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众所周知,高 Tc 超导体的合成需要高温长时间的热处理,少则需几个小时,多则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的热处理,而且有的工艺不只需要一次高温热处理工艺。一般合成高 Tc 超导体沿袭常规的陶瓷烧制工艺,经配料——研磨——预烧——再研磨——高温烧结——随炉降温获得 Tc 超导体,烧制周期太长。为了适应高 Tc 超导体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应用前景,我们通过对高 Tc 超导体合成机制的研究,发现高 Tc 超导体的合成不一定必走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26(6):714-725
有机超导体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国家实验室陈仙辉课题组通过在具有π分子轨道的菲(菲是具有三个苯环的稠环芳香烃)中掺人碱金属,实现了5开尔文温度的超导电性.研究同时发现,通过施加1万个大气压的压力使得超导转变温度有20%的提高,并且超导体具有局域磁矩.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新发现的超导体可能具有非常规的超导电性.这类超导体的发现对非常规超导体机理的研究具有非凡意义.稠环芳香烃可以由不同数量的苯环组成,有一个很大的家族,其超导电性的发现表明又一类新的有机超导体家族诞生.该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相似文献   

3.
科学前沿     
《科学中国人》2012,(9):24-27
Nature最新内容精选48K下铁基硫族化合物超导性重现2010年发现的新型铁基硫族化合物超导体为非常规超导体的研究探索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提供了新的机遇。这类超导体在常压下的超导转变温度约为32K,中子散射研究结果表明,这  相似文献   

4.
新发现的含有磁性元素的超导体LaOFeAs,经过元素掺杂后其临界温度可达到55K,这一最新发现引发了新一轮的高温超导研究热潮.文章总结了目前关于LaOFeAs型超导体在实验和理论上的研究进展,对超导体材料的制备、电学性能、磁学性能等做了阐述,同时对其今后的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大众科技》2008,(11):8-8
在制造超导器件的道路上,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找到作为纳米尺度超导体的材料。这样的超薄超导体将在超导晶体管以及最终的超快、节能电子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问题与解答     
导体通入电流会产生热量,是由于电子和离子发生了碰撞。那超导体通入电流后为何不产热?热敏电阻为什么会在升高温度时电阻下降特别快?光敏电阻呢?——安徽省肥西县鸿志文化补习学校陈凯答:首先我们要知道,超导体的电阻为零,正因为这样,当电流通过超导体时,就不会产生热。热敏  相似文献   

7.
正"十二五"期间,中科院在高温超导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中科大陈仙辉教授首次在铁基超导体(常压下)突破传统超导体的麦克米兰极限,证实了铁基超导体是除铜氧化合物之外的又一类非常规高温超导体。相关论文已被他引1 085次,为2002—2012年期间我国被引用次数最高的10篇论文之一,在物理领域排名第一。被Science评为"2008年度十大科技进展"、被美国物理学会评为"2008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被欧洲物理学会评为  相似文献   

8.
高温超导体的临界温度突破77K即进入液氮温区,它使人们看到了在液氮温度下利用超导体优越性能的巨大潜力,从而在科学技术及生产应用上有了突破性的变革,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从高温超导体刚刚被发现时起就受到世界科技界极大的关注与重视,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研究它的性质,摸索其应用途径。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薄膜形式的超导体将是首先得到实际应用的超导体。因此在高温超导体发现的开始,科学家们就对制备薄膜的各种方法十分重视。  相似文献   

9.
在铁基超导体中发现明显的能隙各向异性物理所闻海虎等研究人员一直潜心于精密比热的测量,最近开发出角度分辨的比热测量装置。利用这种手段,该研究组测量了铁基超导体FeSe0.45Te0.55(Tc=14.5 K,罗会仟博士和戴鹏程研究员提供)的角度依赖的比热.  相似文献   

10.
在铁基超导体中发现明显的能隙各向异性物理所闻海虎等研究人员一直潜心于精密比热的测量,最近开发出角度分辨的比热测量装置。利用这种手段,该研究组测量了铁基超导体FeSe0.45Te0.55(Tc=14.5 K,罗会仟博士和戴鹏程研究员提供)的  相似文献   

11.
超导材料指的是在超低温下失去电阻的材料。它的这种性质就是超导电性。具有超导电性的物质称为超导体。低温超导材料发展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高温超导材料出现在其之后。高温超导材料的发展为超导技术的应用展现前景。本文主要阐述了超导体在信息技术、宇航航海机械制造技术、交通领域和电力技术领域等方面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1,6(4):317-322
超导现象发现之后,物理学家经过70年的奋斗,终于在1986年底使超导转变温度突破了液氦(4.2K)和液氢温度(20K)的禁区,实现了在液氮温度(77K)以上呈现超导转变的“梦想”。1986年4月,瑞士科学家发现钡镧铜氧系化合物转变温度可达30K,同年底物理所赵忠贤等获得了转变温度为48.6K的SrLaCuO高临界温度超导体,并观察到这类物质在70K附近有超导转变的迹象。1987年2月物理所又发现了新的高温超导体。这种超导体是改进的钡基氧化物,主要成分有钇、钡、铜、氧四种元素,超导中点转变温度为92.8K,零电阻温度为78.5K。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于1987年2月 2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向全世界公开了YBCO的超导体组分,得到世界各国的公认。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研究的巨大突破,有可能使能源、电子、电工、交通、通讯、医疗和军事等有关领域发生广泛的、深刻的革命,将极大地改变世界的面貌。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信息》2011,(18):10-11
布线系统采用高效超导体,长期以来一直就是科学上的一个梦想,但是,研究人员已经面临着这样的实际挑战,比如,要找到柔韧和成本划算的材料。现在,特拉维夫大学(TAU:Tel Aviv Unlversify)的研究人员已经找到一种方法,可以使旧理念焕发新生,这是因为用了下一代超导体。  相似文献   

14.
在非中心对称超导体中,反对称的自旋-轨道耦合会导致自旋单态配对与三重态配对的混合.这里主要关注重费米子超导体CePt3Si,研究自旋-轨道耦合以及宇称混合对该系统比热和自旋磁化率的影响,得到了与实验可以比拟的理论结果.  相似文献   

15.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卡麦林?翁尼斯在实验中发现,当把水银放到零下269℃低温环境中,它的电阻会突然减少为零。而产生的感应电流持续一年多也没有衰减。后来,科学家把具有这种超导电性的物体,叫做超导体。研究发现,铅、锡、铌等近20种金属和几千种化合物,在低温条件下都会成为超导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合成了单相复合氧化物多晶超导体Ba_(2/3)Gd_(1/3)CuO_(3—y),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样品在空气中保存59天后仍保持原有的超导电性,是一种较稳定的高T_c超导体。Ba_(2/3)Gd_(1/3)CuO_(3—y)的超导临界转变温度为Tc(onset)=120K,Tc(mid)=92K,Tc(0=0)=91K,△Tc=0.9K。磁浮实验表明该超导体具有明显的抗磁性。  相似文献   

17.
广闻博见     
《新浪科技》第六种物质形态诞生继气体、固体、液体、等离子体,以及1995年科学家创造出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之后,科学家又创造出世界上第六种物质形态:费密冷凝物。这种崭新的物质形态的出现有助于下一代超导体的诞生。美国科学家利用经过度冷却的钾原子团创造出这项新物质形态,向制造出一种可日常使用的超导体又迈进了  相似文献   

18.
正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U1732274,11527805,11425415,11421404,11888101,11534010)等的资助下,由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组成的联合团队通力合作,在二维铜基超导体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以直接的实验证据揭示了二维极限下的单层铜基超导体具有和块体铜基超导体相同的超导特性。相关成果以"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in Monolayer Bi2Sr2CaCu2O8+δ"(单层铋锶钙铜氧中的高温超导性)为题,于2019年10月发表在Nature(《自然》)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718-x。  相似文献   

19.
通常电流通过金属导体时会产生损耗,但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则不会发生损耗,这就是1957年由巴丁、库珀和施里弗共同解释的所谓超导现象。然而3位科学家并没有完全阐明超导现象产生的机理。最近,位于斯图加特的德国马普固体研究所物理学家两次对铅和铌的超导性进行了测试,发现了超导体费米表面迄今未被发现的一些细节,即电子在超导体费米表面运动时会形成能量空隙,  相似文献   

20.
超导体虽然早在1911年就被发现,但超导作为一项技术获得应用却是近一二十年的事。特别是80年代后期,由于高温超导体的发现,超导体的应用有了飞快的发展。超导技术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它在电力工业方面的广阔应用前景,现在已没有人怀疑了。 从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国、前苏联、德国、法国、日本等国都研制出不同容量的低温超导发电机。法国和日本还制造出转子和定子都采用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