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现代大众文化的兴起和电子传媒的发达,对文学经典的重释,出现了一种新的阐释方式——电子传媒的图像化方式。这种方式在后现代观念的引导下,通过戏仿化形式,使用软化、杂糅、戏谑、狂欢等手段,消解了经典的理性和规范,颠覆和重构了经典。  相似文献   

2.
传媒改变了现代生活方式,文学也不由自主地受传媒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异变。这种异变首先表现在文学的社会角色发生改变,其次是文学在存在方式、传播方式和创作模式上的异变。  相似文献   

3.
文学经典是人类精神的栖息地,但并不是"神性"的自我显现,它的形成与所依托媒介的技术结构密不可分。传统媒介(纸媒)的技术结构保障了理性自律主体的形成和精英主义文化权力的有效运行,为传统文学经典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电子媒介的技术结构颠覆了经典形成的根基,使网络时代成为文学经典的黄昏,这对电子夜幕笼罩下人类提出了空前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与现代传媒技术发展的产物,它的发展与繁荣使文化走向民主化、平民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大众文化也有其负面作用,通过文学经典提升其人文品位是消除其负面作用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大众文化环境下,文学经典是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  相似文献   

5.
“空间转向”是当代学术思想前沿发展的重要标志。电子传媒的出现导致传统文学边界的消解、赛博空间的生成和大众狂欢时代的崛起。根据中外学者关于空间与文学的理论与批评实践,空间与文学的关系模式有三种:传统文学、流散文学和网络文学。文学研究向宏观文化和微观文本“双向拓展”的文化诗学是我们反思电子传媒时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文化传媒所拥有的"文化霸权"条件下,传媒对文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它不断地挤压与改造异质文化,几乎参与、影响了现代和后现代的所有的文学活动,在对文学解构的同时又以其巨大的影响力重构文学,使其不可避免的带有传媒的烙印,使当前传媒影响下的通俗文学创作呈现出文学媒介化即杂体互渗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文学的终结"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场域,一个电子传媒时代的文学研究正在启动,这是否意味着"后文学时代"研究范式的结构转型?20多年来龙应台研究走过了新闻性--文学性--文化研究三个历程,事实证明旧有的文学研究范式拘于传统的审美标准与研究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传媒时代的需求,文学研究要获得新的学术生长点就必须主动"扩容"和"越界",实现"文化转向".而"后理论时代"的来临,为文学和文化研究拓展了新疆界.  相似文献   

8.
文学经典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学成就,是经过历代读者长期反复地阅读、鉴赏而筛选出的诗意的文化结晶。张爱玲和路遥的作品自诞生以来,就伴随着审视与重估,呈现出一条较为清晰的“经典化”路径。而在大众文化繁荣,传播方式日渐出新的情境下,接受主体逐渐成为影响文学经典化的关键因素,大学生作为接受群体中较特殊的一类,在文学经典化的接受与改造中发挥了他们的独特作用,并实现了当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赵氏孤儿》是中国第一部传到海外并被改编登上国际舞台的古典文学作品。作为一部文学经典,《赵氏孤儿》在母题深化、传播方式、主旨意蕴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下使之被"经典化"。新时期以来,《赵氏孤儿》故事被不断搬演和改编,受媒介技术、大众消费文化及创作主体诉求的影响走向蔚为大观的"视觉叙事",并在建构、解构和重构的经典再生产过程中呈现出"重塑经典""淡化经典"和"颠覆经典"的审美转型,昭示了经典在当代的强大生命力和无限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当今大学生的经典文学阅读存在着阅读意义认识不清、无法区分经典文学与畅销作品的区别等诸多误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的影响,一方面则是剧烈就职竞争压力带来的。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够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应将大学生的经典文学阅读置于大学文化建设的视域下,以课堂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借助现代传媒,复原经典文学的意义,通过文化的熏陶,使人文知识转化为受教育者一种内在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1.
2004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扫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海外汉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影响的经验教训,这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2004年的主要进展表现在:历史意识愈加清醒;台港文学被自觉地纳入中国现当代文学范畴;通俗文学研究在争鸣中向前推进;寻绎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化、外国文学的联系,翻译文学的价值愈益看重;经典重读多有收获;现代文学的史料学、文献学问题得到认真关注;文化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学风问题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文学经典意识"是人们关于文学经典及如何创作出文学经典的认识。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文学经典意识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它与文学观念的自觉、艺术精神的独立与否是相伴相行的。文学经典意识的最早形态应是文化经典意识,接着是汉以来的经学式的文学经典意识,再发展到以纯粹文学观念为基础的文学经典意识。文学观念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所具有的"文学经典意识"的内涵也有不同,这又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经典文学是能经受住历史和时代考验的作品,具有权威性、思想性和特殊性的时代意义。经典文学能够体现丰富的传统文化要素,人们通过阅读经典文学可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大学生学习经典文学,是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将经典文学阅读与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融合,更好地推动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4.
新文学运动过去近百年了,但是由于那之后政治、文化等诸多原因,新文学运动的真相并没有得到完整的解释,反而被新文学主流强势话语所遮蔽,林纾就是一个例子。林纾是最先尝试新文学创作的人之一,力主根据时代变化丰富文学表达方式,但他不赞成废弃文言,以为作为"美文",文言还有不可替换的功能,可以在知识人中继续使用和传承。林纾的主张遭到新文学激进者的围攻与反击,此后,林纾的形象也就越来越灰色。  相似文献   

15.
现当代文学中经典作品的确认以及转换,成了现当代文学评论乃至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也是文学史写作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文学经典形成的机制比较复杂,文学经典的消解除了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作用以外,还有复杂的文化因素。现当代文学史构建中文学经典的形成与消解都与人们重新发现那些当时非经典作品中的当代因素和新的审美价值有关,也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所处的国际文化环境、地位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庄子》是先秦文化典籍,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对于中国后世的哲学、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寓言又是《庄子》著作的精髓,它所形成的寓言成语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迹。《庄子》既是一部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巨著,博大精深,其寓言成语是历经数千年而流传和提炼出来的精华,它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本文通过《庄子》寓言成语概况,进而剖析《庄子》寓言成语所蕴涵的文化特质来解析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孤独的守望--谈《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之一,小说自问世以来备受读者和评论者的关注。它的成功主要在于主人公霍尔顿的反文化斗争中表现出的对社会道德和伦理秩序的重构。小说昭示了关于道德文化的一些值得思考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大众文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很多冲击和挑战。在诸多问题中,大学生群体人文精神的缺失成为最突出的问题,其症结之一在于远离文学经典。高校文学教育任重道远。承载传统文化精华的古代文学教学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任务的主要阵地,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是关键。教师在努力发掘经典本身价值的同时,应该充分调动大众文化内部的积极因素,通过高雅文化对大众文化进行扶持和引导,实现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是否如“革命”一样骤然出现?捷克汉学家普实克试图从结构自身调节及演化的角度来解答这个问题。结构并不总是处于静止不动的守恒状态。它不仅具有内部自我调节的功能,而且,当这种调节功能所起的作用改变了原本结构时,则会引发新的结构的产生。基于此,普实克认为,这种根本性的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一系列的连续变化做铺垫。这种连续变化就是中国古典文学进行自我调节的体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文化层面的改变,二是小说文体地位的提升,三是文学艺术手法的创新。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论述,普实克认为中国古典文学的自我调节是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最主要及最根本的动力,外国文学与文化的影响只是加速了古典文学走向现代文学的进程而已。  相似文献   

20.
在媒介文化的时代里,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下儿童日益远离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其阅读状况令人十分忧虑。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特征和意义,对儿童的成长必不可少;由于儿童群体的特殊性,成人必须对儿童的阅读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从而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特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