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高中阶段,物体受力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同学,特别是力的动态平衡问题,更让一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力的动态平衡问题,就是一个或者几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当其中一个力的大小或者方向发生缓慢变化时,引起其它力跟着变化的问题.要处理的问题有两类:一类是,知道几个力的变化情况,分析引起它们变化的原因(此类较为少见);另一类是,知道某个力的变化情况,讨论这一变化对其它力的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力”的问题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推、拉、提、压、挤等都是力的作用,要产生力的这种作用,必须有相互作用的物体存在,从实际例子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而且当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以上的物体存在。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前者是施力物体,后者是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相互依存、同时存在。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物体直接(接触)作用,如手提水桶、马拉车等;另一种是物体之间的间接(不接触)作用,如磁铁对铁钉的吸引力、空中飞行的飞机受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课改理念为指导,展示了一堂新课标下的8年级物理《力》的教学设计。课题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2.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  相似文献   

4.
一、浮力的概念1.浮力的定义物理学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力 ,如重力、摩擦力、弹力、分子力、电力、磁力 ,还有压力、支持力、吸引力、排斥力、动力、阻力等 .前几种力是根据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性质命名的 ,后几种力则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 .我们知道 ,物体在液体和气体中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因此浮力是属于按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力 .而从浮力产生的原因来看 :浮力起因于液体 (气体 )的压强 ,且浮力的大小等于液体 (气体 )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之差 ,因此 ,浮力本质上是一种压力 .2 .浮力的大小和方向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知道 ,浮力的…  相似文献   

5.
正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力的合成》是物理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的内容,在本章前3节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和几种常见的力,知道力是矢量,一个力作用效果不仅与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其方向有关.在此基  相似文献   

6.
正我们知道力学对于物理如同骨骼之与人体,尤为受力分析方法,能正确和熟练的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技巧是学好力学的关键,更是学好整个物理的关键。当物体所受得力在一个平面内时就可以在一个平面内画出其所受的力,求出未知力。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在同一个平面内时也就是物体受力是空间的,就不能在一个平面内画出物体所受的每一个力,这样就为分析受力增添了许多思维障碍,特别是加入了摩擦力方向的判定,就更是容易出错。下面我就以典例为载体,介绍一种受力方法,空间受力、分面分析法。例题一、如图1所示,在倾角为θ=30~0的粗糙斜面上放一物体,重力为G,现在用力与斜面底边  相似文献   

7.
一、浮力概念的认识1.命名:物理学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力,如重力、摩擦力、弹力、分子力、电力、磁力,还有压力、支持力、吸引力、排斥力、动力、阻力等,前面几种力的名称是按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性质命名,后几种力则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我们知道,物体在液体和气体中受到竖直向上  相似文献   

8.
一、知识结构基本知识力力的概念 (理解 )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知道 )力的作用效果 (知道 )力的测量 单位 (知道 )弹簧秤的使用 (会 )力的三要素 (理解 )作力的图示与示意图 (会 )力的合成 合力的概念 (理解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掌握 )重力概念 (知道 )大小与质量的关系G =mg(理解 )方向 (理解 )力和运动惯性及惯性现象 (知道 )惯性定律 (知道 )平衡力 概念 (知道 )二力平衡条件 (掌握 )摩擦力概念 (知道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知道 )滚动摩擦 (知道 )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知道 )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 (知道 )二、复习指导(…  相似文献   

9.
以往进行《力与运动》单元教学的时候,我们总是将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这个概念停留在让学生知道物体运动起来需要力这一层面上,直到在一次教材培训时听到专家说了这样一句话:让学生知道物体动起来需要力,更要让学生知道物体停止下来也需要力。这段话明确地揭示了我们该  相似文献   

10.
例1从课本中我们已经知道: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郾从实验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压力大小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郾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郾进一步精确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压力N的大小成正比,即f=滋N,式中滋称为动摩擦因数,它的数值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郾根据以上知识:请你设计一个测量一张白纸跟水平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滋的方法(器材自选).要求:(1)写出实验步骤及…  相似文献   

11.
在物理课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个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另一个是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研究同一直线二力合成规律是从形变角度来进行实验的,本文通过设计从力使物体运动状态角度来研究合成规律的实验,解答了学生的疑问,保护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以往进行《力与运动》单元教学的时候,我们总是将“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这个概念停留在“让学生知道物体运动起来需要力”这一层面上,直到在一次教材培训时听到专家说了这样一句话:“让学生知道物体动起来需要力,更要让学生知道物体停止下来也需要力。”这段话明确地揭示了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更接近“力与运动”科学概念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正一、课前预习学生课前预习最重要的是针对性要强,要对重难点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课前预习要条理清晰,即构建一个简明的知识框架。如:在初二物理下册第一章第一节的课前预习中,只需知道什么是力,力的作用以及作用的效果,用3分钟就可以完成。二、上课礼仪本环节非常重要,教师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要有较好的洞  相似文献   

14.
一个接触面上可以同时存在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春花 《物理教师》2009,30(5):22-22
我们知道静摩擦力存在于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而滑动摩擦力存在于相对滑动的物体之间.按照这个说法,一个接触面上的两个物体不可能既相对静止又相对运动,因此一个接触面上只能存在一种摩擦力,那么下面这个例子又该如何分析呢?  相似文献   

15.
1225年比沙市举行数学竞赛,罗马帝国皇帝菲力德二世和大批数学家都前往参加,菲波纳奇和其他数学家的名声传到菲力德那里,国王要出题目给菲波纳奇当众考试,题目是:“求一个完全平方数使这个数加上5,或者减去5,以后仍旧是一个完全平方数”菲波纳奇想了一想就说出这个数是1681/144。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比较困  相似文献   

16.
李军辉 《教师》2011,(25):93-9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状况(光滑、粗糙程度)、小纸盒的重量(对地面的压力)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二力平衡的知识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一知识对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求平衡力中的未知力以及进一步学习摩擦力、浮力等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 ,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学习这一定义要明确 :1 .定义中指的“物体”是指一个物体 ,而且是受力物体 ;“几个力”都作用在这个物体上。“几个力”指至少有两个力。2 .由定义可知 ,当物体受到的力平衡时 ,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保持何种运动状态 ,决定于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物体原来是…  相似文献   

18.
·知识体系及复习要求·力及力和运动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理解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知道 )力的作用效果 (知道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会 )力的三要素 (理解 )作力的图示 (会 )重力的定义 (知道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 =mg(理解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理解 )合力的概念 (理解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理解 )力和运动二力平衡的条件 (理解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知道 )滚动摩擦 (知道 )增大、减小摩擦及其实际意义 (知道 )惯性定律 (知道 )惯性现象 (知道 )·重点难点剖析与复习指导·本单元的重点是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 ,力…  相似文献   

19.
同学们都知道,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从功能的这一关系来审视一个物理过程,分析这一过程中各力做功情况及其相应的能量转化情况,是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要建立的重要观点之一,是处理物理问题的一条重要思路。特别是在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中,只要选好始、末状态,并把握好过程中各力所做的  相似文献   

20.
在高考考点中,“功”是一个基本概念。“动能定理”是一个重点、难点,也是热点.我们知道,做功离不开力,做功的过程也必然伴随着能量的转化; 动能定理中又离不开力做功,同时也必然与动能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文中,笔者将结合例题, 从“力”与“能”的角度来分析求解有关“功”和“动能定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