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些理论家批评作家在历史理性和人文精神的选择中出现困惑和迷惘,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晚生代”作家开始另辟蹊径,抛却了对历史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苦苦探索,转而投身到“本我精神”的执着追求,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远离了社会主流,其实,“本我精神”中同样包含着普遍的人类情怀和历史理性。  相似文献   

2.
一些理论家批评作家在历史理性和人文精神的选择中出现困惑和迷惘 ,因此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一些“晚生代”作家开始另辟蹊径 ,抛却了对历史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苦苦探索 ,转而投身到“本我精神”的执着追求。从表面上看 ,他们似乎远离了社会主流 ,其实 ,“本我精神”中同样包含着普遍的人类情怀和历史理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宗法文化,它与来源于宗教文化的西方文化是大相径庭的。在这一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形成起来的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批评法,其个性特征与西方社会历史批评法也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注意文学艺术的“人教”作用,强调作家作品的内在精神,重古轻今的价值取向异常突出。  相似文献   

4.
《现代十六家小品》对现代,主要对五四时期小品(散文)的史程和作家的创作,进行了富有识见的论析与解读。其价值不仅在于较为清晰地给出了现代散文小品发展的战史线索、展示了其时散文存在的基本形态,而又也见之于编著者所确立的散文批评范式。政治上操持“左倾”立场的阿英,自觉将社会——历史学的批评方法,娴熟地运用于散文研究之中;文学史家眼光的禀具,使阿英研究作家作品不孤视独取,而能从散文史的进程中把握意义。这种“双重关联”:既关联社会历史,又关联散文历史,成就了《现代十六家小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受诸多因素影响,当代文学批评出现了“结构性变化”。为了对以往过于执迷的主观化理路进行反思,有效地提升其质量,有必要提出批评的历史化问题。当代文学批评,主要有“新人新作初选”和“经典作家作品重评”两种路向。前者,借助文学史压抑机制对作家作品进行筛选,由此构成批评历史化的第一道环节,当下需要正视的不仅是数量上的浩瀚存在,更突出的是文体形式内容丰富复杂已远超我们习见的观念认知。后者,作为历史化的第二道环节,就代际角度考量,当务之急是启动五代作家中的前两代,当然在经典重评实践时,将不可避免地涉及批评的实践主体和语境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长之的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批评特征 ,但他对主体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不同于中国现代文学中主流社会历史批评。本文就其批评中以作家精神为核心来观照社会生活的影响且它与作家艺术世界的关系等特征展开论述 ,试图证明李长之代表了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另一典型形态。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现代批评史实践出发去考察社会历史批评在历史上的多样形态,可以发现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注重从阶级观点看文学的“左翼”社会历史批评以及后来被歪曲的完全政治化的社会历史批评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形态的社会历史批评,它是受西方近现代社会思潮的影响而产生。有着科学的方法论和多样视角的,具有现代形态的一种社会历史批评,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社会历史批评应有的宽广视野、全面视角,是我们建设新的科学的社会历史批评所应注意借鉴的。  相似文献   

8.
革新后《小说月报》的编辑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建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在编辑的自觉实践与读者的广泛响应下,于13卷第8号开辟了“创作批评”专栏,逐渐形成了《小说月报》自身的社会历史批评模式,体现出“以作家为主体”、“对终极意义的执着追寻”的批评风格。在《小说月报》编辑的积极引导与传播下,现代批评进入了广泛的写作实践阶段,促进了现代文学批评的建立与成熟,在某些方面奠定了现代文学批评的最初模式。但是以作家为主体的批评范式极大地束缚了批评家的主动性,对于终极意义的不断叩问使得批评趋于单一化,忽视了对于作品形式的审美分析。尽管如此,《小说月报》对于现代批评建设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却真真切切地使现代批评获得了独立品格。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批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历史主义”是一个弹性较大的学批评流派,其流派特征为:以特有的方式回归历史,但这“历史”不是马克思主义所着力考察的以政治、经济制度为主的社会状况,而是一种“化性的”历史;不过,在对学的历史作用的强调上则体现了“新历史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相通之处。新历史主义批评是一种多元理论的产物,它的价值在于尝试将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相结合,将历史纬度输入到后结构主义批评当中。  相似文献   

10.
社会学批评方法认为,了解作家的个人经历、作家所处的时代、环境等因素对读者更好地了解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来对小说《枯萎的花》进行解读,从作家个人经历、作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三个方面来对其进行分析,探究了社会历史因素对作品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其次才是批评家。这决定了他的批评方法中具有“印象的复述”的特征,这一特征由直觉感悟、整体把握、描述传达、比较定位四个层次构成,其中无一例外地烙上“作家”的身份印记。恰是这份独特,使沈从文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独特意义的批评文本,更为批评学提供了“作家批评”的范型,从而获得了批评类型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曹丕重视文学审美内容和本质──即重质重本,以意为主的批评观。全文分为五个部分:(一)界定了“本”“本同”的内涵和外延,阐释这一批评观的具体内容。(二)通过曹丕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品评,论述曹丕这一批评观的运用。(三)以曹丕对文学价值、社会功能的认识,论证曹丕这一批评观的延伸。(四)探讨了曹丕这一批评观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3.
把“社会历史批评”或“美学和历史的批评”界定为马克思文艺批评的方法,是不确当的。从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和批评实践来看,他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本质特征,应是基于文艺“公转”律和“自转”律对立统一基础上的辩证批评,即文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审美批评”和“历史批评”的相互联系与辩证统一。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提高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水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把“社会历史批评”或“美学和历史的批评”界定为马克思文艺批评的方法,是不确当的.从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和批评实践来看,他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本质特征,应是基于文艺“公转”律和“自转”律对立统一基础上的辩证批评,即文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审美批评”和“历史批评”的相互联系与辩证统一.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提高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水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文学本体论”是对文学的基本属性作出界定的学说。它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文学本体论”满足了人们要求变革社会历史批评的需求,成为社会历史批评必要的补充.但其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克服。  相似文献   

16.
作为创造社理论代表,成仿吾主张文学活动是作家和批评家自我情感的表现,体现出浪漫主义张扬自我的特征,然而其批评文本却又不是纯粹的浪漫主义话语,对作家和批评家所理应具备并加以表现的“自我情感”有着特殊界定,表现出紧贴时代和社会的现实主义倾向。这种徘徊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文学批评话语,反映出在中西文学传统熏陶下的一类现代批评家独特的批评姿态。  相似文献   

17.
“叙述学”的小说批评有一个观点,即,小说写得好不好,动不动人,有没有艺术水平,关键不在于故事,而在于如何叙述;艺术性的不向关键在于叙述的不同。①这样的观点当然也只能是一种“深刻的片面”。但是,叙述学批评所关注的不只是文学创作的终端——作为“文本”的小说作品,而是透过平面的凝固的形象系列,还原作品得以完成的操作过程——主要是艺术构筑的处理方式,从中发现小说世界与作家意图之间的诸种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较一般的批评方法更为准确地揭示出产生于特定时空中的小说作品的潜在意蕴,剔现出小说文本的深层构架。叙述学的批评比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更容易贴近艺术形式本身,又能够避免“新批评”的人为切断艺术成品与其社会背  相似文献   

18.
《暗示》是方方第一部以女性作家“天生敏感细腻的情怀”关怀和烛照女性“精神黑洞”的女性主义小说。小说通过讲述女性难以走出历史宿命的故事,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批评文本。方方以其作品寻找女性精神生存的自由天空,也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学天空。《暗示》使方方向女性主义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并不意味着方方的创作有明显的转向。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篇大胆直率的文章。作者对当前的青春文学创作提出了尖锐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作者把中国与韩国两国的“80年代后”的文学现象做了比较后,觉得中国的“80后”有些作家文学创作中存在严重的问题,就是近乎道德沦丧。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不是以昂扬的笔调描写当代青年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不是写青年人热情向上的精神,而是写他的虚伪、残酷以及纸醉金迷的人生等等。而同是“80年代后”的韩国作家,他们笔下的青年则充满阳光、积极进取,他们的道德水平、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人敬佩。作者把两国青年作家的作品相比较后,对中国的青年作家提出严厉的批评,认为有的作家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不是提倡文明的道德精神,而是渲染残酷和丑恶的现象,渲染做人的“两面”现象。这种社会现象的两极,反映的是精神世界的两极现象,有些作家不批评这些不良的道德现象,反过来还津津有味地加以宣扬,这是中国“80后”作家的悲哀。由此,作者提出要重视文学作品中的道德问题,真正好的文学作品应当给人以积极向上的道德精神,而不是宣扬丑恶的社会现象。在写法上,作者开头直截了当地把中、韩两国“80年代后”作家作品的不同主题做出比较,用比衬的办法提出问题,然后丝丝入扣,抓住实质——两国作家的不同写作状态所写出来的不同作品,实质上是如何对待社会人生的问题,如何对待社会道德的问题,这就是两国作家的质的区别。作者文笔尖锐,论述有序,对问题的理解较深。虽然对某些问题的提法可能存在偏颇,但作者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对某些社会现象提出严厉的批评还是应该肯定的。  相似文献   

20.
鲁迅风是现代杂的一种独特流派,是指鲁迅、瞿秋白等人创作的鲁迅式的战斗杂。其风在“左联”时期已经形成,后经“孤岛”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唐弢、巴人、聂绀弩等一大批杂作家的丰富与发展,进一步走向成熟。其主要特征是以讽刺、幽默的笔调,以形象化说理的表达方式,进行社会批评和明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