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初中化学学科课时少,内容多。这就决定了教师要安排好学生的课后学习工作,若不然,学生感觉化学知识繁琐、偏难:教师每年教学工作紧张而又不出成绩。化学课后作业的形式有哪些?化学教师应怎么做?  相似文献   

3.
德育教学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而课后服务工作是延长德育教学时长的有效方式。因此,在现阶段的小学德育背景下,班主任应当主动地学习新颖的指导思想,健全德育工作的人员构成,以便做好课后服务工作,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谢娟 《天津教育》2021,(1):178-179
当前部分学生家长接送孩子时间与学校作息时间不协调,是基础教育环节面临的现实问题。而由此引发的安全隐患、学生课后教育不到位等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此,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了相关指导意见,为各地区构建中小学课后服务体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姜先亮 《江苏教育》2022,(18):30-32
基于对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情况的调查,发现课后服务存在师资不足、经费不足、配套服务跟不上、家长和教师焦虑等问题。为进一步做好课后服务工作,教育部门需要加大教师招聘力度,保障服务经费及时到位,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工作,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只有切实做好这些工作,才能使课后服务扎实有序、卓有成效地持续开展下去,把“双减”落实到位,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课后服务是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的路径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课后服务作为支点,对校外课后营利机构正本清源需要课后服务担当教育责任,家校责权不清需要课后服务弥补教育空档。作为新生事物,课后服务带来新的问题:配套政策、教师工作量核定、学校责任边界及社会治理等。有效提高课后服务效果,需要相关各方协同联动,及时开展课后服务的课题研究,引领实践发展;加快实现对学校的分层、分类、评级,推进学校质量体系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完善课后服务的支持体系;推动学校治理现代化步伐,全面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7.
课后服务是为学生课后活动提供的服务,由政府经费补贴、学校酌情收费、教师获取适当劳酬的课后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课后服务不仅具有解决小学“三点半难题”的本体价值,还具有预防校园欺凌、践行素质教育、保证教育公平的育人价值和增加人民幸福感、缓解社会矛盾的发展价值。我国已形成了学校、学校家委会、青少年校外教育场所和社区主导的四种课后服务基本方式,也存在部分地区未开展课后服务、服务性质定位不明确、服务主体权责不明、服务的教育功能彰显不够、课后服务配套缺失等问题。改进课后服务还需明确定性收费、建立公正合理的课后服务成本分担机制,重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遵循自愿原则的同时对亟需服务群体给予优先保障,严格教育目标取向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与形式,加强课后服务过程管理与课后服务质量评估,健全课后服务统筹配套管理制度、整体联动化解课后服务难题。  相似文献   

8.
"双减"政策落地后,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需求增大,学生参与度提高,课后服务领域的"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如何结合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目前各地的课后服务是以家长自愿承担费用为主,财政适当补助.在"十四五"期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财力的增强,政府对义务教育兜底的范围可适当延伸,将普惠性延时服务逐渐纳入地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  相似文献   

9.
10.
乡村学校课后服务是乡村教育振兴的一个重要举措。但当下乡村学校课后服务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课后服务内容的贫乏、课后服务指导的薄弱、课后服务力量的分散三个方面。为提高乡村教师课后服务的质量,本研究从文化回应的视角提出挖掘乡土文化的课后服务资源、提升乡村教师文化回应的素养、构建家校社协同课后服务体系三个方面的对策,切实促进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乡村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敖丽萍 《教师博览》2022,(30):34-35
在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下,教书与育人,智育与德育,学习的进步与个性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当下以核心素养发展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在此环境下,小学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应有效融洽学科课程与课后服务工作之间的关系,制定课后服务制度,注重家校融合,以此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历程、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课后服务旨在缓解学生课后学业管理困境.课后服务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以看管与监护为主的起始萌芽期、以三种服务模式为主的独立探索期和以地方特色发展为主的整合规范期.课后服务存在经费来源方式受限、相关主体权责不明和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需进一步扩大资金来源,因地制宜开展教育,整合利用多种资源;明确相关主体权责利益,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兼顾安全与教育服务,为课后服务提供坚实有力保障;健全服务工作机制,加强监督管理,购买社会服务,提供优质资源.  相似文献   

13.
英国对于学龄儿童课后服务的关注较早,其课后服务政策历经了发端、快速发展和完善阶段.其课后服务形式主要有课后保姆、扩展学校、课后俱乐部和祖父母护理等.课后服务具有形式多样,以儿童为中心;政策支持,注重监测评估;权责分明,多方协同合作等优点.同时,课后服务存在费用高昂、供给不足等问题.英国课后服务的经验对我国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拓展财政投入路径、减轻教师负担、扩展服务功能以及解决"三点半现象"具有启发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开展课后服务是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路径。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着力将课后服务时间打造成学生五育并举的黄金时段,统筹兼顾需求、师资、课程与资源,从做好顶层设计、提升课堂效率、促成五育并举、实现机制创新等维度打造课后服务新样态,走出了一条集团校开展课后服务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5.
学校实施课后服务对课内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丰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拓展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空间、促进学校育人系统变革、优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根据典型学校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学校课后服务还存在吸引力仍需增强、服务质量差异大、教师负担重及专业教师不足、学生负担隐性反复等问题。须把握和凸显课后服务基本功能,完善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方式,减轻教师负担,加强标准建设和效果评估,以实现课后服务对提质增效的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四点半问题成了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对此,甘肃省临泽县滨河小学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开展德育塑魂书香启智体育健体文艺创美劳动育人课后服务活动,利用每天下午四点半至五点半的课后服务时间,着力培养小学生心理阳光、好学上进、兴趣广泛、善于创新、乐于交往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活动有效解决了家长们关切的四点半问题,孩子们兴趣爱好、品德修养、美育体育、劳动创新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也得到提升,航模、轮滑、创客等项目成为学校靓丽的名片。  相似文献   

17.
我国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政策呈现国家政策短时间内调整较大、地方政策细则差异显著的特征.当前课后服务实践中服务人员的模糊性、教育收费的敏感性、服务时间的复杂性、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成为课后服务政策落地的现实堵点.课后服务可以分为课后看护服务和课后发展服务,二者的价值取向、功能定位不一样,.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也不同.为此,应及时更新国家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政策,对课后服务实施分类管理,将课后看护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管理,同时探索建立开放多元的课后发展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土民族音乐有着本民族的风格与特征,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音乐课后服务中,利用本土(尤其是少数民族)社会音乐资源,优化农村中小学校音乐课后服务内容,对提升师生对本土音乐文化内涵和价值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家乡民间艺术喜爱和传承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政策呈现国家政策短时间内调整较大、地方政策细则差异显著的特征.当前课后服务实践中服务人员的模糊性、教育收费的敏感性、服务时间的复杂性、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成为课后服务政策落地的现实堵点.课后服务可以分为课后看护服务和课后发展服务,二者的价值取向、功能定位不一样,.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也不同.为此,应及时更新国家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政策,对课后服务实施分类管理,将课后看护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管理,同时探索建立开放多元的课后发展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0.
杨红 《教育研究》2022,(11):77-88
提供课后服务,解决学生课后无人监管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美国课后服务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社会问题增多以及党派之争。美国课后服务在减少青少年犯罪、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促进学生社会与情感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美国课后服务的运作,有赖于广泛的资金来源、多样化的课程、多渠道的教师来源、较为成熟的监管评价体系、多元化的课后服务供给主体以及非政府组织和机构的助力推动。美国的课后服务实践表明,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足是造成不平等现象凸显的主要原因。课后服务具有实现公共利益的价值和满足公共需求的功能。课后服务所具备的看管功能、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决定了其公共服务的价值属性。在建立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课后服务体系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性作用,学校必须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树立课后服务与课内教学同样重要的理念,共同服务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这既是新时期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也是基础教育“提质增效”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