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永涛 《兰台世界》2013,(10):138-139
董其昌所提出的“南北分宗”论,不仅在当时的书画界产生重大的理论影响,同时对近现代书画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或是积极、或是消极的影响.研究董其昌的书画理论,对于研究明代晚期文人书画艺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对董其昌对我国山水画法的贡献做出探讨。首先简述董其昌以及晚明画坛;其次讲董其昌针对山水画所创立的南北宗学说;最后对董其昌的具体山水画法贡献做出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张宠 《兰台世界》2014,(3):24-25
本文将对董其昌对我国山水画法的贡献做出探讨。首先简述董其昌以及晚明画坛;其次讲董其昌针对山水画所创立的南北宗学说;最后对董其昌的具体山水画法贡献做出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董其昌所提出的"南北分宗"论,不仅在当时的书画界产生重大的理论影响,同时对近现代书画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或是积极、或是消极的影响。研究董其昌的书画理论,对于研究明代晚期文人书画艺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学必须贴近生活--兼谈图书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图书馆学原本就是一门“以书治愚”的学问、“读者必修”的学问、“贴近生活”的学问,但是由于我们的理论远离了社会和读者,所以搞得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很低。因此,服务社会,贴近生活是图书馆学的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6.
钱穆曾说:“学问之事,贵能孤往。”钱锺书先生则称学问为“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两位钱先生不知道,当下一些做学问者却信奉“有没有新发现先放一边,以偏概全才能快速出位”。新闻报道是一种认知框架的呈现,学术研究其实也类似:预设了一个立场后,就会选择性地寻找数据、文献资料,观点立不立得住不管,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了。  相似文献   

7.
“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以其巨大的渗透力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学人的灵魂。“格物”是为了“致知”,其最终目的乃是“治国平天下”,可见,定国安邦的学问在儒家看来方是最大的学问。湘南名师王船山曾把辅佐国君,造福天下苍生的“帝王之学”视为学问的最高境界,使儒家精髓得到较清楚的诠释。这事实上也是历代文人虽远离朝政,却始终“未敢忘忧  相似文献   

8.
人们说编辑的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此话是褒是贬?不管它!反正要真地做好一件漂亮合体的嫁衣,并非一桩容易的事情。设计、裁剪、缝制,哪一道不蕴含着学问,所以我说,注意:编辑“学”,编辑工作蛮有学问并非故弄玄虚,虚张声势。谓予不信,请读《实用编辑学概要》(俞润生编著,天津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以下简称《概要》)。将编辑工作的实践上升到“编辑学”的理论,加以总结、研究和探讨,是《概要》的一个显著特点。作者开宗明义地提出:“编辑是一门学问”。认为建立编辑学对促进、繁荣出版事业有重要意义,现在是条件成熟的时候了。《概要》阐述了编辑学作为研究文化积累的性质,指出“编辑学属于文化范  相似文献   

9.
党大恩编著的《学术期刊与学术论文》,尽管书名不叫《学术期刊编辑学》,但无论是它的内容还是它的写法,却都是一部地地道道的、精到实用的学术期刊编辑学。 “学术期刊”,顾名思义,“学术”是内容、内涵,“期刊”是外壳,是载体。“学术期刊编辑学”,是打造学术期刊的一门学问,他的打造者则是治理这门学问的编辑人员。好的编辑人员,是治理这门学问的  相似文献   

10.
人民日报出版社新近向读者推出《读报的学问》一书,该书出自复旦大学新闻系青年讲师贺越明同志之手。“读报的学问”?乍听起来,顿生蹊跷。读报是每一个有文化的公民都能胜任愉快的一项活动,缘何也端起了“学问”的雅号? 揭开扉页,便见老报人徐铸  相似文献   

11.
“杂”与“专”(上)(谈编辑人员的修养) (一) 前边曾经谈到,编辑应当是个“杂家”而又有所“专”。什么是“杂家”呢?我们不能抄《汉书·艺文志》下的定义:“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也不能说“杂家”就是具有“杂学”的人。因为以往“杂学’的含义又有两种,一种大致就是“儒、墨,合名、法”那类学问,另一种是指科举考试用的“八股文”以外的各种学问,包括诗、词、小说那些在内。我们说编辑应当是个“杂家”,应  相似文献   

12.
鲁泽 《今传媒》2006,(12):35
今年2月24日,《羊城晚报》刊载题为《订报的学问》的短文,其第一内容是:“想了解本地好事、外地丑闻,请订阅本地报纸。想了解外地好事、本地丑闻,请订阅外地报纸。”段末用破折号做了注释:“有人这样总结订报的学问。”有些报纸为什么喜欢刊发本地好事?是为了与本地各方搞好关系。君不见,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营造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本地领导对丑闻讳莫如深;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地区有的领导也会对本地媒体和驻地上级媒体负责人打招呼:“我这里形势大好,请各位‘多帮忙,少添乱’,拜托了。”“少添乱”一听就知是指“勿揭丑”之谓也。说白了,这话…  相似文献   

13.
教育制度学是一门学问。所谓学问,就是问与学的事情。“问”大致有三种:怎样存在着的(事实.Sein认识)、应该怎样的(本原.S011en认识)、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提出问题(方法认识.MedlOd010gie)。  相似文献   

14.
传统笑典     
秀才 有位秀才,年将七十,妻子忽然生下一个儿子。因有了年纪而生的,就取名年纪,隔一年又生一个儿子,似可以读书,就取名学问。再隔一年又生一儿子,笑道:“这么老了,还生儿子,真是笑话。”因此取名笑话。三弟兄长大了,无事情做,叫他们进山打柴,回来后,丈夫问:“三个孩子,谁打的柴多?”妻子说:“年纪有了一把,学问一点没有,笑话倒有一担。”攀高 有甲乙二人同行,甲看见达官贵人,就对乙说:“这是我的好朋友,见了我难免下车相见,不想麻烦他。我回避一下。”没想到避人官员的住宅内,官人见了诧异说:“是何混蛋,藏在我家,想干什么?”叫外人痛打一顿,赶走。乙问:“既是好友,为何受  相似文献   

15.
写新闻离不开学问,做学问少不了读书。古人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好学近乎  相似文献   

16.
秀才吃包子     
1、有个秀才,每写文章,总是空洞无物。朋友给他提意见,他却说:“这才是学问,你读惯了就好了。”  相似文献   

17.
办事,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实践证明,记者治学应注意以卜几点: 1、做人第一,学问第二做人和做学问的关系,古今中外,英雄所见略同,那就是:做人第一,学问第二。古——荀子《劝学》篇有言:“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习没有比接近贤师更方便的了。)“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学习上最快速的途径莫过于慕悦接近贤师,学习贤师的为人,其次是经常以礼法来约束自己。)  相似文献   

18.
新华社二月十六日播发的《“南北挂钩”推动了苏北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稿,着眼于从宏观上研究“横向经济联合”这个新问题,以夹叙夹议的手法,较深刻地分析了新闻事件的意义,给人以较多的启发。“南北挂钩”是江苏省近年来根据本省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为推动苏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变南北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现状,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他们通过“南北挂钩”这种形式,使苏南支援苏北具体化,  相似文献   

19.
崇祯年间方岳贡修、陈继儒纂的《松江府志》中载有董其昌所作的《重修松江府志序》,康熙年间平鄗鼎所纂修的《唐县志》中载有署名董其昌的《大中丞曹公生祠碑》。董其昌诗文集《容台集》未载这两篇文章,严文儒、尹军所编的《董其昌全集》对董其昌著述的汇集最为完整,也未载。考董其昌交游、生平及两篇文章内容,二文为董其昌佚文无疑。《大中丞曹公生祠碑》中的主人公曹文衡曾任江南巡抚,在任上政绩显著,为稳定明末江南局势做出过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20.
秦牧谈题目的学问秦牧在《艺海拾贝》一书中,谈到题目的学问。他说:“搞文学工作的朋友,很多人都有这个体验:给作品起题目,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虽然题目一般并不能使已经写好的作品内容变好或者变坏,然而一个好题目,却常常对作品有画龙点睛之妙,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我们只要举这么一两个小例子就够了。”“鲁迅回忆他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生活的那组文章,陆续在《莽原》杂志上登载的时候,总题目本来叫作《旧事重提》,等到1927年结集出版的时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