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期“问题研讨”提供的案例是: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后,让学生思考把火柴盒放在桌面上所占面积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学生动手测量火柴盒的长、宽、高,在汇报火柴盒的长时,有的学生说是5.7厘米,有的说是5.8厘米,争执不下。通过学生举手,教师发现多数学生测得的结果是5.8厘米,于是便说:少数服从多数,火柴盒的长就是5.8厘米。面对这样一个有争议的结果,教师简单地通过“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来判定是非,是不合适的。这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相似文献   

2.
“一棵大树高5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一根火柴长5米”……每每看到这样的作业,不禁让我们又好笑义好气.但同时也让我们不由得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产生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来避免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设计并实践了“认识厘米”这一课。  相似文献   

3.
下面是我听过的一节公开课.是一年级赦学《我又长高了》的教学片段,这节课教师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建立1米-100厘米这样一个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一张长10厘米,宽1厘米的彩色纸条。  相似文献   

4.
学生测量火柴盒,有十几个学生的结果是5.7厘米,与大多数学生的结果不一样,教师简单地以“少数服从多数”作结,看似民主,实际上却违背了“教学民主”的原则,生硬而粗暴。  相似文献   

5.
冯娟 《学子》2012,(11):36-36
一、精心预设,预约精彩特级教师刘德武在教学"认识厘米"一课时,在学生充分认识了1厘米的基础上教学认识几厘米时,刘老师出示一根5厘米的红色纸条,要求学生迅速说出是几厘米。当学生齐声说出"5厘米"时,刘老师问:"同意5厘米的举手。"教室里部分学生举起了小手。刘老师又问:"不同意5厘米的举手。"另一部分学生也举起了手。“你认...  相似文献   

6.
李莉  王燕 《河北教育》2000,(1):33-33
“三角形面积”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三角形转化成为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一、巧数方格,蕴伏规律。 引入新课后,首先是让学生感知三角形的面积是它所在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教师出示一底是6厘米.高是4厘米的三角形,如图: 先让学生思考:每个小方格…  相似文献   

7.
有位教师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公因数”一课,教学流程是这样的:先出示三幅图,分别是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和边长12厘米的正方形.后又出示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相似文献   

8.
认识厘米是小学阶段学习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它的教育价值不只是让学生对概念作形式化的表达。更要让学生真正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空间观念。学生长度观念的形式不能单靠教师的讲授.而是要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逐步形成。下面以北师大版第二册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一课的教学为铡,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让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地生根。一、找准起点。教师要创造血命生活的情境,让新知探究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案例: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环的面积》时,我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个半径4厘米的圆形纸片,让学生动手在圆内用同一个同心画一个半径是整厘米数的小圆(半径分别是1厘米、2厘米、3厘米的内圆)。我让学生用剪刀把刚才画的小圆剪掉,然后观察剩下的部分,并指出剩下这部分形状的图形就叫作圆环。  相似文献   

10.
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设计了如下课外作业:用10厘米、8厘米、6厘米长的铅丝各4根和8个橡皮泥团等材料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模型。此作业的设计旨在让学生能通过动手操作这一实践活动进一步感知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同时为下面学习正方体的认识及其表面积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许万明 《云南教育》2005,(16):19-19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这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数学老师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实践。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展开,问题也才会被学生发现,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可先让学生用一把米尺去量出黑板的长度,并用“米”作单位。学生在量的过程中,发现黑板长度不能用整米数来表示,激起学生需要学习一种新的数的渴望。又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为同桌两人准备2张长方形的白纸(一张长6厘米,宽2厘米;一张长4厘米,宽3厘米;  相似文献   

12.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9-10页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探究等活动,学会看米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了解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探索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建立l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内容和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3.
张婷  冯慧珍 《山东教育》2005,(25):43-44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学生在学习了比长短,初步感知了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时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相似文献   

14.
“认识厘米”是学生学习度量的起始,对于浙教版教材。学生在认识厘米之前,学习了长、短的概念,并学习了把物体放在方格纸上用数格子的方法刻画物体的长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度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认识1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能估计物体的长度(5厘米以内)。  相似文献   

15.
"一棵大树高5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一根火柴长5米"……每每看到这样的作业,不禁让我们又好笑又好气,但同时也让我们不由得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产生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来避免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设计并实践了"认识厘米"这一课。  相似文献   

16.
度量和加法对于刚接触数学学习的小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我在教学中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常识感悟,建立度量概念 1.常识激趣 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起源,然后介绍中国古代度量文化,让学生了解“尺”“厘米”与“米”的来源,认识国际范围内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公制”单位的作用是为了避免不同地域之间度量长度换算的麻烦,进而教师继续介绍各式各样的度量工具,激发学生兴趣。  相似文献   

17.
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教师提出与学生玩比大小的扑克牌游戏,学生兴趣骤起。教师拿出两组扑克牌,分别是红桃10、8、6和黑桃9、7、5,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组.学生当然挑选红桃一组。第一次游戏。先由一生依次出6、8、10三张牌,教师分别以7、9、5应对,  相似文献   

18.
一、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生年龄小 ,其特点是好奇心强、敏感、敢想、敢干。基于这个特点 ,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注意鼓励学生多思、勤想、敢于质疑。对在课堂上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看法的同学 ,或对某一解题方法另辟蹊径的同学给予充分肯定 ,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例如 :在教学二年级第四册 (五年制 )六单元长方形的周长时 ,我是这样进行的 :首先让学生认识周长 ,理解周长的含义 ;提问 :“如果我们想知道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应怎么办 ?”让学生结合事先准备好的长 5厘米宽 3厘米的长方形去思考 ,同时进行启发性提问 :“这个长方…  相似文献   

19.
习题课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解题实践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通过不同角度,沿不同方向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对于鼓励学生的独创性,初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很有好处.下面就初中物理中“运动路程与时间的计算”一例的教学,谈谈怎样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题目建设中经常要用到爆破技术.在一次爆破中,用了一条96厘米长的引火线,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爆炸.引火线燃烧的速度是0,8厘米/秒.点火者点着引火线以后,以5米/秒的速度…  相似文献   

20.
张秀梅 《教师》2012,(25):112-112
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一般都是由老师先讲解、示范,把什么都讲明白,让学生看清楚.然后再由学生练习。而尝试教学是让学生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有针对性地讲解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应予以重视的地方。最大限度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把尝试教学理论运用到体育教学之中.不仅促进了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而且对其基本技能的形成也大有裨益。一、通过尝试,掌握的知识更准确、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