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现实交往相比,网络技术支持下的虚拟交往降低了交往的成本,交往主体的隐匿化与虚拟性在人的主体性提升、促进社会沟通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也正是基于这种虚拟与隐匿,以及由此扩大的交往自由度,可能导致交往主体的"自我迷失"、在情感上对虚拟世界产生眷恋和过分依赖、虚拟交往的道德淡漠等失范问题。发挥教育合力,可以从融合多种监管方式,有意识控制虚拟交往的时长,加强社会虚拟空间治理;开发社会交往资源,分清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差别,解除对虚拟交往中非理性的"虚拟自我"的过度依恋;培养虚拟交往伦理,提升虚拟主体的主体性等方面发挥社会教育的效用。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归根到底是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在“陌生人”社会、网络媒体的交往环境下,大学生作为“反思的实践者”,如何在主体间性的理论范式下进行自我主体教育和理性交往,需要以一种自我体验式的历练来达到真正的自知自觉,即教育在于培养大学生成为“反思的实践者”,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在大学生活乃至人生道路上引领自我。  相似文献   

3.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是在与客体互相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在主体性的支配下,个人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是唯一的“主体——客体”关系。主体性虽然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类与科学的发展,但却容易陷入“以自我为中心”。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后果。主体间性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主体的关系。主体间性是对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是指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互相平等、互相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的交往特点和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主体性呈现出虚拟与现实交织、个体与群体融合、张扬与迷失并存的新特征。智能技术在重塑教师主体性的同时,也易使教师陷入自我危机、交往扭曲和行动异化的主体性困境。因此,有必要通过坚守生命之性,在寻求本真中认识自己;构建选择之性,在实践活动中成为自己;回归创造之性,在终身学习中成就自己来复归教师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网络世界的虚妄和娱乐、乌托邦式的平等交流、生活价值的想象性追认,让人与技术的互联遭遇伦理和道德困境,以虚拟想象的理想“他者”与陷入身份危机的“自我”建构起不断演变的张力关系。大学生呈现出虚拟身份的自我认同,却在算法“技术无意识规训”下首当其冲,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拨开算法的技术迷思,理性看待算法规训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柔性嬗变风险,发挥思政教育功能开展算法治理,提升网络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6.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但网络只是人作为主体对客体进行控制的辅助工具.当人过分依赖网络技术时,人就放弃了对客体的控制和判断权,也就是放弃了自身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在网络交往中导致个性异化.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增强人的主体性意识,健全网络管理监督机制以及教育人们正确处理网络交往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方面入手,摆脱由于过分依赖于网络交往而对人个性发展所造成的束缚,从而在现实生活与网络交往的有效结合中促进人的个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交往德育是相对于灌输德育而言的。在对“转化论”与“生成说”德育的主体性比较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建构主体性德育的理路,即德育必须通过人与人的交往、人格精神的相遇、意义关系的建立来实现;必须经由主体的自我觉解才得以内化,凝聚成个体的德性,并外化为个体的德行;必须从灌输德育理念和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与交往的互动、主体与主体的互动、意义与意义的互动、“知道”与“体道”的互动。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从个人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是现代社会对人性发展的要求 ,也是主体性发展的必然。教育作为促进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也必将实现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主体间性教育在教育目的上表现为主体共同体主义 ;教育过程是师生间以教育资料为中介的交往活动 ;课程设置上呈现“人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是在与客体互相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在主1]体性的支配下,个人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是唯一的“主体—客体”关系。主体性虽然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类与科学的发展,但却容易陷入“以自我为中心”,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后果。主体间性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主体的关系。主体间性是对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是指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互相平等、互相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的交往特点和关系[。1]一、教育管理中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1.教育管理中的主体性及其特点传…  相似文献   

10.
虚拟社会大学生的生存困惑与人文关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学生在虚拟的生存空间中发现自我、创造自我、享受自我的同时也存在着现实人际感情被凝固、精神与肉笨被分离、集体归属感消失、自主性被抑制等生存困惑。给网络生存困惑中的大学生以人文关怀,是它的主体性回归的呼唤,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尊重,也是对人的价值存在的反思。所以,教育者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主体性人格,帮助其走出网络角色迷失;引导大学生学会生活,使其真正感知自己现实的“家园”;重塑大学生的人生信仰,给虚拟社会中的个体的灵魂找一个停靠的港湾;利用网络提供心理援助,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调适;社会为大学生的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是学校教育者实施人文关怀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