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道教对士人阶层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士人日常生活的影响、士人受道教的熏染,拜师学道、归隐山林以及道教对士人文学风貌的熏染等方面。寄情宫观、赞咏山水、缅怀先圣、祖师、高道,是道教影响下士人文学的两大主题,酬赠友人、慨叹人生,为元代道教史籍中士人文学的普遍倾向。  相似文献   

2.
唐代中晚期,士人的隐逸形式有了新的变化。这时的士人逐渐放弃了隐于朝的大隐,选择在有能力为天下计时,尽力施展抱负,而当仕途不顺时,委身于闲官职位享受自由闲适生活的中隐。他们巧妙的将入仕和隐逸集于一身,在两种角色之间转换自如。中隐的出现是当时政治黑暗,士人没有保障,佛道思想影响,以及士人受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和为生存考虑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产生的独特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3.
唐代中晚期,士人的隐逸形式有了新的变化。这时的士人逐渐放弃了隐于朝的大隐,选择在有能力为天下计时,尽力施展抱负,而当仕途不顺时,委身于闲官职位享受自由闲适生活的中隐。他们巧妙的将入仕和隐逸集于一身,在两种角色之间转换自如。中隐的出现是当时政治黑暗,士人没有保障,佛道思想影响,以及士人受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和为生存考虑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产生的独特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4.
节事为商业和旅游业等诸多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产品导向与消费导向双重集中的灯光节,对主办城市的相关产业及其他方面的影响较为突出。文章着眼于灯光节的影响研究,选择国内外著名的两个灯光节——法国里昂灯光节与澳门光影节,作为典型案例,系统分析其对主办城市的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5.
孟子擅于用事例来论证观点,通过对他所讲述事例的解读,可以体会他的思想。"背法匿父"事例反映出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特点:为政者要正己正人、士人从道不从君、事亲原则至上等,同时也不难看出孟子"背法匿父"之弊端,即将事亲原则绝对化,有违于法律和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  相似文献   

6.
石焕霞 《考试研究》2009,(3):104-117
1900年庚子之乱,清政府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清末新政”,从政治、经济到教育各个领域都进行了变革,科举制度的改革也在其中。1901年清政府下达了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以及停止武科考试的上谕。因此,1902年的乡试成为科举制度改革后的第一次实战。顺天乡试系全国之观瞻,却因为庚子之乱贡院被毁,不得不借助于河南省的乡闱。所以,此次乡试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面相,成为探究科举制度废除前夕世人真实心态的一个绝佳的风标。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经济转型以及相关法规的实施,澳门本土华商迅速崛起,华人商业由早期比较单一的对外贸易发展至赌博、鸦片、工业以及金融、房地产等多种重要行业,华人经济在总量上亦由葡人经济的"附庸"转向对澳门经济的"主控",以致完全掌握了近代澳门的经济命脉.由于经济地位的提升,以卢九家族为代表的华商在澳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推进澳门的政治开放、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慈善事业、文化教育乃至华人社会的和谐进步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后,针对江南孙吴旧地士人群体,采取了经济上保留、政治上排斥的做法,使得江南士人群体普遍对西晋政权持观望态度。然而,出于保留家族声望及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孙吴旧地士人群体于太康末年前后掀起入洛的高潮。这一行为出现的前提是江南士人群体对儒学的自我反思,与此同时出现的则是南北方不同士人群体及其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特殊的转型时期, “魏晋风度”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士人风貌,是在玄学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文人习尚与风气.魏晋士人有着深刻的思想矛盾和礼教冲突,一方面,魏晋士人有深厚的儒家文化背景;另一方面,他们又对礼教伦理的虚假性和强制性本质进行猛烈抨击.这种抨击不是简单的反抗,而是士人在焦虑、恐惧、悲哀和痛苦的精神世界中对人生道路的拷问.在礼教衰微和玄学大行其道的大环境下,这种内心的剧烈冲突在魏晋士人的娱乐活动中得到了更明显、更具体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有明一代的关中文学士人对杜诗的学习呈现出了不绝如缕、代有人出的景象,这种情况显然并未出现在同时期明疆域内的其他地区。其原因不仅在于杜诗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学地位,也在于明代关中学养与杜诗思想的契合度较高、明代关中文士所崇尚的文学复古运动对杜诗的推毂、明代关中文学家族中已经形成了学杜的文学传统等原因。同时,明代关中文学士人对杜诗的浸淫深刻影响到他们写诗时的措辞、架构、用韵,并且这种影响已经波及他们在文章写作中对语句的采用。  相似文献   

11.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是澳门政治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它奠定了近现代澳门政治发展的基础.本文以一份英文报纸<华友西报>为基础,研究了这个时期里,三个最为重要的政治问题.一是"议事亭九请",它开始了澳门葡人公开要求改变旧有政治体制的先声;二是"自由港"政策,它是澳门葡人改变旧有政治体制的最早的步骤之一;三是澳门总督亚马留对澳门的扩张,它完成了葡萄牙人在澳门扩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清代士人司法特权与犯罪——以《刑案汇览》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刑案汇览》为主要材料,对清代士人司法特权与相关犯罪进行了全方面的考查。对《刑案汇览》所载相关案件进行了统计和比较分析。同时,结合案件,对清代与士人司法特权相关的法律条文进行了清理。最后,指出了士人司法特权犯罪的特点,并比较了法律制度中体现出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士人犯罪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传统的士大夫,刘光第缘何走向维新之路,其原因有三,第一是“三爱”思想,即爱国、爱民、爱乡,三者合一,促使刘光第在人生道路选择上将自身命运与国家、民众、家乡连接在一起,最终助推了他走向维新之路。第二是家贫与出仕,生活的困苦促使他必须出仕,必须有所作为,参与维新乃是路径。第三是自身素质,如忍耐、勤勉、慎言、变革思维、忧患意识等,这有助于他与维新派思想上的相通、暗合。总之,刘光第走向维新之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界笼统地将之归为爱国一点,不足取。由刘光第推而广之,我国传统士大夫走上维新之路,在近代社会大变革的舞台上分化、转型而生成新的认知,其中自然蕴涵着共性的存在——爱国情怀,而其个人的内在因素及自身素质,也是左右其分化结果的重要所在。这种历史发展的个性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探求近代社会的原生形态。  相似文献   

14.
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自觉利用报刊的功用,使其成为推进维新改革运动的有力工具,在思想启蒙、倡导民权和配合新政的举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黄遵宪是维新报刊中影响最大的《时务报》的重要发起人,与湖南《湘学报》、《湘报》的创办也密切相关,他的办报实践与思想在维新启蒙运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南渡时期安徽人王之道诗词中流露了隐逸思想。这一思想承续了宋初形成的遁世之风,但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王之道关注民生,忧时念乱,推崇吏隐。这种特殊的隐逸思想,还体现于他对东坡的崇拜。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经济转型以及相关法规的实施,澳门本土华商迅速崛起,华人商业由早期比较单一的对外贸易发展至赌博、鸦片、工业以及金融、房地产等多种重要行业,华人经济在总量上亦由葡人经济的“附庸”转向对澳门经济的“主控”,以致完全掌握了近代澳门的经济命脉。由于经济地位的提升,以卢九家族为代表的华商在澳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推进澳门的政治开放、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慈善事业、文化教育乃至华人社会的和谐进步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普遍面临父性教育缺失的问题。父性教育缺失会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和学业等方面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要整合政府、社区、学校、家庭和社会公益组织等方面的力量,为留守儿童父性教育建构一个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8.
随着江户时代市民阶层的兴起,市民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最具有代表性的大众文艺便是人形净琉璃和歌舞伎。看戏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形式。歌舞伎更是独领风骚,不仅引导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而且是年轻人时尚的风向标。一方面将朱子学奉为官学的日本政府大力宣扬忠孝,而另一方面,宣扬人性解放的阳明学以及更为激进的阳明学左派的影响下,十八世纪的日本也出现了肯定"情"与"欲"的人性解放思潮。  相似文献   

19.
澳门多姿多彩的风格建筑反映了中西两大族群不同的生活习俗.几百年来,他们在各自建筑所形成的教化空间里诞生、成长、繁衍、生息.建筑成为他们物质生活的保障和宗教信仰的依靠.从澳门开埠三百年的城建格局及建筑风格上,找出建筑对中西教化的影响,从而说明,澳门城建伊始就已经决定了中西文化虽能浑然相杂却是合而不融.  相似文献   

20.
留守儿童父性教育是一个新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父性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情绪、成绩、纪律性等方面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不但是留守儿童个体的、家庭的,而且是整个社会的。父性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影响的作用机制是复杂的,有多种影响因素和不同的作用过程。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缺失解决途径的主要在于父亲角色从缺位实现回位。如果不能够回位,则需要寻找父亲替代者,由父亲替代者实施父性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