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上经常为教师所运用。“追问”,就是追根究底的问。教师课堂追问是针对某一问题,教师在前次提问、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又再度提问,对问题进行补充和深化,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教师课堂追问也是教师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相机进行提问,以促进活动的深化。  相似文献   

2.
“学生是教师的影子”。这是从某种角度上说的,即是说教师的品德和人格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形成。或者说,从学生身上可以隐约看到教师的影子。  相似文献   

3.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以及自身的基本素质水平,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也是当务之急。 第一,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品德修养。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学生都具有向师性。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高大的,是楷模。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合作、创新的工作作风和严肃的生活态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可信度,而且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德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无形中熏陶和感染着学生,…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无条件积极关注需要的满足存在两大偏差。第一,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有条件的,受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品德表现、性别、家庭背景等等条件的影响。例如,教师常常因为学生听话、考试成绩好而多接触、多赞许;女教师表现出更关注男学生成长,男教师更关注女学生发展;学生家庭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较高,教师更多关注,优待有加。而那些品德不良、学习成绩差、家庭状况不佳的学生则很少进入教师的视野,受到教师的关注,难以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喜欢。认可和爱抚,使这部分学生排斥学校和班集体,不愿进学校、进教室,…  相似文献   

5.
论教师威信     
教师威信是教师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场,是学生对教师的佩服和信任程度,它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人格基础,对教育教学过程有着重大影响,教师只有具备优良的品德、渊博的常识、超群的才干、诚实的态度、真挚的感情才能在学生中间树立崇高威信。  相似文献   

6.
学生品德的自我评价,是学生依据一定的品德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品德行为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它是外界的品德规范内化为个体品德的重要环节,是品德评价的一种主要形式.无论是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还是对评价的导向、诊断、强化、调节等功能的发挥,自我评价都具有促进作用.但由于近些年来,在教育工作中存在着忽视学生主动性的倾向,致使学生的品德的自我评价工作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此文将针对这一状况,提出系统的意见和建议.一、学生品德自我评价的教育价值(一)、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第一,通过品德自我评价,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品德发展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开展品德教育,改进教育内容和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教育是否具有针对性,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能否发挥的重要标志.品德教育过程,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它既是教师输出、获取、处理、反馈信息的过程.学生品德的培养,仅靠教师的输出是不行的,还必须通过学生输入,激发自我教育的愿望,培养"慎  相似文献   

7.
教师心理素质的优劣,关系到教师能否胜任各种复杂的教学工作。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提高业务水平和品德修养,从而保证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本文拟从以下三方面谈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教师本身和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教育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劳动的基本手段就是在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中,用自己的学识、才能、品德和个性影响、熏陶和感染学生,在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智能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同时把教师优良的心理品质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学生身上。教师劳动手段的这种特殊性也就客观地表明,教…  相似文献   

8.
浅论师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学生素质的提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教师的品德和职业道德。本文作者通过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论述了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具备的品德和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中高年级是形成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重要阶段。课程实施直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由此可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品德课程中的重中之重。占人有“品德如玉”之说,如果把学生的品德比作一块天然的玉石,那么,笔者认为.教师在雕琢这块玉时应经历如下过程: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课,而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呈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由于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导致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变味。  相似文献   

11.
德育集中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启蒙阶段,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德育对少年儿童具有定向和奠基作用。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学生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尤其是要致力于学生良好品德和性格的培养。   一、以高尚的师德教育和影响学生 教师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体,其思想、知识,特别是师德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道德行为对于处于良好品德形成关键期的小学生来说,师德的示范作用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对事业无私奉献、对学生真诚热爱,对同志团结协作,…  相似文献   

12.
品德评价是指教师依据一定的道德要求,对学生的品德表现,予以判断、褒贬的一种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品德评价,常受教师对学生认知因素的影响。认知误差是指人们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对他人形成一定印象时所产生的认识偏差。教师对学生的品德评价要做到正确、全面、真实,必须注意控制认知误差。  相似文献   

13.
一、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1.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传统知识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准确地记忆、背诵知识,而衡量学生知识对错的标准就是书本上或教师的“标准答案”。教师将一切学科都知识化、实体化,即使像品德、艺术之类的人文学科,教师也主要是教授品德、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技能,而不是去“挖掘”知识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有时候也关注学生情感、意志  相似文献   

15.
实验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教师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  相似文献   

16.
张兰珍 《小学生》2010,(11):37-38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从现阶段情况看,教师对《品德与社会》中的知识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都比较重视,但是我们在对如何触动学生情感,促发道德体验,激发行为内驱力方面做得不够,总有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学生的自主性不够。只有走近社会、亲近生活和走进学生心灵,孩子有真情实感了,情真意切了,有效的品德课堂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相似文献   

17.
陈立星 《辽宁教育》2005,(7):124-124
师生关系是发挥教师德育影响的基本途径,没有师生间的交往、接触,就不存在教师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渗透过程。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施、运作的基本媒介就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教育性交往关系。在以前的品德课堂中,教师向学生传授固有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观,学生对所学内容只能唯唯诺诺,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内容和倾向起绝对的支配作用,教师是以道德权威者角色出现的。  相似文献   

18.
1.问题     
《上海教育科研》2001,(Z1):89-96
现代教学手段负面作用的种种表现 1.疏于品德的教育.在品德教育活动中,教师品德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品德成长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师生面授教学中教师品德以人格化、具体化的特点直接地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形成.而由教师、教学机器、学生构成的"人--机"教学系统中,如果教师把预先设置的教学程序让教学机器来执行,形成"学生--教学机器"系统,那么,由于教学机器是物而不是人,是自然机体,而不是生命机体,缺少人所特有的品德,无法给学生树立品德榜样,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对于品德涵义的理解与评价、品德行为的发生存在障碍,这与我们要求学生品德的自转完善是相背离的.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课程,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潮中应运而生。它不但能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而且具有创新意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可以说品德与生活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舞台,教师在这个舞台上不仅是一个点拨和引导者,更是一个师生互助的合作者。由于品德与生活课程突出的是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直接体验和个性养成。所以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活动进行及时评价,更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品德评价方式主要是一种教师评价,即只有教师才具有品德评价的权利,而学生则没有。让学生成为主动的自我评价者,就是要把品德评价的权利重新赋予学生,使学生成为品德评价的主体,进而参与到整个品德评价的过程中。本文通过分析学生品德自我评价的内涵及其实践意义,认为要想真正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品德自我评价者,必须引导学生对自身的道德发展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反省、自我监督和自我矫正,最终实现自身的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