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托尼·莫里森对黑人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里森在继承美国黑人文学的传统主题及叙述手法的同时,还大胆创新,以民间故事、神话等为隐喻模式构成作品的基本框架,并以后现代的某些叙事手法,反映出黑人文学由传统现实主义向新现实主义的嬗变  相似文献   

2.
蒋承勇 《东吴学术》2023,(4):5-18+2+161
古希腊悲剧和史诗高度重视情节与结构,这种传统深深影响了西方叙事文学。从史诗到传奇再到浪漫主义小说,西方叙事文学以情节的离奇、曲折见长,情节的发展演变、故事的结构布局尚缺乏生活的“必然律”“可然律”;现代现实主义叙事文学则在“必然律”“可然律”方面标示了历史新刻度。现代现实主义之前的西方叙事文学虽然情节的叙述都符合“整一性”要求,通常也都呈“线型结构”,但空间转换与时间逻辑并不紧密,因而缺乏真实性。现代现实主义叙事文学在叙事方法上体现了一种事理逻辑和实证理性,时空转换通常清晰而有序,逻辑性和真实性强;现代主义叙事文学以表现主观的“自我”为中心,形成了结构上的“立体格局”,时间、空间、因果等逻辑关系的观念被打破。不过,现代主义在情节结构上并不与现代现实主义完全割裂。不同时代不同形态的作品虽有对既往文学的“反叛”与“创新”,但这并不意味着与传统的“断裂”,而是在“创新”之深层蕴含了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3.
抗战文学以“政治阐释”为主导,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有较大发展,在民族政治驱使下出现了“政治一元化”创作现象。作家有意设置了两个对立的叙事平台,表现正义的理性与非正义理性的冲突。对探究抗战文学的艺术缺失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和文学的现代化、民族化进程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从文学豫军的概念及产生背景着手,对文学豫军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析文学豫军的实绩和阵容,阐述其取得辉煌文学成就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文学治疗"在灾难过后治疗对象的心理健康重建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文学治疗"作为一种辅助性的精神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文学阅读、文学评论、文学创作等三种实现途径,从治疗对象上来说,主要包括创作者与读者(评论者),如何进入治疗对象的具体情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在文学叙事中,要注意回归治疗对象的具体场景,这些场景涉及治疗对象所遇之境况,也涉及其社会关系,尤其是历史文化、习俗等背景因素。文学治疗的文本确定在文学治疗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文学治疗文本的主题应积极向上并且符合对象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学治疗具体文本的确定及实现途径则主要包括同感共情、方法出路、隐喻形式、多元参与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在对农民和乡土的叙事中,显现出由“家族”叙事向“村史”叙事演变的趋势,产生了类似于村史或准村史类的丈本。村史文学的发生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从80年代初的个体历史的叙事,到寻根文学的虚化个体历史叙事,到80年代中期的后寻根小说热衷于乡村的“前”家族历史,再到90年代初《白鹿原》等的家族史叙事,最后演变到90年代未、21世纪初的村史叙事。村史叙事及其文本诞生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也意味着民间话语与民间文化的强烈的生存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人民文学》一度被誉为“国刊”。该刊的地位与使命使其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思潮颇为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尤其在90年代,《人民文学》期待的现实主义宏大叙事作品匮乏,“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出现回应了该刊的呼唤,从而受到刊物的大力支持。《人民文学》对“现实主义冲击波”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在扶持其成长为90年代文坛重要的文学潮流的同时,也遮蔽了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动物叙事与寻根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动物叙事内涵的界定历来众说纷纭.对动物叙事概念的理解,应该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这样才能凸显这个概念本身的内质.寻根文学中的动物叙事表现出的生态意识觉醒,具有明显的生态意识转向意义.因此,从新的视角重新考察和丰富寻根文学的文学史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学自身从作品到文本的历程,是文学研究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移的历程,是由所指性的“谜义”、“奥义”、“本原”、“心灵映射”向“不确定性”、“边缘性”、“意义多元共生和相互依赖性”转移的历程,是主体(部分精英主体)支配下的文本阐释“一言堂”向注重对文本个体感受中的群言、杂语、平民化转移的历程,是由游离出系统之外、独占奥堂的经典作品向注重文本问性、文本文化研究转移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90年代,文体新变是中长篇小说比较显著的特征之一。这一时期的小说叙事在借鉴西方文学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转化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传奇”“诗歌”“戏曲”等文体资源,呈现出“文备众体”的特征。与此相适应,这些小说在叙事上由“叙述”转向“说话”,并于“闲聊”“絮语”之中,表现出鲜明的杂糅化特征。这些小说在文体和语体上探索实践对其叙事结构产生影响,不仅使其获得了“完整时间长度”,也使其拥有了“共时态”的叙事空间,展现出了时空体组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李準的《黄河东流去》具有乡村叙事话语三元交融的特征:一方面,它的叙事框架仍然是对经典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承继;另一方面,小说还与时俱进地渗透着鲜明的启蒙意识,具有启蒙叙事的特征;第三方面,由于作家在写作中尊重生活、贴近泥土,因此它又具有民间叙事话语的特征。对这一话语特质的发现,有助于理解转折时期文学叙事话语的渐变性,它本质上是由转折时代的政治文化决定的,是多元的社会意识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观是以“表现人生,指导人生”为具体内容的。人道主义是“为人生”文学观的灵魂。文学研究会最初提出“为人生”,就是“要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但是,在社会先进思潮的影响下,“为人生”的方向逐步得到了明确和发展,由略带全人类性的“为人生”向略带阶级性的“为人生”转化,强调要“同情第四阶级,爱被损害者和被侮辱者”,要写出他们的“血和泪”,并要求“文学在揭露罪恶社会的同时,应该负一部分制造光明的责任”,充分表现了文学研究会以文学反映时代、批判现实和改造社会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3.
在多元文学交融中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嬗变张普如果从王蒙发表第一批所谓“东方意识流”小说的1979、1980年算起,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当代作家把西方作家几百年间走过的文学道路又重新走了一遍。80年代,可以说是多元文化、多元文学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  相似文献   

14.
地震文学为何特别关注灾难场景,从传媒学的角度看是为了借助真实性、亲历性和传奇性的新闻手法追求视角效果,凸现灾难情形;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它曲折而隐晦传地达出人类远古的苦难记忆,间接而依稀地表现了文明前进的痛苦历程,深刻而残忍地揭示出美好人性的阴暗底层;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在战胜灾难上它显示关好人性的光辉,体现万众一心的气势,表现自强不息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近代美国文学记录了美国人民不断探索、向西拓展、追求幸福的历程,艺术地再现了美国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并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占主导地位;内战(1861-1865)后现实主义文学主宰文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惘的一代”文学盛行一时;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则异军突起。本文分上、中、下三部分对不同时期美国文学的发展作了简要的叙述。  相似文献   

16.
姜莉莉 《文教资料》2007,5(2):74-75
三十年代的京派强调保持文学的独立性,致力于“纯文学”的建设,同时在社会危机面前,他们的创作和编辑又体现着政治色彩和明确的现实目的性,表现出超然与介入相杂糅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宏观背景下,考察反思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经新的史学观念和文化思想,指出在三度窨建构包孕大陆、台湾、港澳地区在内三大板块的本土化当代中国文学,以期开拓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新格局。全文分别对大陆由现实主义一元化到多元艺术形态并存的发展脉络,台湾与港澳文学因与中原文化的根脉关系而表现出对汉文化传统的体认与指归,作了艺术的、文化的、美学的深层次探讨;进而指出,对当代中国文学进行整体的观照,既是一种期待,更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反腐小说创作者凭着政治良知、社会理性和人文情怀在叙事中“观照和评判”政治,并一步步向挖掘“人性”深度挺进,以“底层写作”为旨归,涵载和孕育丰富思想内涵的反腐文本,表现出了相应的审美效应,呈现了哲学文化学上多元的意义向度。  相似文献   

19.
一、心理描写与“意识流” 心理描写是现实主义文学塑造形象、刻划性格的重要手法之一。其描写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通过描写人物的肖象、行为、动作、语言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间接地表现人物的内心状态;有的则由作者潜入人物的心理直接叙述或剖析人物的内心活动;有的则完全是人物的“内心独白”,即“内心的自我谈话”(柏拉图语),犹如电影里的主观镜头。然而,现实主义文学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的思想和人格总是活跃于其中,那些以作者或作品中的“我”出面来直接叙述人物心理活动的作品自不必说,即或是人物的内心独白,也并非完全是人物的原始状态的内心语言,而是经由作者按照一般的语言、逻辑规则或形式有意选择、提炼、加工和整理过的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的语言。正是在这一点上,“意识流”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  相似文献   

20.
跟其他的时间观对中国的小说叙事方式影响不一样,循环状或者说圆形叙事结构是中国传统叙事独特的一种叙事模式,其魅力在于取消了叙事中“绝对”和“停止”两种概念,它使因果相对,首尾相连;使时空成为心灵周而复始、轮回运转的载体,成为生命所有企图、欲望和命运的代名词,在繁复多变的现实时空中创造出全新的体验和心理感受。这种风格是属于中国人对自身的有关命运、个体意识、情感等一系列基本命题的独特的思考和解释方式,其产生的基础是循环时间观。西方的线性时间观是在中国追求“富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时,被引入中国,其影响到中国追求“发展”与“进步”,影响到中国文学叙事主要是叙事结构上叙事时间线性向前,结尾上指向“光明的未来”。最后进入中国的碎片时间观则影响中国文学叙事消解“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