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从高等教育的质量、效益、机制等方面对高等教育产业化进行探讨-以“产业”的思维方式研究人才的质量标准,适应“用户”需求,注重培养“关键能力”,强化实践能力,突出个人特色,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必须讲效益;学生不仅是消费者也是参与者、创造者,学校应尊重和保护学生作为消费者的权益;让投资者成为盈利者;建立“需要者出钱”和“有钱者出钱”两种机制。  相似文献   

2.
张璇 《江苏高教》2003,8(6):106-108
本文通过对教育券拨款制度介绍 ,以及对国际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券拨款机制的分析 ,提出了建立以教育券拨款机制为主的混合资助体的建议。这种混合资助体充分考虑消费者 (学生 )的需求 ,有助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办学质量 ,是今后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注重增强大学生"四种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指出,要"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这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增强大学生"四种能力",是对广大高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反映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契合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维度,当前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预就业"实践对大学生综合就业能力有较大提升,显著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并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赢。  相似文献   

5.
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课题,但高校教学仍普遍存在"重教轻学"的观念.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两个需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探索"SMSP"(Study Mode on Systematic Projects/项目伴随制学习)的"秘书实务类课程"自主学习模式.这种基于行动的自我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学习模式,适应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效提升了学生秘书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6.
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心目标,目前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整个高等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本文针对工科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问题,探讨如何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以及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活动参与"本是培养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关键,但现实往往关注"活动"的主体性、动态性、一致性,忽视了"社会"的他者性、行动性和差异性,从而偏离了社会参与的真实旨意."能力分享"理论由于受到经济学的理论观照,能够克服"活动参与"弊端并直指能力建构,为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带来了优化的可能性、指导的适切性及改进思路的必要性,体现出这一新分析框架的价值.基于"能力分享"理论,学校教育应基于时间分享的维度培养学生的集体性社会参与能力,基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差异培养学生的生产性社会参与能力,并制定有差别的政治性社会参与的能力提升标准.  相似文献   

8.
"教学一体化"方案设计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进庄 《河南教育》2007,(10):39-39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围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来构建的,与教育有关的内容相应地也在发生着变化,如要求教材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要求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能力培养者转化,要求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向知识的探究者转化.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市场角色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的意向可以归纳为促进高等教育质量与数量的发展。虽然这些高等教育改革依然为国家政策所主导和推动,但更多的是对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的一种回应,因而"市场"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的角色亦不可忽视。比较全球化下高等教育改革中市场作用的特征和脉络,中国"市场"角色更多地表现出以下两点:一是作为新的资源配置渠道,增加来自民间的筹资;二是在协调机制上对原有计划体制的突破,如增强消费者的选择能力,提高大学办学规模效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0.
"教、学、做"一体化网站建设课程教学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类型,与传统高等教育的主要不同在于从人才培养目标看,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专才,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通才;从教学内容的设计来看,高等职业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而普通高等教育注重的则是学生的专业素质养成。在网站建设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在秦朝之前"玺"和"印"是同义词,都是指印信、图章,没有尊卑的差别。秦朝以后,皇帝的印信专称"玺",臣民的印信、图章通称"印"。"秦印"和"秦玺",就战国时期来说所指称的内容是相同的,是同义词。就秦朝以后来说,"秦印"和"秦玺"的词义都缩小了,"秦玺"由通称变成了特称,专指皇帝的印章,"秦印"指称皇帝印章以外的印章,"秦印"和"秦玺"变成了在词义上互补的两个概念,成为类义词。  相似文献   

20.
句法分析中,“V个VP”结构常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吸引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个”的性质上,而对“VP”的重视不够,即使在论述“个”时也是说法不一。从“具体与抽象”、“指称与陈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字的性质日益边缘化且在与“VP”搭配中存在“游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