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晚清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为在中国广泛传播西学进行了大量的翻译活动,他的西学书刊翻译在来华的众多传教士中出类拔萃,促使中国人改变传统思想,推动晚清社会的变革,对晚清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林乐知的西学书刊翻译在译名的处理上主要是"旧瓶装新酒",辅之以创造新名词,对原文的增删服务其特定目的,采取的是当时传教士普遍采用的西译中述这种特殊的协作方法。传教士的西学传播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特殊现象,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研究林乐知的书刊翻译,无疑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那一段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并对今天的人们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晚清翻译与"翻译的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选取对晚清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严复、梁启超、林纾等三人的翻译,探讨其翻译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各种权力关系和操纵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晚清翻译思想和实践的理解与阐释,也为"翻译的政治"理论提供近代中国语境下的例证。  相似文献   

3.
4.
晚清入闽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的西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叶在中国门户开放的情势下,福州成为对外通商的重要口岸,美国传教士蜂拥而来,他们在传经布道的同时从事大量文化交流等活动,其中卢公明在西学翻译方面做出其他入闽美国传教士难以比肩的贡献,他译介的西学客观上对晚清福建社会产生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政治因素的操控和影响下,晚清翻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翻译选材变得比以往更广泛且以具有教化意义、启迪民智的译作居多,尤其是政治、科幻及侦探小说的翻译受到当时知识分子的推崇.翻译策略也不再拘泥于之前的译法,译者们煞费苦心试图译出迎合国人欣赏口味的作品,以实现其救国救民、唤醒民众的政治需求.  相似文献   

6.
花华圣经书房系19世纪中叶来华美国传教士在华设立的第一个翻译出版机构,为外来传教士,特别是美国传教士在华进行西学翻译传播活动提供了地利人和的用武之地,它经过数十年的迁徙演变,发展成为在中国颇有影响的翻译出版机构,在晚清翻译史上不但有开来华美国传教士编译出版书籍之先河的作用,而且是晚清译坛一支不可小视的长盛不衰的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7.
洋商与传教士历史地被“捆绑在一起”。受地理位置与广州“一口通商”政策的影响,晚清时期广州商贸发达,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地处广州的洋商与传教士关系密切,在文教领域互相支持、互动频繁,有时甚至身兼二职。客观上开启了民智,促进了社会发展,但也应认清其侵略本质。  相似文献   

8.
晚清翻译机构与在华美国传教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黎平 《德州学院学报》2005,21(1):67-70,74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出现的翻译机构几乎是清一色颇有特质的教会机构,在华美国传教士在其中起到国人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泽著在当时产生了相当大的反响.这些机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纷纷涌现的本土翻洋机构的楷模,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写下独具异域色彩的一章.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对晚清传教士的译介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传播福音”、让中国民众改信上帝,他们采取“文化传教”的迂回手段,采用“中国本土化”、“大国抗衡”、“拯救中国”等多种文化策略.这些译介活动客观上对中西文化交流及中国现代化转型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晚清是中国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运作期,同时也是从古代历史向现代历史的转型期。应用外在作用于知识体系的力量,以推动服从于现代民族国家意志的知识生产、批评理论之构造,是当时知识界普遍追求的总目标。在此历史境遇下,对西方知识的翻译和介绍上的优先权,便成为掌握权力创造真理并使真理为己服务的文化制导权。在新型知识权力的生产过程中,伴随着传统知识与政治的矛盾,晚清的翻译出版得以发生、发展和兴盛。西方知识的引进大大推进了中国知识变革的进程,但是由于政治与知识的割裂未在晚清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知识权力的转型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11.
根据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翻译于清末在中国文学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通过翻译活动,引进了新的思想、题材和写作技巧。小说翻译是清末翻译中的主要内容,它提升了小说在中国文学体系中的地位,促进了中国原创小说的繁荣,带来了小说写作方法与形式等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最早具备支撑阅读革命技术条件(造纸与印刷术)的国家,但真正的阅读革命到晚清时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才发生。迟到的阅读革命不仅使阅读西学成为国人的偏好,而且刺激了晚清政治抗争的高涨,并促进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阅读革命与政治抗争的高度耦合,是由于现代政治运动呈现的四个特性(集体挑战、共同目标、社会团结和持续互动)均离不开现代大众传媒的支持。另一方面,由于阅读革命的深度与广度不够,使得公众在重大政治议题上难以形成有效的政治共识,致使鼎革后的民国政治长期动荡与无序。  相似文献   

13.
1763—1783年的美国革命,实际上是基于相对英国而言的外来加尔文主义思想的革命爱国者与基于传统英国本土保守主义的改革效忠派之间的政治文化交锋。早在1775—1783年战争之前,双方就已经通过教堂布道、报刊和出版物等宣传以及爱国者对效忠派的暴力进攻和公共集会与游行示威,就美利坚的未来政治体制、与英帝国的关系等事关其命运和前途的问题进行激烈的论争。爱国者立足于其加尔文教的政治文化传统,运用各种手段赢得了胜利,达到控制整个美利坚社会及人民、压制反对派效忠派,促使革命走向战争,最后获得独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的徽州宗族通过征收赋税、培养宗族子弟入仕、创办义田和义学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强宗族管理、维护宗族内部团结的作用。同时徽州宗族还对国家的政策和儒家伦理规范积极宣传,在宗族中进行宣讲和教化,按照国家政策管理徽州宗族社会,保持了徽州地区基层社会的长期稳定,这与国家希望地方基层社会保持稳定进而保证封建统治能够长期延续的目的有相契合之处,体现了明清时期徽州宗族与国家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晚清立宪运动中,从政学渊源、办刊方略和言论主张等角度考察,一向以"在商言商"的经营策略和"不党不私"的言论立场著称的《东方杂志》,实际上一直与康有为、梁启超所代表的海外立宪派保持着密切的人事关联、广泛的言论借鉴和深刻的精神互动。其连结内外、操持公论、推动变革的积极作为,生动揭示了近代报刊传媒在营造公共舆论空间时所表现出的新形式、新特点,彰显了近代报业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时代特色与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6.
14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欧洲艺复兴时代,正是中国封建化和近代思想处于交替之际的明末清初时期,这时艺复兴化是否已经传入中国,这是学术界没有充分研究的一个问题,就笔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在天学,数学,地矿学,生理学,地理学和美术几个方面,明末清初艺复兴化都已在中国开始流传。  相似文献   

17.
以凡尔纳作品为代表的清末民初的科学小说翻译,在译者立足于当时文化需求的特殊翻译策略的处理下,作为一种隐性的力量参与了清末民初的新意识形态的输入和文化秩序的重构。在为国人提供建构强国形象的基本素材;国人的冒险精神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凡尔纳的科学小说为启蒙者的改革宣传做了形象化的诠释,并直接启迪了近代理想小说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晚清的政治危机在知识权力化的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也是传统知识的危机.晚清西学汉译的兴起,主要是我国传统知识领域觉醒之后挽救政治危机的一个重要举措.但是它的发展却经历了由扩充传统政治体制下的知识的初衷滑向了传统知识机制的变革,折射出一条新型知识--新型知识分子--新型公共关系--新型政治的发展逻辑,彰显出晚清时期的翻译对中国传统知识转型与传统政治转型互动所具有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