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家潘光旦先生的文集《寻求中国人位育之道》深受启发,于是我想借用“位育”一词去思索中国的学校德育。“位”是地位、顺应之意,“育”有发展、超越之境。“位育”则是在现实与未来之间寻求一种发展着的平衡与协调。《中庸》上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相似文献   

2.
位育中学创办于1943年,是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名校。校名取自《中庸》“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的“位”、“育”两字,含生长创造之意。1998年位育中学高中部南迁华泾地区,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寄宿制高中。  相似文献   

3.
潘光旦是优生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他将优生学理论应用于社会学研究,并结合孔门社会哲学思想,提出“位育”的新概念。《中庸》上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位”即“安其所”,“育”即“遂其生”,安所一,乃一切生命之大欲,一个人,一个民族,都在求其“安所遂生”,即求其“位育”,教育的目的也在于求人生良好的“位育”。  相似文献   

4.
潘光旦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优生学家和教育学家。他将社会生物学与中国传统的孔门哲学结合,提出了"位育"论。《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安所遂生",就是潘光旦所谓的"位育"。潘光旦"位育"论包括个人"位育"、社会"位育"、民族复兴和人与自然环境的"位育"四个方面。潘光旦的"位育"论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位育是旨在实现“安其所,遂其生”的教育,本土知识以其“人文性、授权性、境遇性”特征在位育教育理念下获得合法授权.学校本土性的丧失、教育目的的偏移、本土课程的缺失致使位育式微.学校教育应释放本土知识活力、树立位育教育理念、积极建设本土知识课程,促进本土知识传承,实现学校教育回归位育之道.  相似文献   

6.
潘光旦从社会适应、民族复兴、演化论等不同的角度对“位育”思想进行了阐述。“位育”思想源出于中国传统化,又融入了现代西方科学明,充分体现了潘光旦融汇中西的学术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7.
潘光旦的“位育”思想创造性地将西方生物学观点和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位育”不是简单的适应,它强调主体的能动性,是一种动静合一的关系,即求生存、得发展。使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乡村学校处于乡土文化场域,其乡土文化教育富有自然优势,却因“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而未凸显其应有价值。位育视域下,乡村学校乡土文化教育之意蕴在于“安所”和“遂生”,即基于乡村乡土文化场域安乡村儿童活动和情怀之所,涵养精神文化和道德观念以遂其生。位育视域下,乡村学校乡土文化教育行为路向是“位育中和”,即立足乡土文化教育之本,定位其教育实施路向;坚守“乡土文化”之所,探寻其教育资源以促儿童生长;革新乡土教育之法,致儿童与乡土文化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文摘     
位育中学对学生进行气节教育 上海市重点学校之一的位育中学,他们在爱国主义、“两史一情”教育中,突出对学生“气节”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中华民族的骨气、不屈不挠的志气,奋发进取的锐气”。帮助学生从青少年时代就树立为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奋斗的强烈责任心。  相似文献   

10.
“位育”不是简单的适应,而是事物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与其环境交互作用以致中和的过程.当前教育却是一种位育失当的教育,过多的追求对外界环境的适应,“适应性”教育也由此而产生.“适应性”教育自有其合理之处,但其局限性亦很明显,主要原因便是教育不能准确定位自身位置,并在教育过程中出现本末倒置.为此,我们认为,在实施教育之前应准确把握当今人与社会的复杂性,并在个体自明的基础上引导其社会化,最终使个体能够“安所遂生”,实现生命的自由,如此便是教育的“位育”之道.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二册节选了荀况的《劝学》。选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下注解道:“兴焉,兴,起。焉,还有下面‘生焉’‘备焉’的‘焉,都是助词。”此注不当。“兴焉”“生焉”中的“焉”是兼类词,“备焉”的  相似文献   

12.
潘光旦是我国近现代颇有造诣的教育思想家,他站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舞台上高瞻远瞩,积极汲取中华文化之精华,将“中和位育”作为通才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自由教育作为通才教育思想的精髓,全人格教育作为通才教育思想的目的旨归,为构建通才教育思想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潘光旦通才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人才培养要夯实通识知识,融通跨专业课堂教学;弘扬人文学科价值,构建通识课程体系;丰富全人格教育理念,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个体“位育”,促进国家整体“位育”的形成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高中语文第二册的文言文注释有不少可商之处,兹提出拙见,供编者和同仁们参考。《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原注:[兴焉]兴,起。焉,还有下面的“生焉”“备焉”的“焉”都是语气助词,按“焉”当处理为  相似文献   

14.
秦振良 《新读写》2012,(6):46-49
“焉”常用作兼词、代词和语气助词,其位置有的在句末,有的在句首和旬中。 1.“焉”处在句末的辨析 (1)兼词和代词。 “焉”处在句末,如果“焉”的前面是及物动词(能带宾语的动词),“焉”是代词;如果前面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焉”作补语,相当“于之”、“于此”等,“焉”是兼词。  相似文献   

15.
1 “位育”是一所名校,在上海,赫赫有名,“西南位育”呢?你去问教育界人士,问社会各界,知道其名声者并不多,知道其办学状况的更不多。本来嘛,这所学校只办了短短的两个年头,人们对它还不够熟悉,那是可以理解的。教育不是短期行为,要办出成绩,要有知名度,有待时日。  相似文献   

16.
高中第二册二三石钟山记三本文有四个句子用了“焉”字。把这四个句子找出来,说说“焉”在各句中的不同用法。 [说明]本文中用“焉”的句子是“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如乐作焉”。  相似文献   

17.
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注:“[兴焉]兴,起。焉,还有下面的‘生焉’、‘备焉’都是助词。”(高语二册P396注) 这里把“兴焉”、“生焉”注作“助  相似文献   

18.
1 本文有四个句子用了“焉”字,但用法各不相同。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是语气词,兼有指代作用,含有“在那儿”之意。②“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硿硿焉”。“焉”用如形容词词尾,与“然”相当。③“微波入焉”。“焉”兼有介词和指示代词的作用,含有“于是”的意思。④“如乐作焉”。“焉”语助词,表决定语气。2 三种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提前。例: “古之人不余欺也。”应译为: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一般是状语在动词前,而古汉语则有状语放在动词后边。例: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一些古汉语语法书和古文选译对陈述句末的“焉”注释不尽相同,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一曰“焉”是代词,译作“哪儿”(于在春《文言散文普通话翻译》第4页);一言“焉”“应看作纯粹的语气助词.”(见廖序东《文言语法分析》31页)再如:“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一谓“焉”  相似文献   

20.
程水龙 《学语文》2002,(3):18-18
2000年2月第二版普通高中语文第一册《劝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课本注云:“‘兴焉’:兴,起。焉,还有下面‘生焉’‘备焉’的焉,都是助词。”然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154页译文是:“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两者不统一,既然“焉”为语气助词,那么译文又何来“从那里”“在那里”呢?为此,我翻阅了其他注本及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