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移动教育与泛在学习、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网络学习平台、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等。  相似文献   

2.
在线教育对学校教育有很好的补充作用 记者:中小学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在线教育能否代替学校教育? 余胜泉:在线教育对学校教育有很好的补充作用,尤其是知识的传递和简单技能的训练。知识的获取、简单技能的训练,这些慢慢会被在线教育所替代。但是教育除了教学,还有育人功能、人的社会能力的提升、思维的深化以及其他能力的成长,这些方面不太可能被在线教育替代。尤其在中小学阶段,在线教育和常规的学校教育是优势互补的,应该是混合式的形态,在线教育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背景资料为充分利用南方科技大学创新的资源优势,进一步促进深圳南山教育高位均衡发展,2014年3月12日,南山区教育局与南方科技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办学战略框架协议,成立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并于2014年9月1日正式开学。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以创新为关键词,以信息化引领学校现代化和国际化为切入点,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创新型学校。我们正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技术的不断更新,知识的裂变,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都将引发我们的思维模式、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交往方式的变革。同时,数字技术的运用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的"互联网+教育"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将"互联网+教育"与在线教育等同;另一个是将"互联网+教育"与"教育+互联网"等同。"互联网+教育"本质上是利用互联网思维解放传统教育思维,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教育传播、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育研究及促进教育评价科学化,并在此基础上重塑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存在形态及其相互关系,以达到培养健全人格和核心素养教育目的的教育过程。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则可以初步构想出"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的未来教育的基本图景。  相似文献   

5.
6.
赵琨  李春子 《教师》2021,(7):75-78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可能.“互联网+”背景下的学校教育,主要表现出资源共享性、空间开放性、教学数据化和交互多样性四大新特征.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已具备以上新特征的未来学校教育将在教师、学生、教学模式等方面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教师不断转变教学思维、升级角...  相似文献   

7.
《学科教育》2014,(4):64-64
2014年6月23日,“新时代新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小学教育未来发展研讨会”在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召开。北京市市委常委、教工委书记苟仲文,海淀区副区长王光贤,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等出席会议,来自教育界的多位专家学者、全国各地的小学校长代表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8.
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一份题为《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的报告。文章尝试通过对此报告的解读,来探讨“数字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如何转型”的问题:首先,文章分析了数字经济推动学校教育模式转型的背景;接着,文章重点解读了报告提出的“一个理念”、“两个回应”和“多元主体”,指出未来学校的发展旨在弥合经济发展需求与教育发展的矛盾,关注学校教育的学习内容设计与学习经验培养,加强多元主体协同,以推动学校转型;然后,文章对当下行动与理念之间存在鸿沟这一现实进行了反思,提出从人才培养、意识与行动转变、理念强化三个角度进行改革;最后,文章提出了数字经济时代学校教育模式改革的方向,以期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学校模式转型提供策略参考与方向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丰富多样的教育生态中,"小规模学校"是一种存在形式。实践证明,就近、分散和小型是今后教育发展的方向,因此,"小规模学校"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和关注,并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和现实需求。一个成熟的教育系统必然存在不同类型的教学机构,并服务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规模学校"不仅是教育的现实存在,更是民生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应努力创建"小规模学校",让其朝着个性化学习和社会化课程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教育”引发教育范式结构性变革的当下,学习空间的重构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反而可能制约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未来的发展。因此,重构学习空间显得越发迫切。结合长沙市一中广雅中学重构学习空间的实践,探究在数字化技术的背景下,如何对学校物理教学空间和现有的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全新的规划和多样化的布局,重构一体化智慧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平台。  相似文献   

11.
课题研究方向 为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形势,加大教育科研的力度,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我们成立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整合的研究”课题组,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1.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建设的整合,2、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整合,3.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通过以上研究,使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建设,服务于学生学习的过程,服务于学习方式的改变,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成为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2.
杨光富 《教育》2012,(3):60-61
美国课程设置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其内容比较重视让学生学习与现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相关的知识,特别注重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教育”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3.
在理论体系中,技术游离于教育哲学的边缘,但在教育实际中,教育与技术比以往任何时代的融合更为全面、深入。以教育哲学为分析视角,探索"互联网+"技术生态给教育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并从三个分析维度:教育发展史、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分析了教育与技术的融合问题(why、how、what)及融合过程中体现出的教育哲学素养。教育与技术之间是一种近似天然的融合,在坚持学习先于技术的原则下,利用具有时代精神的教育哲学素养和技术素养,追求教育的真谛——好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人类的伟大创造,"互联网+"正在创造新的人类生存、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身居陋室,知晓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万物皆备于我"等愿景,已经成为现实。"互联网+教育"催生下的新教育生态正在形成,教育者树立和强化"互联网教育思维"非常必要。再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务必要明确:"互联网教育思维"有什么特点?我们当如何把握?"互联网+教育"是教育技术、手段、方法、形式和内容的深刻变革,但教育核心价值往往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十一五"和"十二五"的交替之际,国家层面传出了各种对教育信息化利好的消息:先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中鲜明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并将其作为保障措施单列章节详尽阐释;继而教育部成立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办公室,启动编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相似文献   

16.
作为20世纪教育学历史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去学校化社会》自问世以来便备受关注。50多年前,身处激进与动荡的社会思潮与社会现实环境中的伊利奇,反思和批判制度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以建构开放学习网络为核心的“去学校化社会”思想。这一思想在理论上引发了关于教育价值与功能的论辩;在实践上激发了以“去学校化社会”思想为指导的教育制度变革的种种探索。但该思想忽视了学校在普及教育和发展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与对教育制度的批判具有不对称性,所提出的“学习网络”具有潜在的不平等性,因而受到批评。而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导致学校关闭给传统的学校教育带来挑战。这赋予“去学校化社会”思想新的时代价值,引发人们对该思想的再度关切。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不仅为“去学校化社会”思想提供了现实技术条件,更引领人们超越“去学校化社会”思想、重构迈向新教育生态的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决定教育信息化成败的两个重要问题——"信息技术未能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根本原因"和"如何使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吸取西方错误的教训,并结合我们自身多年来从事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经验,最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能让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出"革命性影响"的科学认识和有效应对举措——就是"要在根本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教育在质量提升方面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宝华 《江苏教育》2015,(11):51-54
发展是硬道理。对于民办学校来说,发展关系生死存亡。东台创新学校自创办以来,一直在寻求做大做强的发展之道。在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之后,创新人认识到:"适者生存"同样是学校不可逃避的自然法则。"适度规模","适合规范","适应规律",学校才能健康地生存,科学地发展。东台创新学校在"适应规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网络应用的逐渐普及,其影响渗透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打造数字化学校”成为越来越多学校的发展方向。所以,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举措,更是科学技术和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或许该从数据说起,这比再多的辞藻都直观。奉贤区五四学校由周边三校合并而来,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仅有18个教学班,学生不足630名,85%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其他学校老中青教师"橄榄型"的年龄结构不同,五四学校51名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和45岁以上的教师分别占到了37%和43%,呈"哑铃型"分布。一些学科的教师数不过一两位,却撑起了整个教研组的任务;任教毕业班的教师也基本出自青年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