:(1)沧州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同一性延缓状态约占三分之一;(2)大学生同一性水平存在差异;(3)大五人格的开放性对大学生的同一性状态具有预测作用;(4)大学生亲子依恋与同一性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6.
周细兰 《学周刊C版》2019,(6):188-189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青少年依恋问卷"为测量工具对983名中学生进行施测,探讨青少年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少年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同伴依恋与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青少年的依恋水平越好,其学业成绩就越好。(2)父亲依恋、母亲依恋能显著预测学业成绩,而同伴依恋对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同一性发展及其与亲子依恋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问卷法对866名大学生的同一性及其与亲子依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同一性地位类型在各年级的分布中,混乱型和延缓型所占的比例最多,而排他型和成就型所占的比例较少;大学生同一性发展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在父子依恋的交流和疏离维度上以及母子依恋的所有维度上,不同同一性地位类型的差异非常显著,混乱型个体的依恋状况最差;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同一性发展有不同的预测作用.这一研究对于深化对依恋理论与同一性理论之间关系的理解,促进这两个理论的融合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青少年的成长也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以及与社会支持和抑郁水平之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在某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对成人依恋类型(AAS)、社会领悟支持量表(PSSS)和自评抑郁量表(SDS)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高社会支持群体中的安全型依恋个体占比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类型非安全型依恋类型(均p<0.05),低社会支持群体中的恐惧型依恋个体数量显著多于高社会支持和中社会支持个体的数量(均p<0.05),先占型依恋个体数量显著少于高支持和中支持人群(均p<0.05);无抑郁人群安全型依恋个体的占比显著高于其他三种非安全类型的依恋(均p<0.05),重度抑郁人群中安全型依恋个体的占比显著低于其他三种类型的依恋(均p<0.05),轻、中度抑郁人群中先占型依恋个体均显著多于安全型依恋和恐惧型依恋个体(均p<0.05),且安全型依恋和恐惧型依恋个体数量均显著多于拒绝型依恋(均p<0.05)。研究结论高社会支持人群中安全型依恋者较多,低社会支持人群中恐惧型依恋者较多;无抑郁人群中安全型依恋类型多于非安全依恋类型,抑郁人群中先占型依恋较多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大学生依恋类型与抑郁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81名大学生进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测验。结果:1.大学生群体的依恋类型分布为安全型依恋类型占14.9%,惧怕型占41.3%,专注型和冷淡型分别为21.4%和22.4%。2.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在抑郁状况方面的差异显著,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安全型的抑郁状况显著低于其他三种类型,而其他类型之间的差异不显著。3.抑郁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论:抑郁与成人依恋类型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人格因素是影响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作为大五人格模型没有涉及的一种独特的人格特征,主动性人格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尚不明确。为了探讨大学生主动性人格、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特点以及相互关系,采用主动性人格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216名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发现:(1)主动性人格、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学科、生源地、独生子女与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2)主动性人格、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3)主动性人格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解释量为21%。主动性人格影响一般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1.
生态人格是一种新型的道德人格,生态人格教育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是我国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新课题,其主要内容是培育大学生博大的生态整体胸怀、强烈的生态道德关怀和诗意的生态审美情怀;其根本目标是使大学生成为生态文明时代“诗意的栖居者”。  相似文献   

12.
个性教育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教育的需要.受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体育教育在发展学生个性上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从个性的特点,体育运动与个性的关系,项目设置、教学方法与个性的关系,集体教学与发展个性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手段要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结合,从而使不同个性的学生充分发挥其特长.  相似文献   

13.
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论述健康人格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关系,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因素,探讨了培养、增进和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人格、道德人格以及法律人格带来严重负面影响,使大学生人格出现不和谐音符.文章从政府加强网络技术防范、学校筑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红色网站"、思政课教师注重人文情感教育、大学生自觉提升网络审美情趣等四个方面论述采取干预对策,塑造网络视域中的大学生和谐人格.  相似文献   

15.
大二、大三学生抑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入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适应等因素与大二、大三学生抑郁情绪密切相关。在应付方式中自责因子,幻想因子,退避因子,解决问题因子,求助因子都与大二、大三学生抑郁程度有统计学意义。大二、大三学生的抑郁发生率仍然较高,应重视大二、大三学生的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加强心理健康和咨询服务,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从高校德育的统一化、批量化的现状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水平差异化的矛盾出发,总结和分析90后大学生的自我、自主、求新、包容的个性特征对其德性养成的影响,提出个性化德育是高校德育方法改革重要方向。90后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应当得到关照,探寻满足多层次需要、实现自我教育、创新教育形式和关注个体道德评价标准的个性化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处于社会个体化过程中还未进入社会的阶段,性格不是十分稳定,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十分复杂,学生性格对寝室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主要从最典型的大学生性格方面对寝室交际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结合美育本身的特点和人格的形成规律,说明美育在实现完善、和谐的文化人格中的作用。指出因势利导顺应当代青年人的审美观念和需求,运用美育疏导来塑造积极、健康的文化人格是正确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9.
论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是根本,法制教育是保障.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创业人格是当前大学生创业的内在动力和心理保证。创业人格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专业资格、道德情操、心理素质等方面内容。这些品质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高等学校应采取多种手段,通过培育创业精神、营造创业环境和树立创业榜样等途径对大学生创业人格进行有效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