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海省短时强降水(强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青海省48个自动气象站2004~2006年6~9月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青海短时强降水(强暴雨)的降水性质、持续时间、降水范围以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海短时强降水(强暴雨)范围小、持续时间短、局地性强并伴有雷暴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系统性天气造成的短时强降水较少;短时强降水的分布明显受到地形影响,降水次数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性递增趋势,在东南部有一高值中心,在青海湖以东、青海南部地区各有一个次高值中心;青海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主要以短时强降水(强暴雨)为主;短时强降水(强暴雨)在盛夏的7-8月出现最多,且多发生在傍晚前后。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2004—2010年160站次青海省短时强降水资料分析表明,短时强降水随时间变化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东部农业区和青南地区出现短时强降水的次数最多,占年总次数的86%,且主要出现在5-9月。在空间分布上暴雨有两个多发中心:一个是地处青南高原东南部的久治、河南、同仁等地,另一个是位于青海省东部的湟中、西宁、大通、互助、化隆等地。造成短时强降水的主要高空环流形势有巴湖横槽型、两槽一脊型、西风气流多波动型、两高之间切变型和两脊一槽型。  相似文献   

3.
杭州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及预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诗芳  郝世峰  冯晓伟  胡波 《科技通报》2010,26(4):494-500,545
利用杭州市近20年的1h雨量资料,分析了杭州短时强降水的发生规律,包括短时强降水的极值分布、年发生次数、月际分布、时段分布等气候特征。短时强降水雨量极值大多出现在台汛期间。杭州市短时强降水年发生次数的多年平均值为9.6次。杭州发生短时强降水的高峰期为7~8月。短时强降水容易发生在凌晨及午后两个时段。产生短时强降水的天气系统有:梅雨锋、西风带低槽、热带气旋、副高边缘西风急流、局地强对流系统等。本研究通过MM5模式产品得到各大气对流参数场及单点探空曲线,为预报短时强降水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个例分析发现,在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各个大气对流参数场中心与短时强降水中心对应较好,杭州探空曲线反映了大气层结不稳定,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但是预报仅停留在定性和人工分析阶段,做出客观定量预报,并确定短时强降水的落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鲁明欣宇  郭娜  沈澄 《内江科技》2022,(10):71-72+12
<正>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6年7月6-7日南京中南部地区极端短时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探讨了强降水产生的环境背景、有利条件以及雷达回波特征,以期为南京地区极端短时强降水的预报预警提供一些参考。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南京,梅雨期间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发生频率呈显著上升趋势,特别是雨强大于50 mm·h-1的致灾性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次数呈显著增长[1]。  相似文献   

5.
依据2016年~2020年青海东部地区15个国家气象站降水等资料及相对应探空资料,研究东部地区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情况及探空物理量的预报阈值.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平均每年发生短时强降水4.2站次,年变化呈双峰式,其中一半以上发生在8月,且多发于午后;门源和大通是东部地区发生短时强降水最多的两个站.(2)发生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04~2010年每年5~9月青海省自动气象站小时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青海省东北部短时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短时暴雨出现前地面逐时变压、变温变化特征以及短时暴雨中尺度天气系统演变的规律,研究了短时暴雨预报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青海省气象部门2010~2014年29个市县的闪电定位资料和雷灾统计数据,运用ArcGIS软件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青海省闪电频次和雷电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省闪电以负闪电为主,负闪电占总闪电85%以上,每年的6~9月份,每天的14:00~16:00和19:00~22:00是雷电集中出现时间段,这与雷灾出现的时间段相吻合;在空间分布上,闪电频次高密度区在青海省东部地区的大通县和海南州的共和县,雷灾次数最多在黄南州的河南县和东部地区的湟中县,造成人员伤亡主要在农牧区,应加强防雷知识的宣传工作;经济损失主要在城市,要进一步完善电子设备的防雷措施。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4年~2018年5~9月青海地区50站A资料和地面灾情报告资料,分五个区(青南地区、环青海湖地区、东部农业区、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区)统计青海高原强对流个例,分析强对流天气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特征:短时强降水东部多于西部、南部多于北部、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冰雹青南地区多于北部地区,唐古拉山区是青海冰雹高发区,但直径较小,主要为弱冰雹;雷暴大风青南地区多于北部地区,唐古拉山区是青海雷暴大风高发区,五道梁是极值中心。(2)时间变化特征:短时强降水近年有多发趋势,集中在7~8月,70.9%的站次均发生在16:00~24:00;冰雹近年来呈现逐渐减少趋势,极值出现在6月,91.4%的站次均发生在12:00~19:00。雷暴大风具有三峰型,主要活动在5~6月,89.1%的站次均发生在13:00~19:00。(3)对比华北和华南地区,青海高原冰雹、雷暴大风总体呈现减少趋势,不同于华北和华南地区,青海降雹峰值出现在6月,呈现单峰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2005年9月1日至10月31日出现在我区大部分地区的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对西藏初秋短时间强降水天气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描述和讨论了影响造成西藏初秋短时间强降水天气系统及其时空分布的特征;雨季结束期及夏、冬大气环流场的调整和转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FY-2C红外卫星云图和相关定量产品、常规观测资料、T213数值预报产品及其青海省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造成2009年8月18日凌晨青海东北部短时强降水云图特征、天气尺度环境场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红外卫星云图上青海西南方位不断有对流云团补充加强、迅速发展,是青海省东北部产生区域性大到暴雨的前兆;TBB低值带与大到暴雨发生的区域相对应,强降水落区位于TBB低值区内;射出长波辐射OLR低值区及中心轴线的走向与对流性强降水的移动及发展方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人口密度和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并结合GIS技术对2000年以来青海省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15年,青海人口密度东高西低,分布极不均匀,以西宁为中心呈圈层式向西扩展。青海省人口密度分布存在着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主要存在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2)青海省人口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但不均衡性稍有减弱,青海省的人口重心呈现出缓慢向西移动的趋势。青海省人口分布方向为"东北-西南"向,且人口分布格局进一步向西南方向缓慢集聚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自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能够更好地揭示出人口的分布特征、人口集聚及其变化的热点,对于人口的合理布局方案等政府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11年~2021年5月~9月青海黄南南部区域内25个自动气象观测站(包括区域站)逐时降雨量资料,利用Arcgis、Excel、SPSS等数据处理软件,分析该地区短时强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有机畜牧业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11年来,黄南南部短时强降雨分布不均,1 h降雨量≥20 mm出现59站次,3 h降雨量≥40 mm出现15站次,随年份均呈波动状略增多趋势;7月、8月是短时强降雨出现频次最多时段,也是造成山洪、滑坡、泥石流及塌陷等次生灾害的关键时期;日变化特征明显,下午、前半夜是短时强降雨多发时段,后半夜及上午出现几率很小,在日常预报预测工作中难度大。(2)极端最大1 h降雨量≥50 mm和3 h降雨量≥60 mm主要出现在河南县城、多松乡、托叶玛乡和泽库县宁秀乡,表明该地区短时强降雨持续时间短、强度大,而且频发、重发概率大,符合中小尺度天气特征。(3)短时强降雨常伴有雷暴大风、冰雹等恶劣天气,易造成风灾、雷电、雹灾以及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当地有机畜牧业生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甚至遭成严重的经济损失。(4)针对短时强降雨天气,气象部门应加强对短时强...  相似文献   

13.
近50年东江流域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东江流域1960年-2009年逐日降水数据资料,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滑动T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法,分析了近50年来东江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江流域极端降水指数的多年平均值及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极端降水指数增幅较大的区域位于流域下游,以增城为中心的地区升幅尤为明显,流域上、中游地区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近50年来,整个东江流域极端降水指数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除连续湿日数外,其他极端降水指数仅呈现出弱的上升趋势.东江流域的极端降水与年降水量密切相关.流域极端降水指数的突变特征并不一致,5日最大降水量、强降水日数、连续干日数及连续湿日数分别在1984年-1985年、1973年、2005年和1978年前后发生突变.近50年东江流域极端降水事件变化,普遍存在着22~23年左右的主周期和7~8年左右的次周期.  相似文献   

14.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常规观测资料,针对2016年~2017年发生的短时强降水和冰雹天气中雷达回波参数、环境参数进行统计归纳,建立了这两种强对流天气的相应的参数指标。可以得出:发生短时强降水天气时的大气环境中不稳定能量的储蓄时间较长,对于环境参数的要求相较于冰雹天气要更加严格;而冰雹天气的雷达回波指标要比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更加精细;对于选取的预报指标进行的回报检验中,预报准确率达73%;针对2018年7月15日~16日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指标检验,得出选取的预报指标能够应用于日常临近预报业务中。  相似文献   

15.
1961-2013年东北三省极端气候事件时空格局及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洋  王玉辉  吕晓敏  叶永昌  汲玉河 《资源科学》2015,37(12):2501-2513
东北三省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本文基于东北三省1961-2013年71个台站逐日气温、降水资料,选取了“欧洲地区极端事件统计和区域动力降尺度”(STARDEX)项目提出的57个极端指数中的8个核心指数,分析和揭示东北三省极端气候事件的空间格局及变化,研究结果可为降低东北三省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制定应对气候风险的策略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年和四季的高温阈值、低温阈值与最长热浪天数均随时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年和春、秋、冬季的霜冻日数随年际表现为下降趋势;②东北三省西南地区易发生极端高温事件,北部易发生极端低温事件。同时北部亦是年和春、秋霜冻日数的高值分布区,且高温热浪的天数相对较长(高温热浪的季节);③年和秋季强降水阈值随时间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而春、夏和冬季强降水阈值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年和春、夏、冬季强降水比例和强降水日数亦随年际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秋季强降水比例和强降水日数则表现为下降趋势;年和春、秋、冬季的持续干期呈现下降趋势,夏季呈现上升趋势;④东南部是极端降水事件的高发区,夏季与春季、秋季为极端降水事件易发的季节,极端事件增多,且向西部蔓延。年与四季的持续干期的分布均呈现西长东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青海省43个代表站196l~2003年的降水资料,对全省的年降水资源、水资源总量进行了分析、评估。分析得出:年降水资源、水资源总量在20世纪60~90年代中,年代际变化均为“多~少~多~少”的波动.异常丰水年、丰水年分圳有4a、8a,枯水年、异常枯水年分别有11a、4a,其余年份为正常年;进入90年代以来,青海省短时强降水的发生频率、降水量级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而降水量却是减少的,干旱化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不同环境条件造成青海乐都两次短时强降水的原因,本文以发生在青海乐都的两次降水过程,即2014年6月3日区域对流性降水和2014年7月25日单点对流性降水为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环境条件。结果表明:1."6.03"和"7.25"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环流形势分别为冷槽型和西北气流型,高空槽携带的正涡度平流及冷平流为短时强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地面干线是短时强降水天气触发机制;2.低槽、切变线、地面辐合线、地面干线、高位涡中心叠置区与强降水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3."6.03"和"7.25"过程层结特征阈值:850h Pa和500h Pa假相当位温差17℃以上,总指数44,威胁指数166以上,假相当位温大于366K,抬升凝结高度747m以上,对流有效位能857 J/kg以上,锋生条件84以上;4."6.03"区域性对流降水所需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高于"7.25"单点对流性降水,而"7.25"单点对流性降水热力条件好于"6.03"区域性对流降水,单点强降水需要储存较高的热量才能触发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内蒙古全区2018年汛期7月18至22日一次明显降水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此次系统降水主要以短时强降水为主,具有明显的局地性和不均匀性,虽然有些旗县出现降水极端事件,但日降水量均未超过历史极值。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西藏地区1980-2012年逐日降水统计资料为基础,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西藏地区夏季的强降雨和冬季强降雪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分布特征,采用以10a为步长的直线滑动平均法来模拟各气象要素年际趋势变化情况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西藏的降水空间分布严重不均,主体上呈现出西低东高、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并且有几个强降水中心同时存在。(2)西藏高原夏半年强降雨空间分布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的分布特征,大值中心位于东南部的林芝市,在藏北高原的申扎至安多一带,存在一个强降雨频次的次中心。西藏高原的强降雪区域空间分布,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分布特征以外,并且分为南北两个强降雪中心。一个位于日喀则市南部至山南市南部一线;另一个位于那曲地区东部、昌都市西部和林芝市北部交界处。(3)1980-2012年西藏年强降水次数呈现出震荡上升的趋势,上升的趋势达到0.28次/10a,其中强降雨次数上升的速度为0.03次/10a,强降雪次数上升的速度达到0.38次/10a。强降雪事件发生频次远远大于强降雨事件发生频次。  相似文献   

20.
《资源科学》2009,31(11)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世界级河流的源头,是世界上湿地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和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行政区域辖青海省的玉树、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的全境(包括格尔木市代管唐古拉山镇)以及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同德两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河南县,共16县1镇,总面积36.3万km2,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50.4%.三江源地区还是原生态藏文化的保留地,是唐蕃古道的途经之地,自古以来即是藏汉文化联结的重要走廊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