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高等教育学生资助的思想根源及方式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不同利益主体资助大学生各有相应的思想基础,在我国不同历史阶段学生资助理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现阶段,政府在高等教育学生资助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学生直接资助中,“赠予性资助”,“推迟付费性资助”是两种常用的资助概念,包含了各自不同的资助方式,各有其利弊,结合国际大学生资助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我国应选择以贷学金为主的混合资助方式。  相似文献   

2.
日本贷学金建立在公平原则基础上从贫困大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而中国是兼顾贫困家庭的优秀大学生和非贫困家庭的优秀大学生,虽然两国对公平的侧重点不同,但高等教育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公平性发展的完善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日本贷学金的借贷程序和贷学金的回收制度对健全和完善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贷学金:大学生资助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贷学金:大学生资助的制度创新张金芳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初,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是以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为特征,其核心是政府包办高等教育,相应地在大学生资助方面实行供给式的人民助学金制度;80年代初逐步推进的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资助政策是国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而采取的措施。1999年我国开始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学杂费成为接受高等教育必支付的开支,在校贫困生数目急剧上升,贷学金制度的实施不仅能缓解日益增长的资助需求,克服了以往资助政策的局限,是大学生资助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从“免费加助学金”大学生资助政策的确立、扩大,到逐步向“收费加贷学金”资助政策的转变过程中,英国政府通过立法、财政手段,实现了其政府责任,使英国的大学生资助政策经历了从无偿资助到有偿资助的转变。这种历程也显示了当今世界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资助政策是国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而采取的措施。1999年我国开始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学杂费成为接受高等教育必支付的开支,在校贫困生数目急剧上升,贷学金制度的实施不仅能缓解日益增长的资助需求,克服了以往资助政策的局限,是大学生资助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贷学金是政府、学校等组织机构为帮助在校学生克服生活困难,使其能够努力完成学业而投入的借贷资金。随着世界各国高校行政模式的多样化发展,这种以借贷为特征的助学模式已日趋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的贷学金制度虽然只有十多年的历史,但它已成为我国解决贫...  相似文献   

8.
在比较中看我国大学生资助模式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资助变成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我国的大学生资助模式不断完善,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国外的成熟模式对于帮助我们进一步定位资助指导理念,明确政府的主体性地位,完善现行的资助模式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关于奖学金、助学金和贷学金政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是否应该资助、如何资助在校大学生的问题上,出现了空前激烈的辩论和大幅度的改革。我国也不例外,几度调整改革大学生资助办法,先是恢复“人民助学金制度”(1978年),接着实行“专项助学金(如师范生助学金)”与奖学金并行的办法(1983年),后又在若干院校试行“贷学金”(1987年)。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则进一步明确提出:“学生上大学原则上均应缴费,设立贷学金,对经济有困难的学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探讨华东师范大学戚业国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制度,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学生贷款(即贷学金),许多同志对此寄予厚望。笔者以为,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政府必须对高等教育给予大量的投资和资助,实施学生贷款是必要的,但单纯依靠学生贷款解决不了高...  相似文献   

11.
简论研究生教育资助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资助体系中无偿资助比重过高。资助体系应向以贷学金和勤工助学为主体的有偿资助转变,并通过“高等教育回报基金”的方法使研究生助学基金来源的主体逐步由国家向个人过渡;在实践中,应采取贷学金发放和回收渠道分离的措施,利用现有的养老保险系统保障贷学金的回收。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对学生实行的是奖学金、贷学金和学生困难补助相结合的资助政策,但奖学金所占的比重较大,贷学金在实施过程中难以起到真正的资助作用。在学生资助政策上应在充分发挥奖学金的作用、合理使用特殊困难补助、实施学杂费减免政策和勤工助学的同时,确立贷学金在资助学生中的主体地位,以保证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使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3.
建立多种贷学金资助特困生南京师范大学孔祥柱贷学金不仅仅是政府行为,更主要的是整个社会行为。应当考虑到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家庭之间贫富不均的实际情况,保证“并轨”后那些获得高等教育入学资格的学生不致于因经济困难失去...  相似文献   

14.
浅析美国大学生“资助包”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用高等教育规模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时代,所以高等教育在各国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发展高等教育成为各国赢得未来竞争的首要任务。大学生的资助政策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国作为世界上大学生资助体系最发达的国家,许多做法具有参考价值。本文主要介绍美国大学生“资助包”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高校奖,贷学金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奖、贷学金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段鑫星吕淑清奖、贷学金制度推行十余年,作为资助学生学习、激励学生成才的重要手段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1997年全国普通高校将全部实行本科招生“并轨”,而现行的奖、贷学金制度与高教改革存在着...  相似文献   

16.
陈健 《教育》2012,(32):25
高校的助学政策由来已久,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和完善。自20世纪中后期到21世纪初,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高等教育经费短缺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许多国家将高等教育由免费转变为收费;同时,为避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停止学业,各个国家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学生资助制度。当前,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后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大学生资助模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式是"免费+助学金模式""收费+混合资助模式"和"收费+贷学金模式"。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 ,这一观念已被社会普遍接受。当前以“扩大教育消费 ,拉动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 ,加快发展教育”为导向的加快发展教育产业的呼声越来越高 ,以多种形式办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头戏。教育如何扮演好它作为产业与事业的双重角色——在提高效率的同时 ,又兼顾公平 ;既有效地回收高等教育成本 ,又真正做到“不让一个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辍学”?为资助困难学生 ,当前高校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社会补助学金、学校减免学费等办法。从长远来看 ,实行贷学金制度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重…  相似文献   

18.
贷款制的理想与理想的贷款制──论我国高等教育贷学金制度的改革华东师范大学房剑森我国大学生贷款制度,是根据国务院国发[1986]72号文件精神于1986年在全国实施的一种学生资助政策,在当时曾起过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但其主要精神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相似文献   

19.
学生贷款中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生贷款(Student Loans,我们一般称作学生贷学金)作为政府资助学生就读于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主要始于50年代,尤其在80年代以来得到较快的发展,目前已在约50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实施(详见附表1).作为一种制度或计划,学生贷款涉及诸多方面的要素,如贷款的机构、贷款的标准、贷款的偿还等,而各国在实施学生贷款的过程中又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或做法(参见附表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生缴费接受高等教育的即将全面实行,学生贷款(即学生贷学金)在我国的实施已列入国家教委的日程安排.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贷款中若干主要问题作一比较的分析和研究,对我们实行和推广学生贷款计划想必会有所研益和启发的.本文主要从贷款的对象、贷款的用途与规模、贷款的管理与申请以及贷款的偿还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将“各国学生贷款计划一览表”和“递延成本回收的政策选择”作为附表列于文后,以求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英国高校改革:学生资助与教育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工党上台后,奉行第三条道路的政治纲领.在高等教育领域,政府一方面延续了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化政策,对大学生资助方式进行改革,进一步革除福利社会的弊端;另一方面又通过政府的管制,化解市场化造成的不良后果,扩大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参与.本文从学生资助方式的改革和高等教育参与面的扩大两个方面介绍了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