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论物质可分无限性与宇宙无限性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物质可分无限性与宇宙无限性相统一的命题。(1)从哲学史考察了命题的思想渊源;(2)从本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粒子物理学与现代宇宙学角度论证了命题的合理性;(3)论证在微观、宏观及宇宙三个层次物质具有开放性;(4)论证命题统一于开放性;(5)论证物质可分无限性与宇宙无限性之转化性。依系统内外相对性,阐明了宇宙创生正是物质可分的一种表现。本命题意义在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不仅表现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且表明世界在“大”、“小”两极上的对立统一性。  相似文献   

2.
“法天贵真”是庄子天人之学的一个核心命题.其要义是人道与天道合一,在生命的本真存在中体悟天道。这一思想体现了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与自然无为的宇宙生命的统一,代表了庄子的人生境界论,是一种境界形态;它在“天人合一”这一根本观念影响下,把人生的最高境界与审美境界统一起来.对中国美学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汉字全息律是根据宇宙全息统一论而发展出的一种汉字学理论,旨在对汉字的全息状况加以描写。按照汉字全息律理论,汉字的发明创造是对人与自然内在节奏与信息的全方位体认,是对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能起到调节均衡宇宙的具体范围的作用,即汉字的发明是精神对物质的全息重演;在汉字的字义体系中,部分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而部分与部分之间包含着相同的信息,从而构成了汉字字义的全息递归结构,汉字意象的内在信息,能引起人的思维深层次的全息共振,激发人的知觉、想象、领悟的协调运动。  相似文献   

4.
许慎的《说文解字》蕴涵了很深的宇宙全息思想,这可以从他关于文字创制的思想、540部首的建立、始一终亥的排次等方面去认识。对于许慎的宇宙全息思想,我们得出初步结论为:第一,观象别异:精神对物质的全息重演;第二,部首的建立:宇宙结构模式的全息重演;第三,始一终亥:宇宙生成演化的全息重演。  相似文献   

5.
杜洁 《成都师专学报》2007,26(3):109-110
继英国物理学家伽伯于20世纪中叶发现光学全息现象之后,全息学开始为世人所研究。20世纪80年代,经典物理学中的“全息(holography)”概念被引入人体科学,宇宙全息统一论等新兴的交叉学科相继诞生。“按照王存臻、严春友在《宇宙全息统一论》中的说法,‘全息’的含义是:部分(即子系统)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包含着相同的信息,或部分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包含着整体全部信息的部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关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关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关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关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关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183;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关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关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关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7.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这一统一而又不可分割的哲学命题贯穿于公孙龙《指物论》全篇中心,它既是公孙龙哲学发展的终点,也是公孙龙哲学的总纲。体现在这一命题中的公孙龙哲学思想是前期名家思想的合  相似文献   

8.
广义生命论     
生命在不同的时空都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生命的核心是灵魂,它是宇宙生命坐标系四个象限共同具有的东西。灵魂的本质是阳性物质的负物质“阳-”和阴性物质的正物质“阴+”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全息着宇宙和人类社会的信息与密码。未来的生物科学将可能沿着这个思路发展,以便在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的奥秘。  相似文献   

9.
<正> 张载的《正蒙·太和篇》精辟地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深刻地批判了佛老唯心主义,把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和无神论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是中国哲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一篇哲学论文。 张载在《太和篇》中提出了“太虚即气”的命题,从空间上论证了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一切唯物主义者都力图对这一原理作出说  相似文献   

10.
和谐的哲学宇宙观是中外哲学的一份重要理论遗产,也是科学发展观和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源头。《易》就以物质的“气”的有序运动来阐释宇宙的整体的和谐运作,明代《幼学》又以“七政”等具体天象知识充实了《易》的“和谐宇宙”论。康德的星云假说使古希腊原子漩涡宇宙结构说推陈出新,从“开放宇宙”的新视角解决了宇宙总体的和谐发展源泉。马克思主义和谐宇宙观吸纳了康德的和谐宇宙观,解决了达尔文主义者未解决的人的起源与社会本质问题。新诞生的宇宙循环往复理论,不只推倒了宇宙第一次大爆炸假说,且以宇航数字化实测信息,在高新技术基础上实现向马克思主义和谐宇宙观复归。  相似文献   

11.
1984年,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致中国第一届《周易》学术研讨会的贺信中,提出了“周易是宇宙代数学”的命题。这一命题受到国内外易学界的普遍赞扬和认同。但是,冯先生却说不出周易宇宙代数学的代数符号和数值为何。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华裔数学家焦蔚芳先生建立起焦氏“周易宇宙代数学”理论体系。这一个理论体系基本上是成功的。这是焦先生对易学研究的重大贡献。本文的目的是想对焦氏“周易宇宙代数学”作一调整,使其更加丰富和精确。不当之处,请焦先生和易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2.
从系统与信息的角度重新考察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揭示其中蕴涵的全息论与系统论思想,发现由单子构成的整个宇宙是一个系统整体,这个整体包括无数系统层次于自身,同时也包括单子本身的小宇宙系统。当然,在莱布尼茨那里,小宇宙的系统和大宇宙的系统无疑具有同一性或曰同构性,这些系统在信息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表现为一种全息性即无限信息的全方位辐射与接收,全息性统摄着整个宇宙系统  相似文献   

13.
中学的素质教育,只有从“普遍提高,全面发展”的意义上去进行,才能实现其真正的意义。否则,片面追求升学率,以至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令人深思! 因此,我们必须对教育的目的及教育过程的本质再作一深刻的认识。王存臻、严春友两同志从宇宙全息的角度来研究,颇有新意。他们在《宇宙统一科学》一书的“全息教育学初探”一节中的观点令人称道,其结论是: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知识传授,启发对象本有的潜在能力,使对象成为自觉的主体。在于通过外部信息与内部意会全息结构的相互作用,使潜在的主体性、潜在能力显现出来。总之,就是使对象成为“具有自由意志的人”(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相似文献   

14.
信息思维是区别于传统的物质思维和能量思维的一种全新思维方式。比较起古希腊文化,中国古代文化较少有实体性物质思维的特点,而更多具有信息思维的特色。中国古代文献中所阐释的八卦、阴阳、有无、五行、象数、经络、脏腑,以及天人相应等观念和理论都体现着丰富而深刻的信息统念和信息思维方式。在当代,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息思维方式与现代信息系统理论相结合,诞生了一系列由中国人提出的具有独特韵味的学说,比如,泛系理论、生物全患律、宇宙全息论,以及演化全患理论等等,此类学说同样体现着深刻的信息思维底蕴。  相似文献   

15.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单元第1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通过对地理环境和城邦制度的描述,介绍了古希腊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条件。希腊人极富智慧,是最早探索人类、探求人的思想和灵魂的民族。他们寻求宇宙万物的源头与规律,用理性来描绘、把握自然而美好的物质世界;他们探究社会的正义与公理,诘问人生的目的与价值;他们渴望自由,追求精神与物质的原始统一,这是一种极度完善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6.
我国学者对科学理论中的新领域——全息学说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研究,我国学者也参与了作为一种新宇宙观的全息论的构建。全息论的基本假设是:在空间的任何一点,都有来自宇宙各不同方向、不同距离和发自于各不同时间、不同历史阶段的信息。全息包是体现全息普遍性的功能单位。全息包虽然不能脱离开物质的存在形式,但其本质是一个信息包。部分是整体的全息包;现实是历史的全息包;个体是类的全息包。宇宙起源于一个原始的全息包,是这个原始的全息包分裂、演化的结果。全息论是一种新的宇宙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包括全息认识方法和控制方法,在认识和实践中都有应用。目前全息论的哲学成分还比较浓,全息论哲学也为某些重大哲学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新的路线。  相似文献   

17.
1984年,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致中国第一届《周易》学术研讨会的贺信中,提出了“周易是宇宙代数学”的命题。这一命题受到国内外易学界的普遍赞扬和认同。但是,冯先生却说不出周易宇宙代数学的代数符号和数值为何。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华裔数学家焦蔚芳先生建立起焦氏“周易宇宙代数学”理论体系。这一个理论体系基本上是成功的。这是焦先生对易学研究的重大贡献。本文的目的是想对焦氏“周易宇宙代数学”作一调整,使其更加丰富和精确。不当之处,请焦先生和易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周敦颐都是在永州成熟、成长起来的哲学家,柳宗元对秦汉儒学进行了总结,周敦颐是宋代儒学的开山祖。柳子的思想学说为周子的性理学说扫清了理论障碍,永别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对他们有深刻影响,永州是秦汉儒学和宋新儒学的终始地。柳、周两子的哲学都是以《周易》作为思想基础,阴阳二气的“交错”与“交感”命题源白《周易》。宇宙生成论是相近的,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周子还提出阴阳互为依存并互为转化。他们的宇宙现对思想法释的进路和对象不同,取“道”不同;柳子诠释的是政治哲学,取的是为政之道、济世救民之道;周子诠释的是伦理哲学,取的是成圣之道。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书是近代极负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境界说”又是《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尤其是“无我之境”所要求于文艺的真实性,超出了传统美学所论之一般范畴,在中国美学关于意境理论发展史上首次把它推到了宇宙人生的深处。“境界说”对文学美学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位”是《周易》中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周易》观察宇宙、认识世界的一个基本的认识原则。无论在《易经》还是在《易传》中,“位”都不只是作为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这种思维方式的主要精神便是,符号性地看待宇宙人生,并试图把自然与社会归纳为一个理性的抽象的结构,以期用这样一种结构来解释具体的人生关头或人生经历。《周易》的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也是数学科学的基本精神,我们顺理成章地在数学科学中证明了它的合理性。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学说与实践中也得到了发挥和应用,如韩非有关“势位”的思想、孔子等人的“名位”观念,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所惯用的“名教”伎俩等。更有意义的是,《周易》这一思维方式对文艺学也有着极高的理论价值。这就是由此而推论出的艺术家生活视界的符号性问题。艺术家与生活、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是文艺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本文提出了“艺术家生活视界的符号性”的观点,认为由于它生发于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基础,并符合辩证的逻辑,因而仍然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