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和"辞"     
“词”和“辞”有时可以通用,有时不可通用。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要细加区别。先说通用的情况。在意义上,“词”和“辞”是同义词。在上古时代,一般只说“辞”而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诸如“辞令”、“辞海”、“辞藻”、“辞章”、“言辞”、“托辞”、“遁辞”、“致辞”、“发刊辞”以及“辞典”中的“辞”,均可以通用为“词”。相应地,工于言辞的人,可叫做“辞人”或“词人”。成语“词不达意”和“辞不达意”也可相互通用。但是在用法方面,“词”和“辞”又各有习惯用法。如在“台词”、“誓词”、“歌词”中用“词…  相似文献   

2.
一、绪论
  最近,学习韩语的人越来越多,对韩语语法感兴趣的学习者也越来越多。但是韩语初学者想要学好“”及其相关的语法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汉语中表示“所在”和“所有”意思的词有两个,即“在”和“有”,而韩语中却只有“”一个。为了使韩语初学者更好地学习和深入理解“”,我认为有必要将韩语中的“”和汉语中的“在”、“有”进行比较并分析得出结论以供韩语初学者进行参考。本文首先分析“”并对“”的多意语构造进行详细的介绍;在这之后分析“在”、“有”的意思及其功能和用法;最后比较“”和“在”、“有”,并通过大量的例句具体分析“”和“在”、“有”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3.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感到平面几何的启蒙教学有三大难,那就是语言、推理和图形,在这里提出来和大家共同研究。一、语言语言能描述几何的本质和规律,反过来几何语言的使用也使学生的语言更加丰富和深刻。在几何课本中有很多词,这些词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给出定义或描述的实词,例如“距离”、“平行线”、“垂线”等。第二类是不给定义的关联词等,例如“连结”、“经过”、“任意”、“任取”、“至少”、“可以”、“使”、“或”、“和”、“一般地”、“有仅只有”、“于’、“与”等。第一类词的出现往往用黑体字说明,但对于后者,教材  相似文献   

4.
相对于教师队伍的人数而言,校长的人数要少很多,但校长在学校、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国家高度重视校长队伍建设,提出了“校长要成为教育家”的理想和目标,国家和专家都在呼吁“教育家办学”。我认为,校长的成长如同教师的成长一样,“职前”与“职后”、“理论”与“经验”、“学习”与“研究”、“交流”与“反思”,等等,都是校长发展和成功不可缺少的途径与方式。在校长领导和管理实践中,  相似文献   

5.
在加速的世界数字化和虚拟化进程中,基于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生存互依和功能互享,大数据环境、技术和传播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念、能力和形象“上妆”。带着大数据“妆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出场时,其出场空间却在由“场所”扩至“场景”中显现角色情感缺失,出场方式在由“受制”到“解放”中出现自然人格抑制,出场地位在由“高位”转“平位”中呈现本位角色失衡。为防止大数据这把“双刃剑”最终将思想政治教育者“毁容”,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实现内在“进化”、外在“智能”和整体“蝶变”,饰演好思想政治教育中大数据的“追求者”、“适配器”和“掌舵手”角色。  相似文献   

6.
"一样"和"一个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样”和“一个样”都能表示“同样;没有差异”这样的意义,但二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句法上,“一个样”只能做句子的谓语中心语、宾语和补语,而“一样”还可以做定语和状语;在语义上,“一个样”有表示“差异性”和“意外性”的倾向,而“一样”没有这个倾向;在语用上,“一个样”具有强调的意味、不自足的语境特色和鲜明的语气色彩,而“一样”很少具备这样的语用价值。“一样”和“一个样”的这些差异主要是二的主观性程度不同造成的。“一样”主观性程度弱,“一个样”主观性程度强。“一个样”的主观性程度强,既跟量词“个”的介入有关,也与“一样”和“一个样”的历时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7.
“和”源于饮食、音乐等感官的调和相应,具有感官之和、性情之和、政教之和、生命之和与天人之和等不同层次的涵义。“和”、“同”并论、“和”、“中”并论,但“和”不等于“同”,“和”也不等于“中”。“和”的思想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越南学生学习汉语频率副词“再”和“又”的偏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汉语副词“再”和“又”在表示频率时有共同的相似点,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时难以正确区分和掌握,常出现不同的偏误。通过收集、考察越南留学生作文语料,发现越南留学生在使用“再”和“又”时容易出现三种偏误:一、误用,如“再”的误加、“再”和“又”的遗漏和重叠、“又”的错序;二、混用;三、回避使用。据此提出教学策略,认为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时要注重“时态标记”的讲解,要注重通过对比分析和切合实际的举例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在设计练习时应该有所侧重、形式多样。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对后进生的教育都有很多研究。但叫法不一样,例如,在美国,通常有“特殊儿童”、“问题儿童”、“无能儿童”、“低成就者”、“未能充分发挥潜力者”和“慢生”等称谓。在前苏联,多数学者把后进生与差生并称,有的则称“难教儿童”或“困难儿童”。在我国,除了称后进生之外,还有“差生”、“双差生”和“单差生”之说。各种称谓在含义方面也不尽相同。在诸多的称谓中,我们倾向于“后进生”之说。这是因为,对于正处于  相似文献   

10.
介词在句法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不同的语言中介词的数量和虚化程度是不同的。介词主要由动词语法化而来,尤其是赋元动词。“以”、“用”、“持”、“取”、“捉”、“著”、“将”、“把”、“拿”、“使”这十个介词都是在连谓结构中由动词虚化而来,它们的宾语经常是工具成分,所以称之为工具义介词。这十个介词在相同的句法结构中标记相同的成分,但是它们的出现时间、发展过程以及发展结果都不尽相同。“以”和“用”产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以”直到清代后期才消失,而“用”至今还在广泛使用。“持”在西汉萌芽,“取、捉、著、将”出现在中古汉语阶段;“把、使、拿”在唐宋时期才出现,相对较晚。除了“用”之外,其他介词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但是最终都没有在普通话中保存下来,“捉、使、拿”在方言中仍有使用。  相似文献   

11.
敦煌变文中的语气词主要有“着(者、咱)”和“里”、“裹”。敦煌变文中的语气词在武威方言中体现为三个语气词:“着”、“哩”和“囔”。其中“着”字在日常用语中单个使用的用例较少,一般是两个“着”重复使用;“里”、“裹”在武威方言中则分化为两个语气词:“哩”和“囔”。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讨论“习”和“一个”、“个”,“的”和“的了”、“没”和“没有家”等词的语法特点。这些词除标音外,还用汉字标写。一、关于“习”[(?)]和“一个”[(?)] 1、1“习”和“一个”在语法上有许多共同点,同时也有一些差异,我们分别加以叙述。1、2““习”在呼市方言中,是程度副词,放在形容词前,修饰限制形容词,相似于英语中的“比较级”。如“习圆”相当于“相当圆”或“很圆”。其它如: 习精习灰习灵习好习美习臭等等受“习”修饰的形容词,总是充任独立感叹句的谓语。如: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一个常用词“筷子”,原来并不叫“筷子”,而叫“箸”(或写作“筯”、“櫡”、“(竹宁)”等),也叫“(竹夹)”、“(木夹)”。那么,它们是什么时候,因何种原因改称“筷”,“筷儿”、“筷子”的,在历代字书和文学作品中是如何收录和使用的,现在在各地方言中又是如何使用的,本文拟作一初步考察,以备参考。 一、字书中关于“箸”的意义和写法 “箸”在字书中除当“筷子”讲外,还当“小笼”、“著述”、“显明”、“附  相似文献   

14.
“无时无刻不”和“时时刻刻都”在句法、语义、认知、语用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句法上,当搭配对象为领有动词、能愿动词、形容词和否定词语时,一般只能用“时时刻刻都”,当前面为副词“都”时,只能用“无时无刻不”。在语义上,“无时无刻不”比“时时刻刻都”要丰富、复杂一些。在认知上,人们对“无时无刻不”的理解难于对“时时刻刻都”的理解。在语用上,“无时无刻不”比“时时刻刻都”语气更强烈,“无时无刻不”经常进行主观陈述,“时时刻刻都”则经常进行客观描写。从规范化的角度看,只有“无时无刻不”的用法,不存在“无时无刻都”的用法。  相似文献   

15.
教材中“正、反比例”的教学是安排在“比例尺”和“按比例分配”之后进行的。在教学实践中我把“正、反比例”的教学内容提在“比例尺”和“按比例分配”之前进行教学,效果较好。其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强化了教材的整体性教材在讲了“比的意义和性质”后,突然转到比例尺和按比例分配问题,淡化了“比”的概  相似文献   

16.
谈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型”,首先要认识现有的教育是什么“型”。自近代史的序幕拉开,中国教育一直是在“近代事件”、西方“形”、和中国“神”的抵牾中生成和发展的;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型”,要在“近代型”的基础上,在中国“现代事件”和教育“现代精神”的耦合中发生。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中存在很多辩证关系,主体和客体,感性和理性,形式和内容等。理想的阅读教学,应采用“融创”的思维,寻求“两极”中的平衡、契合。一、主体和客体的“意会”“意会”,这主要是指作为阅读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认识、思想、情感等,和作为客体的作家的作品,即课文的“客观内容”的“意会”。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说明“会意”是很忘情、很幸福的时刻。实现主体和客体的“意会”,教学中就不能浮在文本的表面,浮在语言的表面,让对话在一个肤浅的水平上滑行,而要沉到教材中,找到对话的“共鸣点”,抓住主旨…  相似文献   

18.
抓放结合松肾有度——浅谈班级日常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秀焕 《班主任》2002,(8):22-23
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要以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为工作的出发点,抓放结合,松紧有度。一、“抓”体现在“严”和“勤”上“抓”就是抓方向,抓原则。例如如道德情操、行为规范、学习目标和班风班纪等必须要抓,而且要常抓不懈。“抓”的过程体现在“严”和“勤”上。  相似文献   

19.
实践课作为一种学习形式,强调通过“实践”学、在“做”中学、在“现场”学,重视“参与”和“经验”。职业院校的教育及教育管理,对实践课的认识和把握不尽准确,出现了将实践课“宽化”和“窄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儒家文化中“和”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在中国儒家文化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意义。“和”不是“同”。“和”承认、肯定矛盾,“同”则取消矛盾。“和”是事物矛盾多样性的统一、平衡和协调状态。平衡、协调是动态的平衡、协调。儒家常把“和”与“中”联系起来而为“中和”。从“中”字构形来看,是事物上下左右平衡的关节点。而且表明这平衡的关节点是一个“度”,具有“量”的性质,在一定的范围内都属于平衡,平衡不是静止的,是动态的,具有强大的活力,“和实生物”。“和”是事物的常态,“变”只是达到新事物“和”的一个短暂的过程。“和”是儒家追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