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省竹溪县城关初级中学成立于2009年8月,是城区一所寄宿制学校,现有学生1 548人,教师113人。该校2012年底被列为教育部信息化试点学校以来,全校上下高度重视,本着"育人为本,同享成功的快乐"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完善信息化硬、软件建设,注重以培促用、用研结合,全力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该校师生的信息化应用与研究能力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逐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长丰县城关中学,是合肥市信息化特色初中.近几年来,学校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大胆的教改实践,优秀的教育质量,引起本地教育界及社会人士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学校力创"城关教育"品牌的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功不可没.学校于2005年被授予了"合肥市现代信息技术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并于2008年在全县率先通过"合肥市信息化特色初中"的验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国家"农远工程"的全面推进,为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给学校信息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信息化成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力推进器.  相似文献   

3.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信息化背景下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优化,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根本任务.济南职业学院以山东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中的系列实践为基础,总结经验,提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路径与方法,并对各类学校建立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世界,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广泛而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教育信息技术也正推动着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国家"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建设"三通两平台"工程的实施,将使学校教育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由于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未来学校课堂教学的单一形式必然被多样的教学形式所  相似文献   

5.
<正>《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两方面水平提高。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高绩效。在此要求下,安徽省宣城市第二中学借助智慧教室,提出从教学大数据出发,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支持教师、学生改进教学或学习,支持学校实施有效管理或决策,支持研修活动的开展,从而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滨州市滨城区第六中学是一所三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学校遵循"培育阳光生命,奠基智慧人生"办学理念,立德树人,锻造优秀教师队伍,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数字化学习力,建设独具特色的"智慧课堂""智慧教育"美丽学校,闯出一条全面、常态化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7.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关于在线教育普惠行动和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呼唤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呼唤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发展、呼唤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引领的中职课程改革创新。立足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现状分析、中职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以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为切入点,探索"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措施,以期实现信息技术与中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8.
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中明确强调,"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融合的前提是学校要为教师的教育教学配备基本的办公设备.从"不用"到"离不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中逐步融入系列信息化设备及技术手段,是信息化由"浅"入"深"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当今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焦点话题。教育部于2014年7月份开展的全国"优课"评选活动,对于有效推动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该文运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对一节信息化教学的优质课例进行互动分析,并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优质课例特征,以为中小学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戴冰 《教师》2020,(6):10-11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走向了融合创新的道路。创新教学模式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与社会同步的教学模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化社会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移动互联网成为必需的选择,学校应借助"互联网+教育"的新理念、新平台和新技术,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文章简要介绍了国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阐述了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第一小学"优化环境建设、提升应用能力、深度融合创新"三步走的信息化发展战略,以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曾宪云 《下一代》2013,(3):30-30
为纪念雷锋活动50周年,湖北十堰市竹溪县城关中学坚持把弘扬雷锋精神作为深化学生养成教育的有力抓手,积极开展“学雷锋,见行动”主题实践活动,努力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相似文献   

12.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颁布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聚焦为"深度应用和融合创新".为进一步推动特殊教育学校"教智融合",在分析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及共性问题的基础上,对其与教学的融合创新提出改进策略:巧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情境;设计交互游戏,开展趣味活动;推送精准内容,建立个别化支持;开发线上课程,创新教与...  相似文献   

13.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课程教学作为其主战场,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为教育信息化2.0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途径。文章基于扎根理论,通过运用NVivo11软件,以山西省侯马市3所中学为样本,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从教师角度研究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基本现状,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为学生、教师、学校与地市三大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基于黑龙江省中职学校信息技术与商贸专业教学深度融合案例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反馈和师生座谈调研获悉,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校园建设、师资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素质、教育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还不能满足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专业教学深度融合所需要的软硬件条件。鉴于此,立足进一步加强黑龙江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阐述调研得出的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19年12月23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中央电化教育馆在北京联合组织召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项目总结交流会",对入选2018—2019年度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的单位进行了表彰,天津市七家单位(河西区教育局、和平区教育局、和平区岳阳道小学、海河中学、河西区第一幼儿园、第十九中学、天津大学附属中学)入选。天津市入选学校的数量与广东、浙江的入选数量并列全国第一。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所呈现的巨大推动力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提供强有力的切入点。如何优质化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当今教育信息化时代下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亟待探究与思考的焦点话题。本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做出了一定的概述,并基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客观事实,从教学主体、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三个方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竹溪县第一高级中学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2002年,该校推行"三转五让"教学模式,打开了课改的新篇章,2007年,该校研究了"有效课堂",初步取得了课改的效果,2009年,该校最终确立"乐学课堂"模式,获得了较大的反响,该校一直在不断探索前进,2012年—2013年间先后到荆州北门中学取经并请来课改专家来校指导和培训。经过一系列扎扎实实的探索和实践,竹溪县第一高级中学在2013年被评为"湖北省高中课改样本学校"。全校上下积极构建"乐学·高效"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育人环境逐步优化,办学水平逐步提高,获得了十堰市政府教育组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湖北省高中教育中的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18.
乔景柱 《下一代》2012,(7):22-23
“德育创特色,校园求和谐”是竹溪县城关中学学校目标之一,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多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正信息技术教师的理想是什么?笔者认为第一是当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第二是当一名信息技术过硬的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的多维发展,其实是深度融合的发展,这是信息技术教师实现职业理想的有效途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对"融合"做了多方面的阐述:"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深度融合,引领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这些都足见"融合"对信息技术教师理想实现的影响性和导向性。  相似文献   

20.
<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支持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逐步实现师生在信息化教与学中应用的全覆盖。日趋成熟的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为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得教育需要融合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深度融合,既能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帮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培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