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一、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本课生字词;在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内化课文语言,体味常识性课文用词的精练;在体验“自然之道”中激发探索哲理及学习语言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当前语文教学“讲”风不息,一篇课文,掰开、揉碎、嚼烂喂给学生的现象屡见不鲜;一问一答的“启发”之风更是越刮越盛;一堂课“十万个为什么”几乎成了语文教学的顽症。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一、语文课上“捡贝壳”——给学生一只语言自我积累的小背篓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其语言融思想美、规范美和艺术美于一体,堪称语言之典范。语文课就是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文中规范性的语言,  相似文献   

4.
所谓“情境”。就是情感不口境地。“情境”教学法,即教师主动运用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配合课文录音更佳)及配合课文的教具(挂图等),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情感、内涵之中,同时与课文词语、字义的透彻理解、课文中展示的画面之语言翻版、再现等方面水乳交融,把知识内容“立体”地授给学生,使学生能深层次、多方面地理解课文。其实质就是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取多种教法之长,把学生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通过教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有篇多幕剧剧本课文《负荆请罪》,这个历史故事最初入选教材时是篇记叙文《将相和》,课本这样安排意在让学生领略戏剧的魅力。仗着过去教过《将相和》,我设计出了教案第一稿:简要回顾“负荆请罪”之起因;重点关注剧本第二幕“负荆请罪”之过程;从人物的动作、语言中体会廉颇悔过之“诚”,蔺相如待人之“大度”。  相似文献   

6.
<正>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我与自然”,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单元选文是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类情感的散文,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三年级学生学习散文往往关注事物之美而忽略语言之美,以“生动的语言”作为学习主题,旨在锤炼学生对散文语言的敏感力,学习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美好的事物。  相似文献   

7.
文本是语言的艺术品,作者贴切而最具表现力的创造性表达,笔者名之为“智性表达”。对课文这一承载教育功能的特殊文本中的智性进行辨识、探究、品味,揭示作者的文心与智慧之所在,可以全课文之神采,充分展示课文的魅力及作者的才情;同时可以增长师生的智慧,提升思维和审美水平,增强表达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8.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2008,(24):F0003-F0003
从2008年7月起,《高考英语》一全新推出一系列新栏目:“名校学案”、“创新试题”、“阅读新视野”、“作文广场”等。“名校学案”中分设课文导读、语言精要、达标强训、话题写作、创新试题五个子栏目。“课文导读”回顾课文重点词语、短语和句子;“语言精要”列举重难点句子结构和语法知识。  相似文献   

9.
张利琴 《教学月刊》2013,(11):38-41
当前初中英语课文教学呈现重结果、轻过程的趋势。课文教学变成判断、选择、回答问题的程式,以显英语学习的“工具性”;完成阅读任务后教师急于向文本外拓展,以体现英语学习的“人文性”。课文教学直指阅读技能使阅读活动浅尝辄止、索然无味——所设问题缺乏内在逻辑,不利于学生深度阅读文本,阅读课失去了探究味;学生忙于答题,无心品读文本,阅读课失去了语言味;阅读缺乏情感参与,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阅读课失去了情智味。课文教学“偏食、速食”,语言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变味的课文教学现状亟需改变。  相似文献   

10.
《白鹭》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它承载着“一花一鸟总关情”的人文主题和“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的阅读要素。依据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采用化难为易的三个策略:着眼语言,探究中品文字之妙;聚焦形象,想象中赏画面之美;感受文意,鉴赏中悟情感之真,以此落实语文要素,实现难文浅教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九义”教材的英语教学有两大重点,一是句型教学,二是课文教学。句型教学使语言结构典型化。掌握好典型句式,就能举一反三,提高效率,这是学好英语的基础。而课文教学呢,从教的角度看,教学大纲指出,课文集语音、词汇、语法于一体,兼具听、说、读、写、译全面技能培养之重任;从学的角度看,因为任何一种语言总是扎根  相似文献   

12.
中年级的识字教材编排形式相同,均为“随语文识字”。这种识字形式将识字寓于阅读之中,便于学生联系句子和上下文,准确地理解生字词的意思;便于学生学习课文中规范的语言,使之变为自己的语言,为提高读写能力打下基础。 随课文识字的教学步骤一般是:在初读课文时提出生字词,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兼顾认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情感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这话有三层意思: 1.课文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去“读懂”的,不是“听懂”的; 2.“读懂”课文的主要标志是理解,即理解语言,理解思想内容,理解表达方式; 3.读的基本程序是“语言—思想—语言”。由此说明,“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离开“读”的活动,一味地“教师讲学…  相似文献   

14.
教育家威廉·葛德文指出:“学习的最好方法是看出所学知识的价值。”要保证语文教学卓有成效,必须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个体语言”与“课文语言”的差距,使学生明确要从课文的语言中学习什么,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变教师的“单向推销”为师生之间双向的心理语言沟通,确保语言训练真正落到实处。下面以《古井》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学生“个体语言”与“课文语言”接轨的问题。教学片断一教师用幻灯显示课文语段:每天从晨光熹微到幕色降临,取水的人络绎不绝地从我家门前走过,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  相似文献   

15.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每篇讲读课文和课内自读课文的标题左下方都列有“学习重点”。所谓“学习重点”,就是教学本篇课文时所必须重点掌握的最重要的语文知识部份。这些重点,有的强调写作本篇课文的主要手法或语言运用的特点,如《沁园春·雪》中提出两点:“一写景、抒情、议论的写法”,“二精确的语言”;有的强调某种典型的修辞手法或结构方面的重要特点,如《有  相似文献   

16.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课文阅读教学占据了小半壁江山。而阅读课教学,应该包括处理好课文理解活动的基础上组织语言学习活动。课文阅读教学若是人的“大拇指”的话,那么语言点教学则是“食指”,“拇指”加上“食指”,才能确保课文阅读教学这张大手运行的实效。  相似文献   

17.
大学英语课文教学“满堂灌”,违背了语言学习过程规律 ,实现不了语言知识“互动”。而运用课文“互动”教学模式 ,用英语学英语 ,不失为爱护学生学习积极性 ,改进课文教学 ,培养认知能力的良策  相似文献   

18.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极富表现力.教学这篇课文重点不能放在对文体写作方面的探索,而应该从欣赏美的角度来体验桥与周围环境所形成的那份和谐美.本教学案例依据“交流预习”、“研读共赏”、“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四个板块,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画面美和语言美,进而拓展到生活中的“桥之美”.  相似文献   

19.
目前,语文课“讲风”依在。“课文分析式”教学依然有不小的市场。如何实现从“讲风”到“学风”的转变,把“教校”真正变成“学校”?如何让语文课走出“课文分析”的泥潭?“语境下的学生语言实践活动”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出困境。请听杨振兴老师以《蜀鄙之僧》教学为载体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20.
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重“内容”,而且要重“形式”,这里所说的“形式”是指语言的表达形式。关键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体会如何运用语言文字,使语言变得具体、生动、形象,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由重“内容”转变为重“形式”呢?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鱼游到了纸上》谈一点不成熟的做法。《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就越来越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