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心灵的花园     
萌生希望的地方,是心灵;温暖柔美的地方,是心灵;纯洁明亮的地方,是心灵。心灵是一座花园,心灵的花园美妙,清新,恬适。  相似文献   

3.
恪守约定     
有品格的人,是最受他人信赖的人。要被人信任,就必须采取值得人信任的行动。比起说漂亮话来。一点一滴地积累、实实在在地行动更为要紧。建立别人对你的信赖并不需要本垒打,只需坚持不懈地用球棒去击中投来的球就行了。具体说来就是:遵守时间;将工作在约定期限内做完;  相似文献   

4.
家园,给人的感觉是温馨的,即便这个家是简陋的、甚至是破损不堪的,但它让人心安、踏实,让人眷恋。  相似文献   

5.
“台湾老兵”.从大陆到台湾的流亡历时半个多世纪,这一流亡历程已不仅仅是空间地理位置的单纯变化,“少小离家老大回”,此时的“回家’’虽已没有交通、人事的阻隔,但是心灵的无处寄托却让老兵们成为精神永久地处于漂泊状态的特殊人群。老兵们从大陆到台湾的流浪构历程构成了一部了中国人的精神流浪史,台湾当代作家通过写作逆时光之旅,从而开启了老兵们“寻找心灵家园”的艰难旅程。  相似文献   

6.
王育静 《现代教学》2011,(10):28-29
理论研究发现,人生存于三重生态,即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三重生态和谐存在、圆融互摄,人的生命即得以安顿,找到精神家园,人格健康舒展。这恰与《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的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我的和谐关系吻合。而经验告诉我们,校园是教师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环境,学校既应是教师快乐工作的职场所在,还应是教师健康成长的心灵家园。  相似文献   

7.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潜的理想家园,宁静而自由。“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是孟浩然的理想家园,淳朴而自然。“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这是杜甫的理想家园,清新而恬淡。“落花入户飞,细草当阶积。”这是杨素的理想家园,精致而幽雅。家园,是心灵的圣地,是避风的港湾,无须金玉点缀,但求馨香温暖。家园,是情感的栖所,是灵魂的依托,无须高墙深院,但求舒心快乐。“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家园如斯,岂不温馨?“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家园如斯,岂不舒心?君不见,阿房宫中泪淋淋。君不见,长生殿中冷…  相似文献   

8.
用心灵倾听     
那天,一个人坐在窗前,在令人烦躁的嘈杂声巾,我听到了一阵苍凉的琴声,循声望去,我看到对面的街边坐着一个拉着一把胡琴卖唱的盲人。略带沙哑的歌声飘进了我的窗户,透出无限的苍凉与悲伤,我静静看着,街上的行人或匆忙或悠闲地走过,没有人注意到这个盲人的存在,更不用说会被盲人的歌声打动,顶多只是路过时偶尔看他一眼,  相似文献   

9.
学校附近有一块沙土地。其实叫它沙地更准确,看上去浑黄的一片,几乎没有泥土。师生们每天从它旁边经过,谁都没有注意过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杨梓的《西夏史诗》讲述了西夏国从诞生到消亡的整个历程,在这一段历史的路程中,党项人们经历苦难挫折,仍然坚守信念,执着寻找神示的家园,一个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居所。诗人向我们展示了西夏人追索家园的坚定与执着,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的人实现内心的充实与安定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遵从心灵选择的处所。  相似文献   

11.
杨丹 《四川教育》2013,(7):51-51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凑史,没有阅凑的人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的发育。”“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相,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和品质。”……在“首届全国教师阅读和专业成长高峰论坛”上,朱永新老师的这一番阅读理论让我感触很深。  相似文献   

12.
段艳霞 《师道》2012,(7):9-11
有人说,“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追究起来。“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探索也缘于我在教师成长路上的几次“相遇”。  相似文献   

13.
心灵的家园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相似文献   

14.
社区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其理论与实践导向的多元化、大众化、个性化、人性化,比其它教育更具开放性、终身性和便民性。其核心价值在使人的心灵和谐美好,人的环境充分优化,人的发展得到满足,人的生活持久向善,其中,关注人的心灵和谐是社区教育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5.
受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与制约,传统的教育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对学生"心灵"与"精神"的陶冶与培育。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必须回归到对"心灵世界"、"精神境界"的关心与关切。首先,关乎心灵的教育注重精神的成长,它一方面表现为教育必须关注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另一方面表现为教育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代或一种文化下的心灵世界。其次,关乎心灵的教育注重自由的思想,它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追求学生思想的解放、精神的独立以及理性的批判。再次,关乎心灵的教育营造闲暇的时空。拥有"闲暇"精神的心灵教育能够唤醒学生内在的心灵,为学生指引美好的人生,帮助学生形塑高贵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漆艺大国,有着悠久的漆艺历史和文化。今天,漆艺作为一种表达地域文化特征的手段具有独特的价值,尤其在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世界多元文化浪潮中成为当代文化的资源而更加宝贵。面对祖先留给我们的漆艺文化遗产,我们青年一代漆艺家当然要恪守、要开发、要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电教》2003,(10):50-50
有一座山,高耸入云,飞鸟难越,矗不知其几千万米。山前山后有两条路供攀登顶峰,一览天下大观。前山大路石级铺就,笔直坦荡;后山小路,荆棘丛生,蜿蜒曲折。  相似文献   

18.
窗外蒙蒙细雨在歌唱,桌边绿茶香气氤氲,手捧一本好书,静心阅读,细细品味书中的甘露,让它滋润我的心灵。清晨醒来,沐着凉风,翻开一本《鲁滨逊漂流记》。我看到鲁滨逊与风浪搏斗,为了生命努力前行;听到他在渺无人烟的荒岛上放声呐喊,与孤寂抗争;闻到岛上麦香四溢,欣赏他收获颇丰。一幅幅逼真的画面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把我带到鲁滨逊的生活中。我们一起播种,共同收获,享受美好的生活。和鲁滨逊相伴,我懂得了  相似文献   

19.
徐昕欣 《上海教育》2013,(13):64-65
一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旧的价值观正在逐渐消解,新的价值观尚未确定,整个社会呈现出浮躁与功利,许多成年人的精神处在一种不确定状态。这影响到未成年人,他们也感到焦躁不安、无所适从。一位心理学教授曾这样说过:"在生活中主要有两种力量在左右着我们的心理健康,一种是保护性的积极力量,如关心、爱护、尊重,另外一种是破坏性的消极力量,如过于激烈的学业竞争压力、不当的惩罚与批评等。当消极的力量来源过多、强度过大并且显著超过积极力量的影响时,  相似文献   

20.
英国谚语说得形象:“世上没有不生杂草的花园。”阿拉伯人说得风趣:“月亮的脸上也是有雀斑的。”说到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生活中需要我们相互宽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