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校通”的核心功能是给学校(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提供有效、便利、及时的交流沟通服务。它既是教师联络家长的便捷通讯方式,也是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与教师沟通的重要工具。“家校通”使用方式手机短信家长通过手机短信接收学校老师发布的学生成绩、作业、在校表现等,灵活方便;家长也可以直接通过手机给老师留言,留言内容会自动显示在班主任专区中。互联网教师通过互联网专用帐号进入相应专区,可以实现发送短信给家长,查阅家长的反馈,从而进一步交流;家长也可以凭互联网专用帐号进入家长专区,查阅老师发布的信息记录,给老师留言。此…  相似文献   

2.
希望“家校通”能够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完善,更好地服务教育。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家校通”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又一新宠,在全国范围内悄然兴起,并蓬勃发展起来。“家校通”是家校互动信息化平台的简称,它是融合了语音合成、计算机电话合成、互联网等多种技术的一种崭新的IT技术平台。利用这一技术平台,可以使教师、学校与家长及时、便捷地沟通与交流,丰富家校之间的交流方式,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近日,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所查阅到的资料大都以推动宣传为主。如:某某地方通过“家校通”互动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实施,家长每天都…  相似文献   

3.
“家校通”是利用短信技术实现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随时随地沟通与联系的网络与通讯相结合的信息交流平台,是整合了语言合成、计算机电话合成、互联网、手机短信和移动通信等多种技术的先进技术。它以一种现代化的全新方式完善了家校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学校教育工作的信息化。目前“家校通”在全国各大城市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在我市还只是有极少数的学校开始试用。  相似文献   

4.
教育需要沟通,以往家校沟通的方式有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常受时间和空间条件制约。现在信息时代,“家校通”为学校与家长们之间构建了及时沟通信息的网络平台,成为老师、家长、学生相互交流的好助手。一、巧用“家校通”搭建学生成长阶梯因为成年人也需要肯定与鼓励,所以在与家长的联系中,我们要多肯定孩子的长处与进步,“赞美”家长在育子方面的优点。发现家长教育方法欠妥时,应以“建议”方式提出,千万不要“指责”。教师与家长关系融洽,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把家长当成服务对象。平时,我多方面、多角度地去了…  相似文献   

5.
邓燕 《广西教育》2005,(11A):22-23
教育需要沟通,以往家校沟通的方式有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常受时间和空间条件制约。现在信息时代,“家校通”为学校与家长们之间构建了及时沟通信息的网络平台,成为老师、家长、学生相互交流的好助手。  相似文献   

6.
家校通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和考勤信息化技术,为老师和家长提供的一种便捷的沟通与交流的工具,为学校提供的一种有效、便利、及时的教学沟通交流辅助服务系统.自2002年在我国兴起,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家校通系统现已开发有多种类型,应用于全国各地.本文对现有的家校通系统进行比较,从多个角度分析优劣,以期促进家校通系统的改进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影响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如何协调好三方关系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家庭与学校的协调是通过家长与老师的沟通来实现的。家访、家长会、“家校通”都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话题背景】: “家校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的一种网络互动平台,具有联系方便、覆盖面广、沟通及时、分层交流等特点,目前在不少中小学校被广泛使用。但也有不少家长反映,现在收到的家校通短信越来越多了,有时一天要收到十几条。老师短信太多竞成为不少家长的烦恼。为此,有家长认为,现在的短信内容主要是孩子上下学、作业、上课是否踊跃发言等情况,“家校通”似乎起不到更大的作用了。  相似文献   

9.
"家校通"为何炒着热吃着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校通”目前发展势头很猛,借助这种教育信息化互动平台,家长和学校可以就孩子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等进行及时沟通。这也是“家校通”创建的初衷。这种教育信息化新应用推出伊始,便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推广、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争议。本期“观点”刊登相关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家校通”的出现,使学校和家长之间“有限”的沟通方式逐渐向互动及时、形式多样的“无线”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1.
近日,一个致力于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沟通的“家校通”系统在江西理工大学正式启动.此系统启动后.该校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必须经常向学生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汇报形式包括电话、短信、书信、电子邮件。另外.在辅导员老师的个人博客中开通“家长连线”专栏.为有条件的家长与学校之间建立长效交流机制提供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12.
张素敏 《班主任》2009,(12):29-30
“校信通”(又称家校通)是一种主要通过移动短信技术,并融合语音与网络技术搭建的用于家校之间相互沟通、交流信息的平台。它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语音+网络+短信”的沟通模式。利用这一平台,家校双方能够及时方便地传递信息,有效解决家校之间沟通难的矛盾与问题,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随时随地的帮助,给学校、班主任与家长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沟通渠道。  相似文献   

13.
“家校通”网络凭借现代计算机通讯技术的优势,构建了教师与家长同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网络,家校之间以现代化的全新方式进行沟通、交流,拉近了学校、教师与家长的心理距离,“随时随地”架起了家校合力共育新苗的空中桥梁。特别是在原有的家访、电话访等沟通方式的基础上,班主任  相似文献   

14.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影响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如何协调好三方关系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家庭与学校的协调是通过家长与老师的沟通来实现的.家访、家长会、"家校通"都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广西“家校通”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讯孩子在学校表现如何、上不上学、什么时候离校回家……这些都是令许多家长头痛而又无奈的事情。广西“家校通”信息服务中心研制推出的“家校通”信息服务系统,为家长解除了这些烦恼。从这个学期开始,南宁市卫国小学的学生进出校门只须将胸前挂着的胸牌往校门口设置的感应式刷卡机一刷,学生家长的手机即可收到学生几时几分到校或离校的信息,让家长少操了很多心。“家校通”不只是做考勤、报平安。学校可以利用“家校通”发通知、布置家庭作业、报告学生的考试和作业成绩、及时向家长反应学生的心理、品行等,与家长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16.
走近家校通     
老师发条短信,家长就能知道孩子每天在学校的表现、学校每天的活动及安排。一条短信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学校、家长、学生的沟通平台——“家校通”系统使之成为现实。从最初的学生考勤刷卡、短信反馈家长,到后来的学生家长短信互动,一直到现在的学校、家长、学生三方网络、短信、热线信息互动,技术、服务不断翻新,花样百出,有的是将电话放到学校自助式服务,有的是在学校装电脑并派专人服务,有的是设立24小时服务专线,全天候服务。混乱的市场现状与社会上各种不同观点的充斥,注定“家校通”的成长充满烦恼。“家校通”是什么?“家校通”…  相似文献   

17.
《教育文汇》2009,(6):8-9
“家校通”又名“校讯通”“阳光通”等,目前正被全国众多中小学广泛使用。据称是为实现“学校、家庭和老师之间快捷、实时沟通”而研发的一种教育网络互动平台。虽然“听起来很美”,但“家校通”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遇到“老师叫好,家长质疑,学生反对”的窘境。  相似文献   

18.
佳木斯市电机小学2001年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家庭信息教育的需要构建了“家校通”网站,为学生开设了网络课堂,架起了学校、家庭信息化桥梁,为学生、教师、家长建起了信息化、交互式交流平台。“家校通”网站的建设历经了培训教师队伍,组建组织机构,确立服务宗旨,选择网站栏目,测试联调的验证和考核评价这一过程。“家校通”网站的开通,学生可以走进虚拟的网络社区,可以在线质疑,可以登载作品,可以点击各栏目学习。家长也可以借此了解学校教育改革新动态,学习相关家教知识,可以提合理化意见。教师也可以借此提高信息技术教育能力,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进行整合,大大丰富了教育资源。“家校通”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立交桥。  相似文献   

19.
家长会是老师和家长相互交流的平台,通过家长和教师的及时沟通,共同寻找最佳教育方法和途径的有效渠道.主要针对学生家长在孩子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惑,通过微型家长会、分类家长会、分层家长会、全员导师制家长会、四方会谈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进行交流,同时也要把学校及个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介绍给家长和学生们.让他们对先进的教...  相似文献   

20.
<正>做班主任,我们始终需要自持“预感”,保持“钝感”,坚持“通感”,加持“新鲜感”,把持“分寸感”,才能让家校沟通达到应有之效。案例中的那本作业本,让我倍感亲切。我的学校也统一定制了一本类似功能的作业本,叫“不倒娃成长手册”,专门用来记录家庭作业、阅读、运动、劳动的情况以及孩子的心情,每天记录一页,其中最后一栏是给家长和老师沟通用的“家校留言”,这个区域成为了我和家长沟通的一个辅助项,让那些不那么重要的分享和交流登上了台面,也给那些腼腆的家长开了一扇家校沟通的窗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