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割裂的现象。究其原因,教学目标中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没有整合在一起,形成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局面。因此,我们要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认真研读课标、教材,用心体会编者的编写意图,结合单元每一课的特点,找出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结合点,优化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从而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有效融合呢?下面,我 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2.
<正>统编本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编排方式,从三年级开始,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具体内容。2022年版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认为,双线组元中的人文主题指向课标中的人文性,是单元学习的内容线;语文要素则指向工具性,是单元学习的能力线。语文教学如何基于教学内容,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3.
<正>统编本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强化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本质属性。教材编排的一体化,决定了单元资源的选择以及整合运用,都与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单元最后的“语文园地”,往往容易被忽略,很多教师常常脱离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引领。教学中应针对各个栏目不同的定位,采取对应的策略,训练、巩固、深化学习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统编教材在课文编排上采用双线组织单元,一条是“宽泛的人文主题”线,这是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另一条是隐含的螺旋上升的“语文要素”线。因此教学时,只有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教学有机结合,坚持“文道合一”,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特点,使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加清晰,使教学更加有章可循,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树立单元统整意识。在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以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为指引,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进行单元整合,将语文要素细化在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里。  相似文献   

6.
正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组织单元结构,致力于建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对语文要素进行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系统编排。就单元而言,统编教材系统编排了精读、略读和课外阅读部分,强调三部分的有机结合,协同共生。校准"三位一体"中"略读课"的教学定位,落实语文要素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教师审视教材,凸显教学重点,实现有效的略读教学。  相似文献   

7.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师需要正确理解和认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在教学中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科学地实施教学评价,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一、语文课的性质与要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语文教学的特点,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相关教学建议,教师不能忽略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这既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也是语文课程性质决定的,更是最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实施具体操作要求,是实现高  相似文献   

9.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定位语文课程属性时,再次强调指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部编版小学《语文》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元并进的方式编排,编选了大量具有鲜明文化意蕴的课文,甚至有些单元完全以“人文主题”为抓手。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就是一个典型的传统文化单元,编者所设定的人文主题是“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教师需要树立资源整合意识,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8,(A4):44-45
在统编教材的使用中,教师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依着"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及课后练习,明确了教什么。依据不同学段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用创新的理念,采用有梯度的教学策略,构建思维课堂,让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学生"悟"得其神,"练"得其法,既落实"语文要素",又根植"人文精神"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正>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科书中所设置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成为了整套教材的两大核心支柱,使得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有机整体,不仅有着明确的能力训练,即“语文要素”,同时文本资源中也散发出浓郁的内蕴,即“人文主题”。这就给语文教学基于单元视角,开展综合性学习提供了可能与空间。  相似文献   

12.
统编教材采取的是双线组元单元结构,每个单元都将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统一、融合了起来,既关注语文工具性的凸显,也关注语文人文性的表现。语文要素如何变“教知识”为“知识的迁移运用”,使其落地生根,实现语文能力的上升,需要教师有单元系统思维。基于对单元的认识,精准单元目标,整合单元内部或单元与单元间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构建完整的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的结构体系,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师如何基于统编理念,实现语文要素向语文能力的转化。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一、观察缘起2019年秋季,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已全面投入使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以同一"主题"安排每组课文,每一单元在编排的过程中,都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形成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结构。这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新教材的特色之一。整合单元预习目标、整合单元习作训练、拓展单元主题阅读,能使教学更具整体性、完整性,能有效落实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4.
肖猷莉  纪波 《江西教育》2022,(14):58-61
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语文要素,即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它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方法(策略)和学习习惯等.统编教材将语文要素合理地分布在每册教材、每个单元、每篇课文之中,有效帮助一线教师解读教材,让一线教师教学有了抓手.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语文要素"有效落地呢?...  相似文献   

15.
<正>纵观当下最新版统编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不难发现该版教材特别注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语文素养"这一理念,力求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当前的语文教育。语文素养体现到教材中,既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培养,也有对学生必备品格与能力方面的要求。因此该本新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线索编排了单元内容,试图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等。"语文要素"即"语文素  相似文献   

16.
<正>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整合理念。教材把一组课文安排在同一个单元。这些课文之间在“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双线组元上存在一致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单元整合教学是用好新时代语文统编教材的呼唤,是追求理解的语文教学的需要,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我们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根据"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结合我们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和认识,在实验中走出了"双线主题,统合教学"这一路子。"双线"指的是语文课程的两个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目前我们的教材主要是按照人文性这条线编纂而成,至于工具性,则是内隐在各主题单元的选文中,不是那么明显地呈现出来,很多时候都需要教师在教  相似文献   

18.
想象力的培养贯穿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为"读句子,想象画面"。在这个要素目标引领下,教师应精准定位单元目标,细化教学目标落点,采取适切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沉入文本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这样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实现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认为,强调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主要是在语文教学中凸  相似文献   

20.
无论"文本课程""实施课程""习得课程"都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去落实。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教学工作落脚点在课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阐述后现代课程观视野中的语文教学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原则内隐的指导性与操作性的要素的落实,教学方式与过程的优化理解,更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设计与操作的水平。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基于"语言是人类社会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也是传承的工具"。[1]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母语,并能顺利地用以交际。笔者认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指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