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综合学科高中是20世纪90年代诞生的新型高中,主要以普职课程融通和科目选修制为特点,将升学为主的普通教育和就业为主的职业教育融合在一所学校体系内。综合学科高中发展至今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主要体现在三级教育管理体制、办学规模、课程设置、学分制课程管理方式、校外学分认定及毕业生双向出路等方面。但综合学科高中也面临发展中的深层困境,如政府后期财政投入不足、高中序列化问题加剧、课程优势削弱、教师队伍建设不充分以及"重升学、轻就业"倾向凸显等。日本综合学科高中在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改革中独有的优势逐渐消失,重新构建综合学科作为第三学科的主体性和独特性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正在我国,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成为高中阶段教育的两大主体。普通高中就是升学教育,职业高中就是就业教育。长久以来,二者泾渭分明。普通高中一直侧重于学生学科知识的创建,导致这些学生缺乏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在普通教育中进行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是非常关键和迫切的。"普职融通"的教育价值定位就是,突破普通高中以单一的升学为核心的教育价值,寻求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更宽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一直保持着普、职双轨并行的发展格局。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高中教育重心的逐步下移,打破普职壁垒、实现普职融通将成为新时期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整体趋向。普职融通,这既是世界各国高中教育改革的普遍诉求,是高中教育逐步普及后的必然走向,也是克服我国当前普职分离带来系列问题的必然选择,是贯彻落实我国相关教育政策的当然之举。  相似文献   

4.
普职融通是世界高中教育改革的主旨追求,也是我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走向。目前,我国高中教育的普职融通改革举步维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普、职不等值,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高考相关改革滞后,尚未建立相配套的考核评价制度;普、职壁垒森严,缺乏区域性的统筹与协调;政策停留于提倡,缺乏具体的实施建议和强有力的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5.
德国基础教育学制发展在其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历史变迁中厘清德国基础教育学制的结构和发展,以当前德国基础教育学制为重点探究其特点,包括制定多项政策普及高质量学前教育,关注教育公平建立综合学校和加强理论投入助力高等职业教育,分析了重要相关政策和发展成效。当前,德国仍要面对数字化教育快速发展下的建设不足和教育事业壮大下的师资缺乏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日本中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和教训——以工业高中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日本工业高中为例,就日本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作了概括性地阐述,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综合高中是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为一体的学校类型,它的发展有助于深化教育民主化的现代教育理念、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以及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国综合高中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普职教育基本等值的观念没有得到认可、办学定位不明确、体制机制不健全、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我国综合高中发展的路径是:做好顶层设计,建立适应综合高中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立足普职融通的多元化办学格局,找准综合高中的办学定位;深化综合高中的制度革新;加强综合高中的课程体系建设;通过试办“普职融通班”、校际合作,实现综合高中的稳步转型。  相似文献   

8.
促进人的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既是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关系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职普融通改革的核心目标。从世界范围来看,职普关系经历了层次教育、类型教育到终身教育的发展阶段。我国在改革开放后职普关系也经历了由相互沟通到融通试点改革,再到“三教三融”理念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三个阶段。以湖北省现状为例,当前职普融通改革仍存在服务产业能力不足、办学质量不高、终身教育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必须从构建人才融通发展通道、提高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衔接产业工人职后发展的角度加强制度设计,同时还要从领导体制改革、宏观层面配套改革、完善发展评价体系等方面保障制度设计落地。  相似文献   

9.
10.
班级建设与学科教学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构成。但从教师的立场看,当前二者处于割裂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班级建设与学科教学两大领域间面临着时间分配、外部资源、管理保障、外部要求等方面的矛盾困境。班级建设不仅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而且其与学科教学的融通是时代对学校教育、学生学习的要求,是提升教师生活质量的需要。二者综合融通的根本力量源自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包括教师学生立场的形成、综合融通智慧的生成和生命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普职融通"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趋势,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根据常州普通中小学特色办学和核心素养培养的需求,以提供专业师资、课程、项目为切入点,探索多种推进普职融通的模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英国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融通的有效推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相对成熟的学校课程体系和教育证书体系:一方面,通过综合高中同时开设普/职两套课程体系、职业高中大力开设普通教育课程、"拼盘式课程",以及校际课程资源共享促进学校课程体系中的普职融通;另一方面,通过"资格与学分框架"将各级各类普/职教育证书纳入同一框架内,促进了证书间的互认与转换。然而,当前的教育证书体系、学校课程体系、教育投入与评估体系,以及升学与就业标准中依然存在着种种"普职割裂",这将是英国高中教育普职融通深度推进面临的主要挑战。  相似文献   

13.
<正>普职融通是南京市实施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路径之一。通过在普通高中融合职业和技术课程,加强职业素养教育,重视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为普通高中学生提供动手操作、亲历职业、丰富技能知识、立体成才的机会,实现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在课程资源、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共享融通。但如何走好普职融通之路,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并没有可供借鉴的路径。几年来,我校与湖滨中学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实践努力,探索出一条  相似文献   

14.
开展普职融通、横向联盟教研,通过"普职""职职"之间的合作融通,联动开展教研活动,将原本各自为营、孤军奋战的教研活动联合成一个整体,使教学研究有了同伴和参照体系,实现各校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增进学校之间的友谊、教师之间的交往,实现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改革的逻辑起点,是准确把握普通高中的功能定位,包括普通高中要强化属于基础教育的基本定位、要承担从基础教育过渡到专业教育的枢纽功能、要发挥职普融通“主阵地”作用。在此基础上,要通过发展综合高中和学科特色高中,强化政策配套和资源统筹,以学校多样化重塑高中阶段教育格局;要通过强化和硬化共同基础课程,提供多种层次、类别丰富的选择性课程,实现普通高中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罗巧 《成才之路》2011,(29):88-88
音乐是一门综合艺术,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把音乐与其他学科综合起来,使音乐表现多元化,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悟,拓展学生的视野,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高中音乐欣赏课与其他学科综合的做法。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职普融通提升为国家重大教育改革项目。落实职普融通,首先要定义其性质。职普融通问题的关键分歧点在于它是手段还是目的。影响教育体系形成的关键因素是人类的技术。技术影响职业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教育之间的关系。技术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工匠技术阶段、机械技术阶段和人工智能技术阶段。智能化技术促使职业之间的关系由科层化转变为扁平化、网络化、融合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成为当前教育体系发展的基本趋势。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是在机械技术时代建立的,随着经济社会步入智能化时代,职普融通已成为教育体系改革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职普融通达到理想状态是远期目标,当前的改革目标应更具现实性。职普融通教育体系改革要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一前提,形成立体化的多层次融通体系,并把增强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和选择性作为重点。职普融通的实践框架可从课程互设、学校互融、学制互通三个层面进行设计。这三个层面虽然在复杂性上呈递进关系,但改革实践可从任意一个层面开始。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改革背景、改革对策及过程以及改革效果三个方面,分析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中等教育阶段所进行的这场职业教育改革,并结合当前我国中职改革的课题。揭示了日本这一场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如何在物理学科体系中找出学科内容的核心和主干,是现今高中物理教学最重要的部分,是实现教学价值的关键部分。通过对物理学科的发展、课程结构、学科专家视角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得出物理学科核心内容,而物理学科的核心内容是高中物理学科体系的中心,也是物理学科的主要部分。本文对学科核心内容进行分析,并以高中电磁学为例进行有效的研究,以实现物理学科核心内容教学的价值,推进核心内容教学的良好实施。  相似文献   

20.
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最主要特点是具有活动性,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师都应始终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文章通过分析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主要特点,探讨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偏差及成因,指出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策略主要是围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