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实甫《西厢记》与汤显祖《牡丹亭》都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名著,但是由于作家艺术个性的差异,他们在抒情艺术上风格不同。王实甫《西厢记》真实描绘了人物情感产生的过程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细致地揭示人们的内心世界,抒情艺术带有鲜明的写实的倾向;汤显祖《牡丹亭》创造了突破生死的戏剧境界,以表达不同寻常的激情,明显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
《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其思想和艺术的成熟都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曾语:“即汤若士《还魂》一剧,世以配飨元人,宜也。问其精华所在,则以《惊梦》、《寻梦》二折对。”本文从内容上对《惊梦》一折进行了分析,“姹紫嫣红开遍”的满园春色,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以及春风飘送的“晴丝”,通过赏评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对生活热爱对爱情渴望的深被封建礼制束缚的少女形象。  相似文献   

3.
《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中国戏曲艺苑里的两朵奇葩,反映了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本文就《西厢记》、《牡丹亭》之创作过程、剧情及艺术表现形式和对后人的影响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4.
《牡丹亭》之于《西厢记》,是划时代的发展。这体现在主题思想、表现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等。通过二者比较,可以看到《牡丹亭》在思想和艺术上的独特成就。  相似文献   

5.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可谓中国古典戏剧中的传世巨作,作品中追求人性解放和自由的思想在其创作时代具有极大的先进意义,与此同时,作品又严格地遵循了中国传统艺术含蓄隽永的审美原则,潜台词的运用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从语义策略、修辞策略和语句结构三方面探究潜台词在《牡丹亭》中的运用,可以进一步发掘剧作丰富的思想艺术内涵,深入感悟和品味其经典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作为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与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与独到的艺术追求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7.
郭曼 《华章》2012,(25)
昆曲《牡丹亭》经由白先勇团队主导演出以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着青春版《牡丹亭》踏上海内外征程,形成《牡丹亭》热潮,将昆曲至高无上的美学意义呈现在当代社会.本文以青春版《牡丹亭》场上演出为例,研究白先勇团队的昆曲艺术创新,对于欣赏和传播昆曲文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牡丹亭》以理想的"情"与现实的"理"的矛盾冲突,组织戏剧冲突,幻化出许多浪漫主义的情节。"惊心动魄"、"巧妙叠出",闪耀出理想的光辉,达到了"情真境幻意趣生"的艺术效果。《牡丹亭》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杰作。  相似文献   

9.
郭慧 《文教资料》2011,(12):13-15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奠定了我国戏曲创作浪漫主义的基石。本文试从精神理想追求、艺术构思方法、抒情色彩等方面,谈谈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0.
《牡丹亭》是我国古代戏曲艺术中的瑰宝,恰似一颗光华璀璨的钻石,每一面都闪射出夺目的光芒。本文着眼于作品的整体构思和情节设计,剖析了其中体现出的多种对立统一的力量,即戏剧的张力。而能否拥有适当的张力,是一出戏剧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纵观古今,我国文人受道教文化默化潜移之例数见不鲜。汤显祖视《牡丹亭》为其众多戏曲中较为满意的一部,他将自己的道教思想融入于戏曲创作中。《牡丹亭》这本戏曲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文本内容中都呈现出鲜明的道教文化特征。从《牡丹亭》的生命主题与道教哲学,形存魂不灭与道教形神俱练理论,詷药而回生与道教医学三方面来阐释《牡丹亭》中的道教文化,可以更好地体会《牡丹亭》中蕴含的道教生命意识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清传奇的瑰宝,也是中国昆曲的第一代表作。鉴于《牡丹亭》问世四百年来尚未有人对剧作进行过每出详尽的评析(今人黄竹山评注本有每出"短评";赵山林有选评本),我们不揣谫陋,试做"出评",欲通过微观的评析审视全剧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以表达我们对汤显祖和《牡丹亭》的理解与评价。  相似文献   

13.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均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剧本一经推出,即轰动四方,与汤显祖同时代人沈德符道:"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1]诸多雅好文墨的女性读者对这部剧作钟爱有嘉,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牡丹亭》的评点。吴吴山三妇就是这些女读者中的杰出代表,三人前后花费三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女性评点《牡丹亭》的杰作——《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  相似文献   

14.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清传奇的瑰宝,也是中国昆曲的第一代表作。鉴于《牡丹亭》问世四百年来尚未有人对剧作进行过每出详尽的评析(今人黄竹山评注本有每出"短评"、赵山林有选评本),我们不揣谫陋,试做"出评",欲通过微观的评析审视全剧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以表达我们对汤显祖和《牡丹亭》的理解与评价。  相似文献   

15.
柯文婷 《海外英语》2011,(4):150+152
明代戏曲《牡丹亭》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作者汤显祖更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在西方文学界的地位之重可见一斑。美籍英裔汉学家白之(Cyril Birch)的《牡丹亭》英译本是在西方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版本,该文通过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赏析白之《牡丹亭》英译本的翻译艺术。  相似文献   

16.
《牡丹亭》的结局,一般都认为是大团圆结局,然而杜宝始终不认可杜、柳二人的自由婚姻,故《牡丹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结局。如此安排,让《牡丹亭》中的现实世界与浪漫世界的冲突和碰撞展现在观众、读者面前,使其具有更加深刻、丰富饱满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过去,人们大多以“反对封建婚姻制度”来归纳、评价《牡丹亭》的思想意义和杜丽娘这一形象的价值取向,本文认为,《牡丹亭》的戏剧冲突并不是建构在杜丽娘、柳梦梅与封建婚姻制度的矛盾上的.《牡丹亭》着意写的是少女思春,是一个情窦已开的少女对爱情、对异性的渴望,是性欲的觉醒与追求。  相似文献   

18.
《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戏剧的经典之作,其译介活动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世纪之交达到高潮,先后出现了多个完整的英语译本,译本风格各异,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但都能传递原文的精髓,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在国内外前辈翻译家的共同努力下,《牡丹亭》成为我国戏剧典籍对外推广的亮点。  相似文献   

19.
“幽意动寻丛桂隐,高情传唱牡丹词。”汤显祖在《图南邀宴其先公瀑泉旧隐偶作》中这样说,这部剧作对与他来说具有别样的意义,1597年,汤显祖从遂吕任上辞去官职,1598年回到了家乡临川,也就是在这一年,《牡丹亭》终于完成。如果说他的前一部剧作《紫钗记》还只是他的试笔之作的话,那么对《牡丹亭》他则寄予了厚望,  相似文献   

20.
《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展示了元明清三个不同时代女性生活的画面 ,呈现了女性意识逐步觉醒与不断深化发展的历史样态 ,为五四之后女性的解放与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