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美来自何方?“自然派”认为,“自然事物的美决定于自然物的本质属性”,与这相反,“实践派”认为,“美源于人类的劳动实践,美是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而且即使是,未经直接改造加工的自然对象的美”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在这里,两者都有一些合理成分,如“自然派”肯定了美的物质、客观性质,部分地体现了唯物论反映论的观点,而“实践派”强调了“美为人而存在”的意义,肯定了自然美的社会性,也同样部分地坚持了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然而两者也存在一些严重的缺陷.诸如“自然派”把自然美的根源简单地归之于自然本身,离开了人和社会实践来空谈美,认为在人类出现之前美就存在了,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学习、工作、劳动、生活的环境里,到处都有可供审美的对象.我们通常把它们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大类.先谈自然美.什么是自然美?在美学史上对这个问题有过激烈争论,至今仍未完全统一.我们认为,大自然是存在着客观美的,而这种美又是同人类改造自然的劳动、实践及其成果分不开的.自然美可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经过人们直接加工、改造过的自然,如绿色的田野,葱郁的人工森林,静如平镜的水库,优美奇妙、别有洞天的苏州园林,经过驯养并能演出的动物等等.这些自然物都会引起人们的审美兴趣,给人们带来美感.它们实际上是"人化的自然",已经积淀了一定的社会内容.一种是没有经过人们直接加工、改造过的自然,如日月星辰、暴风骤雨、雷霆闪电、飞雪寒霜、草地雪山、大海  相似文献   

3.
何谓自然美,自然何以为美?尽管在中外美学史上论述颇多,角度不一,方法各异,其结论也大相径庭,但有一点则是共同的,那就是强调自然美的自由自觉性或自然向人生成。马克思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考察了自然美的本源,认为自然美来自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将其本质力量“物化”在对象上的结果。因此,实践性是马克思自然美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4.
阿荣 《华章》2009,(21)
经过人类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生产和科学实验所改造的自然,虽然并不一定都是美的,但是其中美的自然物,确实已经不纯粹是天然的自然物了,它们的美也不纯粹是天然的自然美了,它们的美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徐长威 《当代电大》2003,(1):56-58,60
16 )自然美有哪些形态 ?如何理解自然美的产生 ?要点 :自然美的形态 :(1)奇险美。(2 )壮丽美。(3)幽静美。(4)秀丽美。自然美的产生有以下几种认识 :(1)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 ,在于它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及和谐、节奏、比例等 ;(2 )自然美不在于自然事物本身 ,而在于自然事物所表现的社会生活之中 ;(3)有人否认自然美存在于自然本身 ,而认为是人的意识、想象或概念作用于自然的结果 ;应该说 ,自然美的产生既有自然属性的根据 ,又有社会历史的原因 ,人们对自然美的发现、感受和欣赏都联系着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也就是说 ,自然美是大…  相似文献   

6.
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教育目的不是停留在培养认为主体上,而应是培养实践主体。实践主体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主体两种形态。从我国教育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教育在目的追求上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认识和改造人类精神化的精神活动的主体,而且要将学生培养成为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的实物活动的主体与交往活动的主体;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改造主观世界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自然教学的美育任务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美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初步懂得科学自然观和有关自然科学的审美观念,具有发现、认识、鉴赏自然美的能力,并使学生懂得必须按自然规律和美的规律改造自然.为锻炼创造自然美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研究自然教学中的美育方法,对于完成自然教学的美育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引导学生认识美自然界的事物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千姿百态的自然景物,气象万千的自然现象,构成了大自然的外在美;自然物体的匀称变化,自然事物的和谐统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描写始于《诗经》,多以比兴而与人的品德相比拟。自汉末至魏晋,自然则成为人的自觉的审美对象。自然美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在长期的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自然界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人与自然逐渐形成一种审美关系。自然美是"人化了的自然界"与审美主体相契合而共处一种和谐状态中呈现的一种审美状态。自然美由客观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保护生态环境所具有的自然美特征,对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以及对现代人类景观活动所具有重要意义。指出具有自然美特质的诗意人居空间是人类的内在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自然美初探     
通常人们所说的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的自然事物的美。自然界是一个千姿百态,万千气象,五彩缤纷,非常丰富的美的世界。无论是高山流水,白云蓝天,鸟语花香,还是彩虹朝霞,清风明月……都会给人们带来愉悦与满足,令人心旷神怡。自然美是令人陶醉的,也是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另一方面,自然美同其它形态的美一样,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属性,它是“自然人化”的结果。自然美虽然以自然属性为其物质条件,但它离不开人类社  相似文献   

11.
生物学教材中的各种图表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出来的,它把生物的形态、结构、运动、变化、发展等众多的信息用图形、文字、符号、数字和颜色绘在平面上,有以图代文、以图释文的功能,成为了生物知识的重要载体。这些图表丰富的内涵,为学生发现问题、讨论探究、知识生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同时也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因为人类不仅要认识世界,同时要改造世界,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即实践,实践即教育。对一所学校来说,其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项决策都来自于实践,又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学校教育的每一个行为都源发于实践,又必须在实践中鉴别。因此,教育本身就具备实践的品格。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度地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而教师职业生命质量的提升,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获取。因此,我校结…  相似文献   

13.
自赫伯恩把自然的无框性作为自然与艺术的重要区别以来,自然审美的无框性特征被当代大多数环境美学家所认可。但是,在自然美作为重要研究内容的环境美学内部,依然存在对框架问题的不同理解与论争。值得注意的是,框架概念在自然美研究日益深化的语境中有了新的发展。不同于艺术欣赏中框架的固定性、物理性和二维性,新的自然美语境中的框架概念是弹性的,框架具有了抽象性、变动性和渗透性的新内涵。在这种新的框架概念下,有框的自然审美体现的是自然整体欣赏与部分欣赏的关系,框架作为一种审美注意的方式,更恰当地反应了真实的自然审美实践。有框的自然审美不仅没有限制自然审美的无限潜力,反而和自然环境模式、参与模式一样,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合理性,揭示了自然美研究的更多可能。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审美关系中,人可以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使自然美成为艺术作品。在艺术作品中,自然美(明月)和作者自己交融契合,达到物我同一。  相似文献   

15.
一、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最本质的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自然科学通过技术,以其巨大的物质力量提高社会的生产水平和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则通过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以其伟大的精神力量改变社会形态和人们的观念,使人类的历史迈向文明的未来。虽然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方式,都属于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科学范畴。但是,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各种规律,目的是为了改造自然,可以为  相似文献   

16.
一、对马克思“人化自然”理论的再认识 美学界对未加工的自然的美有着不同的看法,这由来已久。不少研究自然美的同志都非常重视对《手稿》进行研究,并以为要科学地阐明自然美的问题,必须联系马克思关于“自然的人化”的思想,从自然与人的关系上去寻找答案。 但笔者以为,有些美学家对“人化自然”理论的把握有时还欠全面。 所谓“人化”,指的是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改造自然,使之成为人类生存发展服务的对象。这里所说的人类劳动,应指广义的生产实践,它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因此,“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应该包括人类改造对象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物质结果和精神结果,离开后者谈“劳动创造美”是很容易走向片面  相似文献   

17.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美育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对培养中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操、崇高的思想感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学语文课美育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包括目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几个方面。 先说自然美。我们通常把山光水色等大自然中存在的美,称之为自然美。作家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达了作家的审美  相似文献   

18.
生态美学观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整体论,以此为基础探索人与自然、社会的审美关系,并注重审美过程中的心理参与和体验。艺术教育应当摆脱"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束缚,纳入反映自然美与社会美的思想内容和文艺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本身丰富多元的美,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和价值。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心理参与和审美体验,使生态美学观念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9.
杨全红 《教学与管理》2009,(10):139-140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审美教育通过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情趣。音乐教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同其他学科相比,音乐教育具有形象性与情感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自然美,就是自然领域的美。无论是蓝天白云、高山流水,花香鸟语、彩虹落霞等自然风光,还是烟波浩森的太湖洞庭,巍巍耸立的三山五岳等游览胜地,都属于自然美的范围。高尔基说:“在环绕着我们并仇视着我们的自然界中是没有美的。”只有当人类在漫长的实践中逐渐掌握了大自然的规律,开始有效地控制和利用大自然时,只有当人类开始从自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成为大自然的主宰时,自然界才可能成为美的对象。所以说,自然界之所以美,归根到底,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