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登楼@杜甫!唐  相似文献   

3.
《登楼》诗为杜甫七律之杰作,关于此诗的评注、鉴赏极多,然在对尾联的读解上,历代诗家分歧较大。在切实理解该诗本意基础上,今据多部笺注、鉴赏集之说进行辨思和分析,此二句主要应为诗人表达怀才不遇的情怀。  相似文献   

4.
唐代的诗赛     
中国古代有无诗赛?具体情况如何?看了下面三则史料,即可明瞭。 一、唐刘(饣束)《隋唐嘉话·卷下》 武后游龙门,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赏锦袍。左史东方虬既拜赐,坐未安,宋之问诗复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袍衣之。 二、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上官昭容条  相似文献   

5.
旗亭赛诗     
冷风穿过回廊,突然急速旋转,院中梅树上的雪簌簌往下掉。我端着一杯热酒背倚栏杆,静静地看着院中那树梅花。又一阵风吹来,梅树上的积雪顿时消减了不少,有两三片红色的花瓣和几个花蕾露了出来。我仔细看了看,竟发现整株梅树上都结满了含苞待放的花蕾。花蕾摇曳,光芒闪动,不知是雪花烘托了花蕾,还是花蕾映衬了雪花。回廊里飘满了淡淡的花香,我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杜甫研究学刊》上看到韩大伟先生的文章,是谈杜甫《登楼》诗的,很受启发,但也觉得其中的部分观点值得商榷。在韩文的基础上,本文对这首诗的具体字句,如“玉垒“、“可怜“、“后主还祠庙“等作了阐释,并且就整首诗的“雄浑“的风格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登楼赋     
王粲 《学语文》2010,(5):1-1
登兹楼以四兮,聊暇日以销忧。揽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  相似文献   

8.
登楼赋     
一、课文讲析《登楼赋》是王粲的代表作之一。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邹县一带)人。博闻强记,通算术善属文,更擅长于诗赋,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幼年时随父移居长安,后避军阀之乱到荆州。他身经离乱,向往治平。作品中表现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和为祖国统一、社会安定而建功立业的理想。赋是一种介于诗歌  相似文献   

9.
登楼与插旗     
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不禁要问,登楼与插旗也有学问吗?当然有!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病例吧! [病例1]小利家住的居民楼一共有12层,从1楼到2楼要走20个台阶。照这样计算,小利从1楼上到8楼,一共要走多少个台阶?  相似文献   

10.
汉末杰出的文学家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他出身世家,少负才名,锐意进取。因董卓之乱,王粲17岁时南下襄阳,投靠刘表避难,然而滞留襄阳15年,终未得刘表重用。生逢乱世,寄人篱下,怀才不遇,思念故土,一日,登楼有感,写下了著名的《登楼赋》。全文即景生情,情景交融,具有浓厚的诗意,“气格遒上,意绪绵邈,骚人情深”,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其为“魏晋之赋首”。  相似文献   

11.
12.
我的家乡——登楼,座落在树向墟西下一公里再折南一公里的地方,村前三里是海,算是半不着海又不靠山的村落了.登楼,这名字挺不错,可是我孩提的时候,家乡却穷得叫人心酸,不仅没楼可登,就连红瓦房也只有三、五间.名字和现实是多么不相称!一间破庙,便是我启蒙时的学府——也是村里唯一的学校.一次,老师在课上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很久的时候,登楼还没人居住.后来有一儒士,为逃避乱世,带儿携女来到这地方.那儒士看着大海辽阔,海浪拍天,心中悲愁烦闷顿解,当晚便在这儿野宿.酣睡中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他的身边突然耸立了许多楼房,鳞次栉比,金碧辉煌,很似神仙居住的琼楼玉宇,人们热热闹闹,个个礼仪相待,大家安居乐业,真是别有天地.后来,那儒士认为,有这样的好梦便是吉祥的象征,便在这里居住下来,起  相似文献   

13.
唐代大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鹊楼》诗中,有一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后人把它制成楹联,悬于鹳鹊楼的台柱上,该楼由此名闻遐迩。  相似文献   

14.
利夫赛是加拿大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利夫赛的政治诗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四类: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革命精神的;抨击各种社会问题的;讨论种族问题以及涉及妇女问题和性别歧视的。在这些诗中,诗人直抒胸臆,秉笔直书民生疾苦和诸多社会问题,诗情激越张扬,体现了诗歌艺术为政治服务的诗学观。分析其政治诗,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其诗中诗性与政治性的完美结合,欣赏其充满诗情和哲理的艺术境界,进而更全面地认识其作品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一、作者简介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博闻多识著称,尤以诗赋见长。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代表作是《七哀诗》、《登楼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一、作者简介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博闻多识著称,尤以诗赋见长。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代表作是《七哀诗》、《登楼赋》。  相似文献   

17.
拨开仲宣登楼的历史迷雾--对王粲登楼旧址的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王粲《登楼赋》中楼址今在何处 ?历来众说纷纭。文章以充分的论据批驳了“襄阳说”、“江陵说”和“当阳县城说” ,对“麦城说”也提出了质疑。作者首次提出了王粲登楼在荆门的观点 ,并作了详细论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文学中存在大量登楼抒怀的作品。登楼能激发作家的情感,这种情感多是愁思。登楼抒怀的作品体现出文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在写景状物、情感抒发,甚至在时空意识上形成了一些模式化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登楼赋》是王粲壮志难酬、久客思归之作,也是建安时代抒情短赋的名篇。可是,题中王粲所登的城楼,却没有点明。以致在后来,当阳、江陵、襄阳三城都有仲宣楼,都说是王粲登览作赋的楼,而争为自己乡土的名胜。直到今天,文学史家和评注家们对此仍众说不一。故有必要做一点考释、辨正工作。《登楼赋》乃因景生情、即景述志之作。要考察“兹楼”在何处,是不能脱离赋中描述的地理形势的。而历来所传的当阳、江陵、襄阳的“仲宣楼”,都不是王粲登临作赋的  相似文献   

20.
杜甫的七律名篇《登楼》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为深刻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在朗读基础上,着眼品读能力的训练,运用比较的方式,达到鉴赏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